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09:26:17 人气: 6 评论: 0
住200元酒店的人为什么**认为2000元的酒店便宜?这其中涉及用户的感知价值,那如果是外滩的酒店呢?
十一假期去上海了,世博园、南京路、外滩、陆家嘴……在外滩人潮中和朋友商定住宿时,正好经过上海和平饭店(上海地标性建筑)。
好奇心驱使我打开手机查询了和平饭店的住宿价格,当晚最低房间居然只要2200元。
奇怪,为什么一个住200元酒店的人**认为2000元的酒店便宜呢?
这就是今天要分享的主题:用户的感知价值。
实际上,消费者要的不一定是真正的价格优惠,而只是一种优惠的感觉。
如果把这种感觉标准化、具体化,就是用户的感知价值。
书本上把货币称作一般等价物,买卖双方的交易过程又叫作等价交换。要想消费者痛快地付费,就要让他感受到自己能获得的利益一定大于或等于自己付出的成本。
我们把上述过程标准化后就成了:感知价值=感知利益/感知成本
要提升交易过程中的成交概率,就需要提高用户的感知价值,即提升用户的感知利益或者降低用户的感知成本。
如果套用行业术语的话:感知价值≈性价比,其中:感知利益≈性,感知成本≈价。
只是不同于小米主打的性价比,这里的“性”与“价”可能包含更多的元素
如何理解产品的感知利益呢?
即用户能很直接地感受到的产品带来的利益。
以主打性价比的小米手机来讲,感知利益就是其基础功能,例如:MIUI系统、拍照、续航、骁龙处理器……
当用户产生“仅仅花1000多元钱(感知成本)就能买到一部功能完备(感知利益)的手机”的感觉时,这就离成交就不远了。
当然,功能仅仅只是感知利益中的一项。
感知利益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功能、体验、品牌。
功能层次的利益是最基础的,体验层次的利益是满足功能之余的附加值,品牌层次的利益则是脱离于产品本身,强调精神文化。
不同的产品需要面对不同的用户群体,所以同一产品主打的感知利益点各有不同。
以咖啡产品为例:
即使同一产品,面对不同的用户群体,主打的感知利益点也不同。
再回到小米手机:
最初的小米手机都是主打性价比的,动不动就来跑个分,和友商比比,强调其高性能,低价格。获得成功后,小米又向高端发起了进攻,推出了note系列、mix系列(3000元以上),同时将主攻性价比的责任交给了红米系列和小米系列(2000以内)。
不同的产品系列对标不同的用户,主打不同的感知利益。
如果再把感知利益细分:产品利益、服务利益、形象利益、心理利益、经济利益……
如何理解感知成本呢?
即用户在获取产品时需要直接付出的成本。
最常见的感知成本就是金钱成本,这也是为什么一遇到生意不景气,就有商家选择通过降价打折来促销。当然感知成本远远不止金钱成本,否则,降价促销的营销方式也太轻松了吧?
感知成本有哪些呢?
金钱成本、形象成本、决策成本、行动成本、学习成本……
总之,只要是感知成本,就一定遵循成本付出最少化原则。
我们现在再来理解下这个公式:感知价值=感知利益/感知成本
这其中有3个关键点需要熟记:
也就是说,不同用户对同一产品的感知价值或许不同。
例如,如何选择3000元的小米旗舰机与10000元的iPhone 11:
同样以如何选择3000元的小米旗舰机与10000元的iPhone 11为例:
因为最终付费的是消费者,盈利的企业家,所以产品的感知价值一定是从消费者角度考量的。
以诺基亚为例:
10年前,诺基亚是手机界的霸主,防水、防摔;现在,从企业角度来讲,诺基亚的性能、工艺肯定比10年前有提升。
但时代早已不属于它,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了。除了情怀,诺基亚已经不再有足够的感知价值让用户付费了。
简单总结下文章的要点:
以上。
作者:浊水溪边;公众号:运营**家(ID:yyzj19)
本文由 @浊水溪边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