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09:28:30 人气: 8 评论: 0
对个人来说,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其实是非常难的。从外部有意识的推动用户形成一个新习惯,无疑平地推巨石,如首图。但是如果能够从中找到一个点,顺势推下去就比较容易了。
首先跑一下题,聊聊对个体来说,什么是自律,什么是习惯。
勤奋、学习,都是反人性的一种行为内容。在辉哥奇谈中谈到,从旧观念的依靠自律,到新观念的依靠习惯的变更。
自律到习惯,其实都是在固定时间内完成固定行为路径,自律是带有自我管理的强迫自我的行为,而习惯,是自然而然下意识发生的行为。有人说形成一个习惯只需要坚持21天,那这个在21天里面的坚持,其实就是强行自律的一段过程。“让自律形成习惯”,其实是一个行为阶段到了下一个阶段。
对我来说,[习惯的养成,是长时间 固定的 确定性的 不断触发 有效反馈 的重复]。这个是我自己总结出的几个词拼凑的一个句子。
习惯,必定是长时间附着在日常中不经意**出现的一个行为。
这个行为是有模式和规律可循的,只要在特定场景下进行触发,就**产生。
要强化这个场景下,这个行为能够给到确定性且有效的反馈。
自律,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景下,用户主动触发的一个行为。
这个行为模式是用户强迫触发的,而放开这一条件,用户**想去做其他事情而不进行这个行为。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行为的出现,暂时还看不到效果。就是缺乏了确定性的有效反馈。
学习一般都需要先进行自律,强迫自己把时间花在学习上,而不是打一局游戏**一**微博,是因为自己觉得有这个需要,强迫自己改变想偷懒放松出去玩的行为模式。
而且,之所以要靠自律,是因为学习的效果,看不到即时性的有效反馈。而出去玩或者打游戏**微博的爽点,是即时性存在的,你在玩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不断的确定性的有效反馈。我知道,我现在出去玩,天气很好**开心,打一局游戏**开心,**一**微博看沙雕**开心。而学习,我学了之后,并不能马上获得有效反馈。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Join】这个产品,让我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打开它的习惯。
真的是下意识的习惯了,而不是自律,后面自己意识到的时候,觉得它特别厉害。
它是在每天早上8点,晚上8点的时候,可以开放进行答题匹配。
一开始的模式是每3个小时进行一次匹配,其实这个模式的时候,我也是有点被它圈住了。因为一打开,就有确定性的有效反馈——答题,你知道有多少个问题多少个好玩的人在等着你;而且早上八点晚上八点这个时间,刚好是我玩手机的空闲时段,在这个场景下触发了我打开这个app;因为我知道在这个固定时间,它有确定性的有效反馈等着我。
另外一种习惯的形成模式是恐惧的驱动,或希望的驱动。
比如,考勤打卡:
现在很多公司用考勤软件进行考勤,基本上有两种模式,Wi-Fi打卡和定位打卡。Wi-Fi打卡模式,在上班时**触发用户在电梯里打开app,到公司一连上Wi-Fi马上触发打卡功能;定位打卡也是一致的,在上班路上只要走入定位范围,马上打开app进行打卡。这个行为触发,是怕漏打卡被扣罚形成的一种恐惧驱动。
我之所以坚持写作,是希望能够通过写作之后达成一些个人目标。
这个是希望驱动的行为,目前还在处于自律阶段,是因为得不到有效的确定性的反馈。之前能够经常写得出来,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平台上获得了有效反馈。
在特定需求下,给予的的确定性有效反馈。不能脱离需求谈场景,也没办法脱离场景谈需求。
这个确定性的有效反馈,再可以具体指什么内容呢,不管是根据哪种需求类型来分,我觉得这个点应该是落在了“效率”上。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产品,其实对用户来说就是一个工具。这么多产品里面为何选择了你,你能比其他类型的产品能够给予用户确定性的高效率有效反馈,就是一个大突破点。
我们**把产品分为很多类:微信微博是社交产品,天猫淘宝严选是电商产品,又或者是B2B/B2C/C2C的一个平台,但往往忘记了,这些产品类型对用户来说,本质其实是一个工具。我其实也遇到了这种问题,直到看到了产品人的春晚——张小龙演讲才醒悟。
“微信一直坚持底线,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工具,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工具,在用户看来,这个工具就像他的一个老朋友。
对用户来说,我们不能说,微信就是一个工具,我们要获得用户的认可。
最主要的是,技术的使命应该是帮助人类提高效率。比如作为一个好的沟通工具,一定要高效。所以微信没有已发送状态,原因是最高效率的方式就是发完即走。你不用关心这一条消息有没有发出去,有没有发成功,对方有没有收到,甚至不用考虑网络是不是有问题。
如果是一种信息资讯类的工具,那么应该是帮助用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面获得最有用的信息”。(摘自张小龙演讲内容)
一个工具因具备的自我修养,应该是帮助用户实现更高效率达成目标的用途。
现在什么产品为了增加用户粘性都想加入社交功能,但这个社交功能对用户来说有没有提升使用这个产品本身的效率呢?
看看很多加了社交功能的产品走向就知道了——加了很多辅助功能和长尾服务,但是对用户来说,这些功能是否有助于提高这个工具的效率呢?
核心服务要做好,这句听起来很正确的废话,那该如何落地呢?
核心服务,就是帮助用户在哪个方面提高了效率,好,就是这个效率是否足够高效。
社交产品这个工具,就是要提供给到用户足够高效的交友沟通平台;企业协作软件,就是要提供给到用户足够高效的内部沟通协作平台。
这个区别也导致了为何企业协作软件内**有**话为已读的标识,这个也是内部需要基于效率的沟通来进行协作,有必要出现这个已读的标识,就类似于之前没有这个功能的时候,**需要在一些**话内容中添加一句“收到请回复”,来确认传达内容的效率。
在前面提到了【Join】无意中培养我的打开习惯之后,这里也说说它是怎么失去我的。
Join作为一个社交平台,他的高效在于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三观匹配”,虽然也还**有看脸以及基础信息的成分在,但是加上这个三观匹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陌生人认识度的社交效率。
不过,回答问题通过之后,基本上就没有然后了,仅仅是堆积了一堆通过的“好友”。高效匹配后的低效沟通,慢慢消耗掉我对这个平台的好感度,比较回答问题的新奇度也持续不了多长时间,现在也就渐渐没上去了。
但是我也一直没删除,这个平台还有很多发展空间,我还蛮期待的,**偶尔想到就上去看一看。
不过其实还蛮推荐Join这个平台的,不同的人抱着不同的需求在上面能够玩出不同的玩法。其实资料**和提问提供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足够多的话,可以提供到很多灵感。看到社区广场,有的人说翻看大家的问题可以确定写作选题,也有人回答了看了自己的公众号之后的启发,反馈仍存在的一些问题,Join也是可以成为获得一些资源的路径,比如根据对方的职业或专业来选择性认识。
其实大多数人在玩的时候是不**考虑这些问题的,只是出于好奇或是单一目的,帮助达到不同需求可以留住不同的人,想认识牛人的需求,接触不同领域的探索、好奇的需求,男女朋友的需求都是需求。只要是通过这个工具渠道达成用户的需求是高效的,并且能够带给用户确定性的有效反馈的满足感,这个平台对用户就有粘性,时间一长,就**形成一种习惯。
那到这里的解析,习惯的养成,具体就是长时间 固定的 确定性的 不断触发 带给用户高效率的 有效反馈 的重复。
回到自律与习惯,这两者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确定性的有效反馈吗。我自己得出的这个答案,其实并不能确定。欢迎前往公号交流讨论~
万象青年,公众号:万象青年欢乐多(ID:wxqn-helloworld),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早上产品狗,晚上公号狗,时不时**分享一些产品心得和复**总结。
本文由 @万象青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 ,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