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09:41:44 人气: 8 评论: 0
工作中,设计师总是被认为是画框线图的,其实不然,交互设计师的工作并不只是停留在视觉层面,也要考虑业务、活动层面。
身为设计师,我们对自己的工作再熟悉不过,有说不完的兴奋、讲不完的委屈、吐不完的槽……
但你有没有发现,别说七大姑八大姨了,有时候连自己的工作搭档都不一定了解设计到底是干啥的,每个方案背后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戏。
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合作,都**陷入PM说你设计的好丑,你说都是因为PM提了傻逼的需求。RD和FE小哥哥说你唧唧歪歪这么久,这么难的事儿排期根本就不够——恶性循环中撕撕扯扯。仿佛大家一直停留在表层的上下游之间的配合,很少了解彼此的职责和专业,以及每一个方案背后的思考点。造成合作流程化,彼此不信任,心藏小九九又不说,带着不服情绪做事情的状态。
正好前段时间我们设计团队搞了个跨部门分享,关于:设计是干啥的,设计的职责划分是怎样的,以及接到需求背后的思考点有哪些等。
下面我把文字版撸出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上来就说这么大而空的概念,并不是想用正经的腔调解释:“设计是解决问题的”这件事儿。只是因为经常听到跨部门同学这么问:“设计师平常都在干嘛,来说说你们艺术家的日常呗”。
可以看出,大家经常认为做设计就是搞艺术。
所以,第一趴想说的是:设计≠艺术。
网上对于“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设计”的官方定义有很多,但是我还是想说下自己的理解。
我觉得:艺术是“我表达我的感受”,而设计需要“我感受你的感受”。
相较于“设计”,“艺术”大多情况下都是无功利的、个人情绪表达的、不是有目的而为之的。
不管是野兽派的马蒂斯,还是立体派的毕加索,亦或是未来主义的康定斯基,都是对个人情绪和内心思考以及对社**的看法的宣泄,他们的画作风格也**随着自己所处的环境,心态而发生改变。
比如印象派的作品。
再比如“行为艺术”,需要艺术家亲身加入,精心策划而推出的行为或时间,然后通过与人交流,一步步行程作品的结果。
下图是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节奏0》,她麻醉自己的身体,面前摆的有无害的口红,也有极具危险的刀和枪,任由观众处置。刚开始大家还比较柔和,只是在她身上涂涂抹抹;后来越来越没底线的试探,有人撕了她的衣服,有人拍了她的裸照放在她的手里,有人用刀子划她身体;最后竟然有人拿起枪来对着她。
这件作品,反应了人性的恶,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人们的道德底线。而那天表演者当下的恐惧、盲目、痛苦和观众事后的后悔、担忧,都是《节奏0》的一部分,这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
所以,整体可以看出,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充分感受自己的心理世界,再以某种手段或形式传达出来,而非迎合受众或取悦他人。
相比上面所说的“艺术”,“设计”就没有那么随心所欲了,因为对于设计师来说,要考虑如何创造商业价值和做出对消费者有用的设计。
因此,设计师需要有极强的同理心和洞察力,去“感受用户的感受”,发现他们的痛点,用好的设计去解决。
拿深泽直人的作品举例子,他主张的设计理念是“无意识设计”。
所谓“无意识设计”,是指他对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行为进行观察,利用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进行设计,进而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
比如下图的伞,就是他发现日本很多老年人在等车或等人的时候,习惯(无意识)把重物挂上面,悬挂物很容易来回滑落。因此,这个伞把上的小小凹槽就是解决挂东西这个问题。
再比如下图的电饭煲,最大的亮点是盖子上的小支架。也是他观察日本主妇的盛饭过程,一般左手拿着碗,右手拿着勺,然后打开盖子,把饭盛到碗里,再用拿着饭勺的右手关上盖子。由于她们不想随便把粘有米粒的勺子放在桌子上,所以整个连续行为就停顿了。
深泽直人就是感受到了这样的痛点,所以在锅盖上加了个小支架,大家不用思考都**顺手把勺子放上去。
虽然都是小小细节上的设计,但是能够看出设计师对于生活细节的观察,以及能够“感受他人感受”的能力。
可以看出,“艺术”和“设计”有很大的差别:设计更强调目的性、实用性,需要利用同理心去发现并通过设计手段解决问题;而艺术需要更关注自己内心感受,以任意的形式去传递出去,
因此,设计≠艺术。
在说设计师职责之前,首先要说下设计的分类,整个设计领域可以划分为:建筑设计、服装设计、汽车设计、珠宝设计、室内设计、互联网设计……
而我们所处的是互联网领域的设计,那么互联网领域的设计一般又分为: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他们的职责分别又是啥呢?
说到交互设计,大家下意识就**想到下面这张图,脑袋里悄咪咪的冒出一句话,就是:“画线框图的呗”。
日常工作中,很多人以为交互设计师接到一个需求后,简单走这个流程就OK了。
因此,不难想到近几年各种各样的讨论说:“交互设计师这个岗位到底有没有价值?这个职业的未来是什么?”貌似原型图产品经理就可以代劳了,再不行把需求写详细点,交给视觉设计师去做了。
其实并不是,因为真正的交互设计师接到需求后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画图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
那么,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的边界是啥?
这个问题是大家一直讨论和好奇的。
关于产品经理的定义都不陌生,大概就是“关注产品的战略和方向,兼顾着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然而,很多情况下,因为产品经理都背负着沉重的数据和KPI压力,很容易在压力下只关注产品目标,而忽略用户体验。
所以,大家经常吐槽为什么自己的产品经理老是拼命加各种有的没的功能,大概率是他们都扛着KPI,而且在短时间内就得有数据结果(其实也是有苦说不出)。
同时,在很多大公司,一个产品不同模块分给不同的产品经理负责。虽然产品经理是产品的父母,但父母多了也就容易不亲了,很容易导致大家只关注自己那一小坨,缺乏关注全局的用户体验(乔布斯、张小龙、俞军这类产品大神,暂时不在我们这次文章射程范围内,主要还是聊大部分公司里的大部分现状)。
相比产品经理,设计师没有数据指标的压力,所以更容易做到旁观者清,更往用户体验方面去考虑。
因此,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是相互平衡和相互制衡的关系。
产品经理考虑做什么样的产品或功能,对企业或用户有价值;而交互设计需要考虑如何将有效的产品诉求,翻译成用户可接受、好交互的形式,同时带来正向的产品收益。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用户来说,其实“交互即产品,产品即交互”,最终两者是整齐划一的。
不过,一名优秀的交互设计师,日常的工作除了大家能想到的接需求、竞品调研、画线框图、跟进开发,还具备以下素养:甄别需求;推动业务。
1)甄别需求
很多产品经理都喜欢那种需求一发,就埋头开始画图的设计师,感觉这种设计师真好,没那么多事儿、也不挑刺儿,配合简直不要更默契。
但是,如果一个交互设计师,日常没有甄别需求,或跟你讨论自己对需求的看法,只知道埋头执行的话。很可能你碰到的是一个比较初级的交互设计师,或是曾经受过伤害,现在看淡一切,方案随缘,能过就行的交互设计师。这种纯执行,很难帮你做出优秀的产品体验。
所以,产品经理们要珍惜每次跟你讨论,或者看似diss你需求的设计师。因为他们真的很用心在做你提的需求,想跟你捆绑在一起,打磨更优的产品体验。
Tips:如果想成为具备“甄别需求”能力的交互设计师,你要了解业务,它的目标是什么,目前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是用这个需求来解决?……
你只有更了解了这些背景,才有能力判断这个需求好不好、好在哪、不好在哪、什么样**更好。不然只停留在自己主观的意见上,没有依据,信息不对称,也**让合作方感觉沟通效率低,还浪费时间。
2)推动业务
听起来很奇怪,对不对?
因为设计师的角色一般在公司里都算是业务的支持方,何德何能让你来推动呢?
其实并不是,像上面说的,如果设计师足够了解业务背景,那这波设计师通常**把自己切换成业务主人(而非设计师)的角色来看问题。然后再看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交互体验设计手段来帮助解决,从而为业务取得更好的正向收益。
Tips: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多看数据多看数据多看数据。
不过,不可避免有些PM,内心里**有小九九,心想你就支持好我需求就好了,咋还抢我活了呢。
此时就得夸一下我们团队合作中的很多PM了,还是很有大局观的,很愿意交互同学更多的参与,一起把业务做得更好。毕竟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业务好大家都好,别搞太多的小九九,人生苦短的。
比如,前段时间,我们设计同学对商业化付费引导进行了优化,在定价不变、策略不变的情况下,收益转化提升200%。同时还有一些设计方案,只是体验设计改动,对产品分享率和回端率都有大幅提升。通过较低的成本带来更大的收益,这也是所谓的大家常说起的“设计的价值”,不只是画出美美的图就ok了。
以上,就是交互设计师的职责,除了日常的接需求、竞品调研、画线框图、跟进开发以外,还需要更了解业务、更关注数据、甄别需求、利用体验设计的手段推动业务一起进步。
前面说了交互设计师,那么作为交互设计师下游的视觉设计师,职责是啥呢?
提到视觉设计师,大家潜意识**想到这些场景或关键词。
每次听到这些,视觉设计师都很上头,甚至有点想炸毛。
那么,视觉设计师真实的职责划分是啥样呢?一般情况下分为:UI设计;运营设计。
1)UI设计
对于UI设计,大家都很熟悉了,一般指的就是产品界面设计,只要涉及到需要用户互动的界面视觉,都是这个角色要搞的。
UI设计师,除了要具备运用各种软件的技法完成需求以外,最核心的就是产品思维和逻辑能力。因为这样才能将产品功能,通过视觉语言更清晰的传递给用户,而非为了突显技法,给用户造成无谓视觉的干扰,导致费力不讨好。
下面,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常用APP的UI界面。
很多人可能**说,这些页面我也**做啊,不就是排排版么?但你或许不知道,界面视觉设计背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像素都是有考究且经得起推敲的。
比如:做文字型内容产品的UI设计,每一个字号背后都有对阅读舒适度、阅读效率的考量,他们需要关注着字号背后瞳孔直径、眨眼次数、疏密满意度、阅读速度等因素。
对于一个包含阅读器产品,竞品调研报告是这样的,目的都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更舒适,且适合长时间浏览的体验。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视觉设计师去找开发小哥哥联调细节时,抠着每个间距、每个字号、每个微不足道的动效,因为背后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Tips:不过,做这些也要分产品所处的状态,如果产品定位清晰,且商业模式也比较明确,那就可以细细打磨体验,服务好存量用户。
如果产品还处于初期,定位都不明确,还都在试探,那做这些很可能效率**比较低,同时很难决定产品的生死。
除了上面说的对细节的考究及挖掘以外,UI设计师一般还**做出一套自己产品的设计规范,目的在于:节省开发效率、节省设计人力、保证多人配合的体验一致性等。
比如:复用性比较高的列表,字体。
或者是常用的按钮规范等。
其实,设计规范和组件化,在日益成熟的互联网行业都已成为标配,省时又省力。
不过大家应该也有意识到,现在大部分成熟产品的UI设计,都越来越趋同,用户的认知和操作习惯已经被养成,盲目的为了视觉创新而创新很容易带来更多的不适应。
因此,现在也有很多公司还把交互和UI合并,称之为体验设计师,篇幅有限,先不展开聊看法了。
整体来看,UI设计并不是看似那么简单的排排版,或者好不好看就ok了。而是要对业务和用户人群足够了解,甚至要往自己的上游-“交互设计师”去合并,才能理性运用科学的视觉手段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体验。
2)运营设计
相比UI设计,运营设计师一般需要更偏向于美术功底比较强的同学,因为对手绘、技法、排版、纯视觉呈现等要求**更高。
其实每个公司对运营设计师的称呼不太一样,但大致做的事情都差不多可以分为:品牌设计,活动设计。
① 品牌设计
品牌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一个话题,视觉呈现在其中,只是一种传递方式。
优秀的品牌视觉设计师,能够合理的运用“视觉锤”,将产品定位通过视觉表现,植入到用户的心智中,进而增强识别性。
下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品牌:想到可口可乐,就想到红色;想到乐事,就是蓝色;想到星巴克,就是绿色。
品牌视觉设计师,就是那个设定“视觉锤”的人,他们不仅需要非常了解用户群体、产品理念、公司战略,还需要对整个社**趋势,及行业竞品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出优秀的独特的,且具有传播效应的设计方案。
比如,下面是星巴克视觉设计师做的LOGO和品牌色的设计。
以及他们的字体规范:
他们还**跟着自己的主色,设定不同的辅助色,根据不同季节,进行个性化产品设计。可以看出一套品牌VI,能够延伸出很多周边统一的设计,且让用户一眼就能识别这是你家的。
再比如,大家想到百度网**,就能想到“红”、“蓝”、“云”,这也是能够帮助你在自己的手机屏幕中,快速从几十上百个APP中快速找到它。
同样,整套VI可以拓展到不同的使用场景,加深人们的认知。
同时,网**也一直探索着,如何将品牌运营设计,跟品牌LOGO更好的融合,以及富有识别性,所以在不断尝试着。
包括在节假日情感化闪屏上的运用,能够看出“云”型脑袋的延续。
每一个海报背后,设计师们的思考,并不是随意拍脑袋画的。
同时,基于“云”型脑袋,打造一套品牌任务资源库,从而提升品牌运营的效率。
当然,品牌的视觉呈现远不止这些,包括产品的UI设计,也是传递品牌的一个载体。
以上可以看出,品牌设计师的工作,在于如何通过设计手段,将公司形象、产品定位更高效地通过视觉手段传递给用户,让用户有认同感。本质上是为了让用户一眼就认识,之后有好感,然后想拥有,最终**购买。
②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角落落,拼多多无处不在的拼团,淘宝双十一让我们重拾奥数的能力,以及网**周年庆的一起砍价带来真香的感觉,还有常年在群里**屏的微信读书无限卡组队。
产品的拉新、促活、冲销量都少不了运营活动,相应运营的活动设计师,就是负责支持这些业务,产品各种各样的物料。
像上面说的,运营设计师比起UI设计师,**更注重表现技法、排版能力、手绘能力。
比如,下面的网**2018年年终**点的视觉设计,手绘风的视觉呈现带给用户更温馨更暖的回忆,包括里面每一处文案,都是设计师跟运营同学反复推敲。
Tips:想成为优秀的运营设计师,不仅要有较强的美术功底,还需要更了解接到的需求面向的是谁、产品的目标是啥、文案的传达是否准确、界面的最终效果是否能打动用户。
因为有时候就算画得再好看,用户不理解、没痛点、没兴趣,也是白搭。
总地来说,虽然都是“视觉设计”,但是运营设计师,区别于UI设计师的是:更需要创意、灵感、技法,以及对实效、趋势、网感的把控,从而拉近与用户的关系,让用户愿意一起玩,一起参与,最终达到运营目的。
以上,就是对“设计师职责”的整体介绍,可以看出:
交互即产品,用户与产品交互的全流程,也是产品呈现给用户的过程本身,因此,交互设计师不只是大家想象中的画图仔。
除了接需求、竞品调研、产出线框图、跟进开发、业务复**以外,交互设计师需要更了解业务、关注数据、甄别需求,从而运用体验设计的手段推动业务一起进步,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体验。
视觉即品牌,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全局的视觉感受都是品牌形象的曝光,因此,视觉设计师不只是大家想象的那样“好看”就完事了。
UI设计师不仅要运用科学理性的手段去做设计,还需要传递品牌基因在UI设计中;品牌设计师需要用视觉手段去传递品牌价值及定位,让用户易认同、好识别、打造心智;而活动设计需要做出让用户好理解、想参与、愿意玩的视觉呈现。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上面的职责划分看似很清晰,但应该也都是暂时的。因为对于公司来说,“职责的划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让企业能更高效运转,且产出更大的收益。
因此,不管是“设计师的职责”,还是“职责背后的边界”,都是换汤不换药。现在大部分设计师们,也都在不停的扩展自己的边界,保持跨界思考,因为只**单一技能的话在未来确实很危险。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更多跨部门合作的同学,更了解设计师日常的职责,和背后工作的思考点,从而互相了解、合作默契;也希望能对刚从事互联网行业的设计同学了解设计职责的现状,有一丢丢帮助。
大牙,微信公众号:大牙的设计笔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百度资深设计师。一个对生活充满好奇心,擅长用直白的语言去分析产品、交互、视觉的同学。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