时间: 2021-07-30 09:21:12 人气: 7 评论: 0
编辑导语:用户忠诚度是指用户对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产生了好感,形成了“依附性”偏好,进而重复购买的一种趋向。获取用户忠诚度是所有产品的一大目标,那么,什么决定了用户的忠诚度呢?本文作者从用户获得和离开成本这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
如何让用户不离开我们?这件事值得所有产品费尽心机。
毕竟,快速获取用户其实并不难,最直接的大肆撒钱或者哗众取宠一番,就能有一大波流量奔赴而来。但最悲惨莫过于,当热情退却,曾经你侬我侬的用户就头也不回地投奔他家,只留下我们头秃的运营暗自流泪。
是什么决定了用户的忠诚度?
从人性“趋利避害”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可以分成两个维度:
我们说“需求是产品之源”,所谓“需求”指的就是用户从产品中的获得。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有些产品看似可以满足用户的某类需求(比如打车),但当竞品有更便宜的价格时,用户还是毫不犹豫地转身就走,一点忠诚度也没有?
这就要说到人类的决策特点——理智与情感,不同的情感链接**有不同的忠诚模型,所以,按照情感链接情况,把留存的“老用户”分为:无感情类、消极感情类、积极感情类。
对于薅羊毛的用户来说,使用的产品虽然可以满足其基本需求,但这并不是产品吸引他们的核心优势,因为别的产品也可以,他留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薅羊毛,哪里有羊毛就薅哪里,当竞品有更便宜的价格时,他们自然**选择离开。
类似的情况还有楼下的小卖部、包子铺,我们去购物,不是因为有多喜欢它,而是因为它就在楼下,离得近方便!当楼下开了一家更大的**市,更味美的包子铺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不**再选择它,因为我们忠诚的原因——离得近——已经不复存在。
当然,有套路就有反套路,当年打车大战,滴滴使用随机金额的红包,让本想要薅确定性羊毛的无感情用户薅羊毛上瘾,对其产生路径依赖,同时也大大节省了运营费用。
互联网很流行的一个口号是“用户至上”,大部分公司也将此作为产品设计的金科玉律:反正让用户爽就完事!
当然,这也不是因为我们有多爱用户,是因为用户不爽的时候,是很容易抛弃我们的。但即便如此,偶尔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豪横产品——体验做的也只能用一团糟来形容,用户却被拿捏的一点脾气没有(例如一到春节就很火的12306,或者某些 To B / To G类产品)。
这是因为,此类产品在其领域具有绝对垄断的地位,虽然用户在情感上很不爽,但是理智告诉他们离开了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也就忍了吧。
乔布斯曾很豪横地说,用户调研毫无用处,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句话乔布斯能说,普通设计公司却不能,这是因为当时的苹果在设计产业链上下游具有足够的议价、话语权,可以今天说4.5英寸的手机是世界上最好的手机,明天就做出6.7英寸再加个刘海的屏幕,宣称“大字美学”才是时代的潮流。
所以,有没有可能让用户不爽还不离开?是有可能的!当他从你这儿获得的,是从其他任何地方都得不到的时候。
这是最常见也是被讨论最多的一种情况——用户留下,是因为被吸引。按照吸引程度高低,又可以细分为:喜欢——依赖——上瘾——信仰
1)喜欢:用户**选择与自己个性匹配的产品
受到欢迎的产品并非是一应俱全的“老好人”,因为用户是有个性的,分群体的,受到用户欢迎的产品也同样得有独特调性,它们契合了目标用户群的个性特点、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缺失,让它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被用户们划为“自己人”,受到倾爱。
2)依赖:在用户心智中的定位+持续不断地强化定位
就像对于我来说,想买便宜货第一时间想到拼多多,想联系朋友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微信,闲暇放松第一时间打开抖音,这是因为这三款产品在我的心智中打下了便宜、熟人社交、娱乐的商业定位,并让我相信他们可以稳定持久地提供相应服务,所以,我对这三款产品产生了依赖的情感。
3)上瘾:高频的用户付出与不确定奖赏
依赖和上瘾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我认为依赖是上瘾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依赖不一定**上瘾,但是上瘾一定需要依赖。举一个例子,可能我10年卖一次房,但是我卖房就**想找链家,这是依赖,而不是上瘾。
上瘾除了需要建立依赖关系,更重要的是“高频”这个词,要让用户“持续不断”地对产品“付出”,以期获得不确定的奖赏,进而长时间将注意力放在产品上。
在《上瘾》这本书里,作者详细讲述了“上瘾”的机制,并将上瘾的模型总结为下面这张图:
4)信仰:现实有价,想象力无价
把产品做成用户信仰的公司通常都具备一种**越所在行业的影响力,给粉丝对于未来的信念与力量。
例如“活着就是要改变世界”的乔布斯、“希望能死在火星上”的马斯克,他们在全世界有着大批粉丝,哪怕现实中的产品有诸多不足,仍可获得用户的宽容与拥簇,因为信仰的力量是对于未来的想象力,这种想象的力量是无价的。
大多数产品在获取用户喜欢方面都付出了巨大努力:斥巨资发红包吸引用户的垂青,付出额外的努力给到用户惊喜,费尽心思为用户提供全面丰富的服务体验。但这些用巨大成本积累起来的好感度,却及其容易被一不小心毁于一旦。
2010年发表于《哈佛商学院》的一篇论文《停止取悦你的用户》中表明:
“实际上,在接受采访的客户服务负责人中,有89%位表示他们的主要策略是**越预期。但是尽管付出了如此艰巨且昂贵的努力,仍有84%的客户告诉我们,在最近的互动中并未**出他们的期望。”
所以,当产品的护城河没有宽到可以无视用户的时候,让流程简单、体验顺畅是防止被讨厌的有效策略,《停止取悦你的用户》给出了下面五条建议:
当爱已成往事,想要离开的心情蠢蠢欲动,又是什么让用户没有付诸行动呢?
答案是:离开的成本高到让人痛苦。总结了下,离开成本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时间、金钱、关系、习惯。
时间就是生命,对于积累型的产品,例如豆瓣、公众号、视频号、网**之类,用户在这些产品上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经营自己的一小**天地,越是老用户,付出的时间成本就越高,如果换一个新的产品,一切又得推倒重来,这可真让人痛苦。
很多产品都设计了**体系,留下的时间越长,给到的优惠福利就越多,但是一旦中断,这些福利就都**失去,福利的获得也许并不**让人珍惜,但是离开就失去,可真是让人痛苦。
像微信、qq、豆瓣这类产品,我们通过它们认识了很多朋友、圈子,或者有许多现实中的关系在上面,如果,换一个新的社交软件,就算产品本身设计的再好,交互再棒,但这些关系没了,又有何意义?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人做决定大部分也都是依靠习惯做出,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前几天我的工位从东边搬到了西边,但是好几次,我上班还是**按照之前的路径去到东边。
同理,如果一个产品已经成为你日常习惯的一部分,离开它,无疑是痛苦的。
决定用户忠诚的原因并非是单一的,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维度:
作者:雨桥同学;微信公众号:雨桥说(ID:yuqiaoshuo)
本文由 @雨桥同学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