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09:30:51 人气: 1 评论: 0
创建一个可信且有用的用户模型,能让设计师专注于实际行为模式,使得大量令人困惑的数据开始变得合理、清晰、有意义,同时也能承载着我们观察到的动机、行为、态度、能力等等重要信息,让我们更好地围绕着用户去做设计。这对于我们的设计十分重要。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尽可能多地从用户身上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做好基本的提问、观察和记录。
因为身边朋友多为年轻人,我希望听到更多不一样的声音,所以决定去访谈另外两类人——大学生和个体户。
由于这是虚拟项目我不具备提供用户招募流程、场所和奖品的条件,所以只能主动寻找陌生人,所以常常**遇到下面几类问题。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面对大量碎**、无逻辑、不规律的信息,把其中有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并寻找其中的关联性和用户的痛点。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关注行为。挖掘出用户身上重要的行为变量,并把访谈主题和行为变量对应起来,同时找出重要的行为模型。
一个用户的行为变量通常多达几十个,但其实真正关键的并不**太多,这也和我们在人物模型假设时发现和确定下来的变量差不多。
我从数据提炼阶段总结出了上图中五个重要的行为变量之后,根据对于用户的观察和同理心地图中的关键信息,对用户进行了位置上的分布。
《About Face 4》中提到「 把用户精确地放在某个点上 不如 确定受访者之间相对的位置关系 那么重要」,所以趋势比具体位置更重要。
这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在不同行为变量上,处在相近位置的主题群,这表示这代表一种显著的行为模式。
但现在面临一个问题:上面的行为变量图信息太多,不方便进行对比和反复查看。
我的解决办法是:把每个用户在行为变量上的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连接起来,这样我们能够很方便地反复进行对比和分析,如下图所示。
接着对比线条之间的趋势关系,很容易发现在行为上趋同的的群体,如下图。
也能很快地发现出行为相差较大的群体,如下图:
像上面这样趋同或相斥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对调研过的用户进行分组,到这里为止,一个用户模型的基本框架就已经出来了。我为这次调研的用户分了5个组,这些群体在行为趋势上各有差异。越靠近中心的其他用户代表行为变量越趋同,在后面完善用户建模信息时被考量的优先级也越高。
思考过程:如果想获得更高的收益,同时关注核心用户的感受,就代表「使用频率」和「收益潜力」占据我们考虑的首要位置。
右下角的打工族个体因为行为特殊没有代表性,而且使用频率偏低,所以我将他排除在外。
最右「打工族+大学生」的骑行频率偏低,而且行为变量的契合度没有其他几组高,故也排除在外。
最后我们选定了图中的三组群体,来作为本次三个用户建模的基本框架。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结合真实的数据,把最典型的信息和特征添加到用户画像中去。同时加入更多细节和场景的描述,让用户更加立体和真实,拉近与它们之间的距离。
发现的问题:只是一张头像的照**太过单薄,需要结合文字才能想象和塑造用户。
解决方法:加入描述性的图**,形成一个拼贴画的形式,可以传递更富情感和经验力量来塑造人物画像,同时更好地表达一些文字难以描述的内容,也**让环境因素更加真实可见。下图所示。
用户建模是一个大工程,也是最重要的流程之一。创建一个可信且有用的模型,能让设计师专注于实际行为模式,同时也能承载着我们观察到的动机、行为、态度、能力等等重要信息,让我们更好地围绕着用户去做设计。
用户模型使得大量令人困惑的数据开始变得合理、清晰、有意义,这一切也是在这个阶段我们所有工作的意义所在。
本文由 @柯善千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StockSnap.io,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