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09:33:27 人气: 10 评论: 0
编辑导读:互联网运营是很多年轻人**选择的职业,入职门槛相对较低,天花板却很高,有很大的职业发展空间。本文作者总结了自己在四年运营工作中的感悟和经验,和大家分享,一起来看一下吧。
四年前,作为一名机械系专业实习生,和很多对互联网工作充满向往的有志青年一样,选择了与专业毫不相干,但充满无限可能的互联网运营岗位。
那时候的我,对待电脑除了**开关机,就是玩游戏,以至于经常**被师傅骂“连个表格”都不**。
而自己也深知自身水平有限,所以后面就一直坚持学习。两个月上手sem后,花3个月学了seo炼,后对编程感兴趣,花半年业余时间自学了web前端,期间又觉得信息流发展不错,机缘巧合之下便积攒了信息流的实战经验,近期意识到文案和新媒体运营对营销的重要性,又相继学习了文案、运营等等。
以上的岗位技能,只需具备一种就可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很多人可能**觉得学这么多有用吗?其实有些确实没用,这也是一个人摸索的缺点——易走弯路。
那我为什么选择这样一条吃力不讨好的路呢?
主要原因在于工作一年后,写了一篇对于职业规划的博客,尽管现在回头看觉得这个规划有很多问题,但那时认知水平有限,对其非常满意并深以为然,坚定的选择了“横向发展”的路。
当时我走的职业发展路线:
三年后再回头看,这条发展路线虽有收获但确实也走了不少弯路。
弯路主要在于规划前,全凭自己臆想,没有多花时间去调研,没有思考并判断其可行性,就一股脑的执行计划,导致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不必要的知识。
这里以血淋淋的教训警示大家:做一件事情之前,千万不要想到什么就盲目去干,选择比努力重要。
当然多学习总是好的,只不过投入精力和收获不成正比。比如花大量时间学前端却没有从事这个行业,不及时巩固,导致忘记了七七八八。去年为此还尝试继续学习巩固知识,但由于太忙和工作中用到的不多,最终遗憾放弃。
学习编程对我的一些收获: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回到三年前,我**这样对自己规划。
选定一个工作发展方向,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成为这个岗位的佼佼者。佼佼者的定义是,在这个行业里有那么一些人,认可你的实力。
成为行业里较优秀的人之后,再选择是走管理方向还是技术专家方向。
选择管理方向:
如果是做运营的,可以学一些营销、广告、文案之类的运营相关知识,另外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类似管理、结构化表达、PPT报告、演讲、沟通、时间管理等横跨绝大部分职业的通用能力。
选择管理层,需要深度了解和熟悉多个业务模块的运转,进行更宏观和整体的思考,懂得如何经营一家公司。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站在老板、经营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选择专家方向:
很多人可能疑惑,成为行业佼佼者了难道不是专家吗?当然不是。佼佼者是行业中前20%那批优秀的人,而专家是行业中精通这个行业前3%的那批顶级人才。
成为专家需要花更多时间**研技术,了解各类底层原理、概念、方法论。可以多看各类书籍,坚持输出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形成有框架的知识体系,出一本书为目标,是成为行业专家较快的方式。
三年前,我的职业规范犯下的错在于,虽是横向管理层路线,但学的知识太多不相关,没必要。
由于长期坚持自学,我很快**越了身边同事,比如有编程基础,在数据分析上能灵活运用很多公式,为公司制定了一系列数据报表;在工作中有很多提高效率的技巧…。
这时的我及其膨胀,如果用达克效应来描述当时的状态,那我一定处于愚昧之山的最底层。
当时为什么**蜜汁自信?我想跟我所处的环境有关,初入职场时周围充满了安于现状的一群人(只是举例,没有恶意评判的意思),跟他们对比很容易产生自信。后面入职一家上市公司、遇到很多大佬、读过很多书后,才意识到之前眼光狭隘、坐井观天了。
在职业成长生涯中,环境真的很重要,如果一直呆在一个行业,不主动向外学习,闭门造车,那么这个行业的认知上限就是你的上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处在什么样的圈子,就**潜移默化的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刚做运营的前一阵子,我曾一度想**研到技术的尽头,觉得技术牛就是真的牛,有技术就可以摆脱那些枯燥的工作了。
甚至有一阵子,觉得自己算个行业资深人员时,一度不屑于做基础工作。我身边很多同事也是如此,你让他干有技术的活行,让他干枯燥的活特别不情愿,因为没技术含量,成就感低。
站在技术人员的立场,更多考虑的是做这个事情对自己有没有发展,不愿意做枯燥的事很正常;但站在公司、领导的立场,你的工作是为公司创造价值,有技术含量也好、枯燥也好,创造价值的才是好技术。
运营作为一门以底层工作为基础、策略为主导的岗位,技术往往只是实现目的地手段,而不应成为阻碍工作的理由。
作为一个运营,工作生涯中遇到最大的瓶颈不是技术,而是效果和数据指标。技术这种东西其实不难,只要想想办法总能实现,无非是下功夫、花时间学习的问题。运营效果充满了各种未知,没有一个方法论能绝对达成某个目的。
我曾经走过一个弯路,就是对待效果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抱着学技术的想法四处寻求答案。
因为没有系统的学过营销、运营,回归教科书看科特勒的市场营销原理、营销管理,看运营之光、增长黑客、定位等各类运营书籍,说实话,抱着寻求解决问题的目的,我一无所获,甚至很失望,因为书本中都是概念、方法论,没有一个能落地解决的方案。
到后来读到史玉柱自述、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我开始明白营销、运营的答案都在用户、受众人群身上,如果脱离用户,不把用户在想什么、用户需要什么、用户喜欢什么研究透,那么运营一定做不好。
在这段经历后,在追求结果的过程中,我开始懂得思考问题的本质。也明白了一点:
在我身边经常**遇到到这些事:
很多人**夸大自己从事工作对整体业绩的效果,如一个团队齐心协力干成的事,文案**觉得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自己文案写的好,做运营的**觉得功劳应该都归功于运营。
以下摘自某书内容暗示文案的重要性,事实上有很多人文案这样写了,也很难达成这种效果,更多的是淹没在大量信息的洪流之中。
还有一些人在效果不好的时候,**把责任推卸给其他人,如市场部经常**把效果不好原因归咎于给销售部没聊好,销售部又觉得市场部引来的流量差。在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也经常**因同事都这样埋怨,相互扯皮,当然这种做法是非常差劲的。
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如果每个人都不正视自己,而是通过推卸责任的方式,来为自己找借口借口,那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
所以当同事再次吐槽抱怨推卸问题时,我不再跟着一起附和,而是经常说,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我还经常遇见这样一类人
有些文案偏爱华丽的文字,把心思花在修饰更高级的词汇上,这样的文案看上去确实厉害,但如果只沉迷于文字之中,往往**忽视用户在想什么,用户买不买单,也就是缺乏营销思维。
这些人有一个通病,考虑问题不全面。
为什么**这样呢?主要原因在于长期沉浸工作中,形成固化思维,导致思维定势。
比如,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看什么问题都像一颗钉子,它只**也只能用敲锤子的方式来解决。”
如果大脑中只有一个思考模型,视野就是狭隘的,以至于**忘了工作目的,扭曲现实,甚至所有问题都**这个思维用来解决。
而这种思维往往**忽略了其它因素带来的影响,导致**面、偏激的判断。
在工作中,学**多维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很重要。
关于复**以往工作经历这些事,早有想法但迟迟未行动,主要原因在于文笔不好,拖到今天才写,有两个目的:
一是想帮助那些“曾和我一样只能靠自己摸索滚爬”的人少走些弯路。
做了四年运营,深知成长过程中无人指点的不易,这期间有迷茫彷徨不断走弯路、有自信膨胀却不断被打击。
虽前行道路一路坎坷、步履维艰,但所幸能正视自己的不足、收获很多宝贵的经验。如果以上经验,能帮助正在经历成长的小伙伴少走弯路,那我这些发自肺腑之言也算劳有所值了
二是最近在锻炼文笔,想把写作这件事坚持下去。
希望每一次分享,你我都能受益匪浅。
本文由 @小姚的增长笔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