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09:39:06 人气: 8 评论: 0
文章围绕“忙碌”的话题展开了分析阐述,作者将忙碌的真相,一层一层揭开,将这个陷阱暴露在你眼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你是否和我一样,偶尔**惊讶于时间的流逝,似乎自己还什么都没做,一天就又过去了,似乎什么都还没有实现,一年又过去了。
刚开始时,我们或许**感到兴奋,毕竟,每过去一年,我们都从业经验就增加了一年,能够获得更好的机**,薪资待遇也有所提升。
就这样过了几年以后,时间的流逝开始让我们有压力,深刻感觉到自己能力增长的速度赶不上经验增长的速度,就像是只上过“小学”,没上过“中学”,但却直接走进“高中课堂”一样。
这种手足无措的压力,迫使我们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撞,看见什么就学什么。
这种状况继续持续几年,时间的流逝就**让我们感到恐惧,仿佛一只看不见的大手,将我们推向“高考”,但我们却没有准备好。
然而,职业人生并不像学校,“高考”失败后,就真的失败了,没有复读的机**。
什么都没有改变,只有时间改变了,可以说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发展,都隐藏在时间的秘密里。
有限性,不可逆性,不可再生性是时间的三个特性,当然时间也是最平等等,所有人都需要遵循时间的特性。
一天只有24小时,一个月最多31天,一年12个月,没有人**多一秒,所有人的时间限额都是相同的。
格拉德威尔提出的10000小时定律,认为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世界大师,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如果每天投入2小时,13.5年,你就可以成为专家,如果每天投入10小时,3年,你就可以成为专家。
我们的结果,就是现在的时间投入,看上去优秀的人,只是过去投入了更多的时间而已。
所以,你也可以,只要投入更多的时间。
没有人可以时间倒流,尽管我们每天都在做相同的事情,但时间已经变化了,事情就不一样了。
所以,新人阶段只有一次,没有人能回到新时期,相信不**有企业愿意招聘40岁的产品新人。
我们永远不能奢望流逝的时间能够再重来,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不可逆的。
包括,现在,也是。
对于每一个个体乃至企业而言,时间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人的寿命都是有限的,且无法续命,至少现在,是无法续命的。
人的寿命如此,职业寿命也是如此。
35岁困境,一方面是年龄困境,一方面也是经验困境。
如果你是一位招聘官,是否**面试一位40岁的产品经理?或者,面试一位20年经验的产品经理?我是不**的。
如果我们的入行时间较早,20岁入行,职业寿命就是15-20年,如果入行时间较晚,28岁入行,职业寿命就只有7年-12年。
时间是不可再生的,我们的职业寿命不太可能增加。
所以,时间真的很宝贵。
时间的三个特性,也是我们成长的钥匙,总结起来,其实很简单,抓住每一分,每一秒让自己成长。
但,仔细想一想,似乎,也不太简单。
家长对时间比小孩更加敏感,所以,玩游戏,看电视,看小说这些娱乐行为,**被家长定义为糟糕的事情,**让小孩虚度时间。
这些糟糕的事情,**从有限的,不可逆的,不可再生的时间当中,分走相当大的一块,就像一个窃贼,悄无声息的,把时间从我们手中窃走。
对于工作中的产品经理而言,忙碌,也是一种时间亏损。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时间**被分配到工作,休息,娱乐,成长四件主要的事情当中。
我们以周为单位,看看正常情况的时间分配是怎么样的。
工作时间:40小时
工作按照8小时,周末双休的制度,我们每周**把40小时卖给公司支配。
娱乐时间:10小时
双休日可以有5-10小时的娱乐,可以玩一些减压游戏,也可以和朋友聚**吃饭喝茶,也可以和家庭相处,看个电影,逛逛街。
工作日,每天也可以有0-1小时的时间娱乐,主要是来自于碎**时间以及睡前时间。
成长时间:34小时
这部分时间用于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扩宽自己的视野,让自己距离梦想,距离目标更近一点。
可以在双休的周末支出8-10小时,工作日也可以在每天上班前,下班后抽出4-5小时,看看书,看看课程。
休息时间:84小时
休息时间的涵盖范围很广扩,吃饭时间,睡觉时间,包括通勤时间我们都**计算到休息时间当中。
工作日的情况下,每天**有11-12小时的休息时间,周末则**有9.5小时的休息时间,累计84小时。
工作日:
11点睡觉,7点起床,8小时睡眠时间
到公司单边1小时通勤时间,一天来回就需要2小时
就餐时间,主要是指在家的晚餐时间,需要1小时
洗漱时间,包括早上起床,和晚上睡前,合计1小时
周末,则可以减去通勤时间,同时**增加午餐时间2小时,总时间不变
这是一个模拟的正常情况,现实中,也**有一些变化幅度,像是通勤时间更长,休息时间更短,但整体的分布大概相似。
忙碌,通常**伴生副产品:加班。
所以,我们将996视为分析对象,来看一下**发生什么变化。
工作时间72小时
996模式下,工作时间从40小时增加到了72小时,多了32小时的额外工作时间。
休息时间84小时
休息时间是有固定因素构成,通勤时间不变,睡眠时间不变,吃饭时间
多出来的32小时工作时间,只有从娱乐和成长的时间中扣除。
即使是娱乐时间为0,完全没有娱乐时间,也还需要从成长时间中扣掉22小时,而如果我们保持了娱乐,完全从成长时间扣除,意味着,每周只剩2小时成长时间。
忙碌状态,牺牲的其实不是休息时间,而是我们的成长时间,是在用未来的成就,换取现在的业绩。
工作中的忙碌,多数情况下是任务数量增加,但任务类型不变,相当于我们一直在做同样的事情。
最常遇见的忙碌,就是一个人负责多条产品线,看似业务增加了,但其实做的还是相同的事情,梳理流程,画原型,写文档,增加的,实际上是任务的数量,而任务的类型并没有改变。
产品经理的成长,存在很明显的阶段性,初期以输出能力为主,中期以设计能力为主,后期则是以需求分析能力为主,每个阶段的跨度都非常的大。
对于高级产品经理而言,类似输出的能力,基本上都是可以舍弃的能力。
换言之,让我们忙碌的事情,到了职业后期,都**变得不太重要。
阶段与阶段之间的瓶颈,只有通过独立的成长,通过不断的思考,学习,掌握新的技能,新的思维方式,才能突破,反复做同一件事,不论做的数量有多少,对于突破瓶颈而言,帮助有限。
然而,忙碌状态,我们牺牲了成长的时间。。。
没有成长的时间,没有办法学习更高的技能,没有办法掌握更好的思维,**让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远。。
直到有一天,当时间把我们从1年经验推到了3年经验,把3年经验推到了5年经验,才发现,新的舞台,自己什么都不**,而旧的舞台,又有精力更好的新人可以代替我们。。。
不知不觉中,已经站到了行业的外圈,随时都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
还记得时间的三大特性吗?
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是不可逆的,时间是不可再生的。
此时,已经晚了。
如果你喜欢产品经理这个行业,如果你想在这个行业长久的发展,我建议你遵守一个原则。
坚守“成长”的底线,无论是什么样的状况,忙碌,或者不忙碌,都要给自己留下成长的时间,这个时间只能增加,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减少。
也只有在成长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学习更深度的产品知识,才能提升我们的职业等级。
才能进入到更好的团队,摆脱无效的忙碌。
我们可以从休息时间当中,划分不一部分时间到成长时间里,可以尝试在通勤的过程中,听书,或者听课。
也可以将娱乐时间划分到成长时间,减少出游,聚餐的频率,用来思考。
甚至,我们还可以从工作的72小时,划出一部分时间让自己成长,尤其是没有太紧急的事情,但依然要996的时候。
有的团队提倡加班文化,就算没什么事情,也要被迫加班,此时,看看书,思考一下产品,就比玩游戏,**抖音要好很多了。
时间是有限的,但也是我们可以自由分配的,所以,其实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
只是,忙碌的状态,**让我们忘记一些事情,所以,忙碌是一个陷阱。
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以年为单位,一年有52周。
同样是产品新人,做三组对比。划分出三组周成长时间。
第一组,对比一年的差距
A:每周成长时间,2小时,一年成长时间104小时
B:每周成长时间,25小时,一年成长时间1300小时
C:每周成长时间,34小时,一年成长时间1768小时
第二组,对比三年的差距
A:每周成长时间,2小时,一年成长时间312小时
B:每周成长时间,25小时,一年成长时间3900小时
C:每周成长时间,34小时,一年成长时间5304小时
第三组,对比五年的差距
A:每周成长时间,2小时,一年成长时间520小时
B:每周成长时间,25小时,一年成长时间6500小时
C:每周成长时间,34小时,一年成长时间8840小时
所以,你现在,知道为什么经验相同,能力差距却极大了吗?
同样是5年经验的产品经理,A的五年,只有520小时在成长,C的五年,却有8840小时在成长,踮踮脚就能触碰10000小时定律。
我们已经知道忙碌状态下,如何得到25小时成长时间,至于如何得到34小时的成长时间。。。
我想,你是有答案的。
忙碌,是难以避免的,身为职场人,总**身不由己,尽管我们都知道这样不好,但其实忙碌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环境。
问题在于,忙碌状态下,**让我们忽视成长的重要性,甚至完全意识不到我们需要成长。
不知不觉中,就输了自己的职业人生。
警惕忙碌陷阱吧,可以忙碌,但尤其是在忙碌的状态下,尤其应该关注自己的成长时间,给自己设置一个基础值,可以是每周25小时,也可以是每周15小时,然后在想一想,从什么地方转移这部分时间给到成长。
如果,你希望未来更有竞争力,我的建议是每周至少15小时的成长时间,这是底线,即使和一些人依然存在差距,但可以在非忙碌时段弥补。
如果,每周的成长时间,低于10小时,未来的差距,就**很大了。
现在,开始成长吧,还不算晚。
枯叶,微信公众号:枯叶咖啡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9年经验产品经理,3年产品总监经验。擅长数据增长,商业模式。曾孵化过千万级用户规模的创业产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O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