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09:47:31 人气: 12 评论: 0
互联网年后裁员飓风让许多职场人陷入深深的焦虑,如何挺过互联网寒冬,避免沦为下一个“淘汰者”,成为职场人的“燃眉之急”。本文将从创造“增量价值”、将自己置于“可能性”之上、实现“个人增值”三个方面和大家谈一谈:如何从根本上提升个人的职场竞争力?
2月15日,在月度全员大**上,滴滴CEO程维宣布公司将做好过冬准备,将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对业务重组带来的岗位重叠和绩效不达标的员工进行减员,整体裁员比例占全员的15%,涉及2000人左右。
2月18日,无独有偶,人人车CEO李健一口气裁员上千人,硬刚劳动法拒不赔偿,各地员工纷纷抗议。大型经济性裁员毫无补偿,人人车让这场“裁员闹剧”多了几分悲情色彩。
2月19日,在京东集团开年大**上,京东宣布2019年将末位淘汰10%的副总裁级别以上的高管,以10%为裁员标准,京东将淘汰一定数量的高管人才。
互联网寒冬带来的年后裁员飓风,让不少大厂员工深陷其中。轻则几千,重则15%、20%的裁员规模更是让很多职场人陷入了深深的“年后焦虑”。
相比裁员,更可怕的是:很多人都处于“价值缺失”的状态。
他们没有成熟的职业技能体系,不清楚自己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更不知道他们的未来在哪里。
这些人,才是裁员潮中真正任人宰割的羔羊。他们既不满足于当下,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寻求突破,毫无自驱力、自制力、自控力,于是陷入一种尴尬、焦虑、迷茫的窘境。
接下来,我将从创造“增量价值”、将自己置于“可能性”之上、实现“个人增值”三方面,跟大家谈一谈:如何从根本上提升个人的职场竞争力,从而在“金三银四”的招聘旺季中谋得一条好出路。
大部分拿着一份相对稳定工资的上班族,都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但同样的人,甚至是同职能岗位的人,拿到的工资却可能不一样。
这种价格的差异,是因为个人价值的差异、个人价值的高低,**反映在个人价格上,你的工资反映了你能提供价值的大小。
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最好方式,就是:看他能够创造出多少增量价值?
对公司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
增量价值是指:在现有价值体系上,能提供额外的价值产出。这种产出体现在新思想、新方法、新行动上。
创新的本质,就是创造新的增量价值。
创造增量价值,有三个方法供你参考:
以淘宝为例:本质上,淘宝是一个买卖双方的线上交易平台,这跟在线下开一个大型商场是一个道理,大家可以自由到这里进行交易。
但淘宝的创新之处在于:淘宝利用互联网实现了原本线下就有的场景,并且利用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地域边界,使得线上化的交易效率极大提升。
此外,淘宝还衍生出了很多的新的岗位和服务,比如:淘宝模特、店铺装修、第三方物流、电商系统插件等,这些都是在线下交易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增量价值。
所以,很多原本线下就存在的需求和场景,将其线上化后,就在原来的价值基础上创造了很多增量价值。电商购物如此,手机打车如此,移动支付亦如此。
将传统电商与优质内容结合,通过内容转化销售,升级为内容电商;电商融入社交因素,通过社交关系链产生交易,升级为社交电商。这些创新,都能产生增量价值。
这就是将原本存在的解决方案与其元素进行组合附加,来形成新的方案。
小红书、拼多多都是这样的例子。
传统互联网的信息获取方式,是通过中心化分发,比如:早年的三大媒体门户新浪、搜狐、网易,自家的编辑团队就能决定网民能看到什么。
但对于用户来说:这种信息投放的精准度是相对较低的。
而基于算法的信息分发,能极大地提高信息分发效率,带来信息传播的革命性变革,例如:今日头条,通过信息传播规则的升级,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规则,提升阅读精准度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广告商业价值。
形式转换、组合附加、规则升级,这三种创造增量价值的方法,放在个人身上,也同样能起到创造增量价值的作用。
很多做传统媒体的人,原本在报社、出版社、电视台工作。互联网出现后,他们将自己原本的工作形式转换为互联网模式,成了新媒体人。
对于他们而言,可能原本一篇文章的阅读量,取决于其所在报纸或杂志的发行售卖量,但因为互联网这种新的传播形式,同一篇文章的阅读和传播量将**呈现指数级提升。
传统媒体人和新媒体人,其创造的增量价值就**相差巨大,他们的自身价格自然也就相差悬殊,这就是运用“形式转换”的方法来创造增量价值。
再举一个运用“附加组合”的方法来提升个人价值的例子:当你有机**面向团队,或公司领导做一场产品介绍**时,如果干巴巴地讲产品功能,那么这个分享谁都能做,可替代性太强。
但如果你能把自己对产品价值的思考、对现状不足的分析,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附加上,再附以你对产品未来规划的描述,相信这场介绍一定**让你在团队和公司的价值急速上升。
关于“规则升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个人规则”——每个人一旦形成自己的“规则”,就**进入舒适区,想突破和改变是很难的。
例如:你一直做前端产品,这时候突然让你去做后端产品,你肯定**手足无措不适应。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规则”,升级自己的技能,那你就有机**成为前后通吃的产品人才。
能提供增量价值的人,个人价值才**大,不管到任何组织里,他都具备不可替代性,他的薪水,对应他的价值,自然就比一般人高。
创造增量价值,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就是升级认知、改变心态。
打工者心态和创业者心态的共性是把事情完成,但认知和心态的差异,决定了结果的差异。
升级认知,从改变心态开始。
打工者心态永远都是把事情做得刚好,标准是不出错。而创业者心态,则是把事情做得**出预期,标准是更好。
现在有很多人,他们很努力的工作,他们的目标就是满足老板的需求。只要事情被安排下来,保质保量完成便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这是大部分人的心态。
因为这种方式能最保险的让他们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状态,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
永远在别人的要求和标准下做事,始终像踩着钢丝绳,更别说,哪天自己就有可能变成先掉下去的那一个。
而另一部分人,他们追求的是个人价值。一件事情对他们来说,目标不是刚好完成,而是更有意义的完成。
在成本、效率、体验上寻找突破性的提升,因为他们提供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行动,由此产生了新的增量价值。
能意识到“增量价值”的人,都是在为自己做事,因为这才是不可取代的,有高价值,才**有高价格。
试想一下:如果公司要开新业务,派了几个原核心业务的骨干,放下核心业务去做新业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新业务因为各种原因需要被放弃,那这些原核心业务的骨干,公司是选择放弃他们呢,还是把他们招募回原团队?
大部分情况都是后者,因为他们证明过自己的价值,他们有创造价值增量的能力,所以就算新业务被舍弃,公司裁员,这些人仍然**被需要。
为什么投资人都喜欢投资那些连续创业者,更是青睐那些有成功经验的连续创业者。
因为他们证明过自己有创造价值增量的能力,他们把事情做成的“可能性”更大。
为什么有的人在选工作时,倾向于创业公司而不是大公司?
因为创业公司能实现他们人生理想的“可能性”更大。
为了达到价值层的跃升,每天做好本分的工作是不够的,你必须去探索和尝试新的可能性。
创业者都选择了一种“可能性”,而且是一种能给他们带来长期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让他们在财富和自由上获得比别人更高概率的成功回报。
如果你是做技术的,在业余时间**研产品设计,那他就具备成为一个懂技术的产品经理的可能性。
如果你是做运营的,在业务时间研究写作,建立新媒体运营能力,那他就拥有了成为一个自媒体品牌的可能性。
具备“可能性”,是这个时代能够突破原有价值圈层的有效方法。创业的人,就是把自己置身于这种可能性之中。
那些厉害的人,你看到的是他们平时工作,甚至按时结束工作。但你看不到的是,他们在利用额外的时间为自己创造各种“可能性”。
在工作之余,让自己具备主业能力之外的其他技能的人,也让自己具备了这种“可能性”。
前段时间特别流行的词“斜杠青年”,就是在形容一个人的多样化能力。
如果当下你还没有成功,也不要紧,只要你开始了,只要你在坚持和尝试,那你已经比别人具备了更大的“可能性”。
时间,**给你带来最好的回报。
如今,学历占据评判一个人能力的比例越来越低。
高学历,对于职场的新人,是一块不错的敲门**,它能在无其他标准的情况下,用相对普世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
但两三年后,学历基本上不**再作为评判一个人能力和价值高低的标准,转而**根据你曾今做出的成绩以及个人能力所处的段位来作为参考。
所以,个人价值,才是未来职场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个人增值,就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自我投资。
试想一下:每天你下班回家后到睡觉前的这段时间里主要在干什么?
有的人可能**朋友圈或抖音,有的看电影。
这些被当成是放松时间的时段,被有心人高效的利用了起来,他们看书、写作,学习,想办法提升自己的价值。
这种很多人不曾注意的时间,哪怕是每天 1 小时,一周就相当于多出 1 个工作日的时间,1 个月就多出来 4 个工作日时间,1 年后,这些人相当于自己单独创造了 1 个多月的有效时间。
这些时间,足以让他们**越身边的人。很多人都感叹同龄人如何优秀,但也不想想背后他们是如何把自己变得越来越有价值的。
关于个人增值,也有三个可以参考的方法:
复制时间,是指:让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能持续延展,并且能享受单位时间创造价值的长尾红利。
二八法则都很熟悉,有时候20%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反而**带来80%的收入或者价值提升。
以我自己为例:阅读和写作在我的整体时间里,可能连20%都不到,但是这两者合并产出的价值,有时候却能给我带来比工资还高的收入。
再比如:写书,如果放在3年的时间周期里看,写书的时间可能只占据这3年中20%的时间,但是却能带来3年或是更长期的回报。
这种回报不仅仅体现在收入上,更是在个人价值和影响力上的回报。
升级认知,是指:将原本你不知道的东西,甚至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转变为自己知道、或者知道自己不知道。
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实现,阅读,是成本最低的提升认知的方式。每一本有质量的书,都能给你传递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扩大视野,是指:通过扩大自己的接触面,来提升思考范畴。
以最近的股市来看,在下跌了一个周期后,股市开始反弹。很多人预测牛市即将到来,但事实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
如果你的视野停留在大**数字上,可能**因为暂时的上涨而让自己入市,这就有被套牢的风险。如果你能从宏观经济和微观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大**,那肯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
你的视野有多宽,在思考和决策时,你就能从多视角来审视问题。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其个人价值必然就比一般人高。
未来,个人的属性**被越来越放大和认可。
公司不再是唯一的社**协作方式,很多个人价值提供者,他们可以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包装成产品,对外提供服务。这一切,都依赖于个人价值的升级。
自己就是产品,自己就是服务,自己就是品牌。把自己当成一款产品去打造和经营,是让个人增值的最佳方法。
个人增值,才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自我投资。
为了达到价值层的跃升,每天做好本分的工作是不够的,你必须去探索和尝试新的可能性。
让自己处于具备“可能性”的环境中,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只要开始了,只要在坚持和尝试,那你已经比别人具备了更大的“可能性”。
自己就是产品,自己就是服务,自己就是品牌,要把自己当成一款产品去打造和经营。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而未来,你就是自己最好的产品!
唐韧(Ryan),微信公众号:唐韧,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前Juliye Care产品总监,《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在创业公司负责过多款从0到1产品,目前在某电商巨头负责产品工作 。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