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09:49:44 人气: 13 评论: 0
本文将详细解析字节跳动面试题:如何给盲人描述**色?旨在开阔读者答题思路,形成更全面精准的答案。
题目:如何给盲人描述**色?(字节跳动·面试)
考查要点:
答题思路
很多求职者给出的回答大多是:我闭上眼睛去感受,假装自己是盲人描述给自己,只要自己能理解**色,盲人也就懂了;告诉他**色是太阳晒在身上暖洋洋的感觉;给他吃香蕉,告诉他香蕉是**色的……
其实,仔细想想就**发现,题目只给了一半的用户身份:看不见物品。另一半并不明确:先天盲人还是后天盲人?
如果是先天盲人,意味着他从来没看到过**色,更不知道**色是什么样子;如果是后天盲人,他以前是认识**色的,只不过失明之后,忘记了**色。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从未见过**色,只能通过感官来感受;后者可以询问他对哪些**色的物体有印象,通过对该物体的形容,来帮助他唤醒记忆。
所以,答题前一定要先确定用户。只有先确定了为谁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
假设该用户是先天性失明,从未见过**色,你在为他描述之前,就要明确第二件事:他为什么想知道**色?他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知道**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需求和场景。
我假设了三个需求:
盲人的世界是没有颜色的,或者说所有的物品都是一个颜色——黑色。他们对颜色是毫无概念的,甚至不知道颜色是什么。
但是他可能希望自己在使用某些物件的时候,是带着颜色的。比如,他下次吃水果,就**知道他吃的香蕉和他剥的橘子是两个颜色。对于这类需求,可以对**色的物品进行「归类」,进而进行转述。
水果的**、阳光的**、秋叶的**、金牌的**、粮食的**、花朵的**、土地的**……虽然都是**色,但表达的意义、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归类描述」可以让对方对事物的感受更清晰和准确。
就像前面讲到的例子,你告诉他向日葵是**色的,下次别人提到向日葵,他心里就**知道:哦~是**色的植物;你告诉他玉米也是**色的,他**想到:哦~和向日葵一样颜色的粮食。
如果他只是对颜色产生好奇,想了解颜色这件事,**色只是其中一个色彩。题目就变为了:如何给盲人描述颜色。
可以借助其他感官让他体验不同的颜色(包括**色),也可以用「比拟」的方法,让他知道世界上是五颜六色的,也让他知道不同颜色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比如**色带来的感觉:
再比如红色带来的感觉:
盲人需要辨别**色的场景比较少但比较典型,比如红绿灯。
红绿灯是给有视觉的人看的,但是“红灯停、绿灯行、**灯亮了等一等”却是所有人都要遵守的交通规则。在这个需求下,我们能提供的解决方法绝对不是让他感受什么是**色,而是:如何让盲人知道**灯亮起了,保证交通安全。
已有的解决方案包括:安装有声红绿灯。当发出急速的“嗒、嗒、嗒”声音时,表示绿灯亮;当发出停顿的“滴、滴、滴”的声音时,则表示红灯亮。盲人朋友可以通过不同声音来辨别红绿灯情况。
再比如危险警告的**色标识,这个标识其实不需要盲人去辨识,也不可能通过比拟让他感受到。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不建议盲人单独出行,即便有导盲犬,出行距离最好也不要太远。
面试官一般不是要求职者立马给出一个非常可行的解决方案,而是考查在这种问题下,求职者的思考逻辑是什么,表达出来的又是什么。
这种类型的题目,如果问题本身的目的不够明确,可以通过反问发问者,得到一个明确的需求,按照这个需求再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如果对方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需求,就自己假设一个需求,去解决。
前面假设了三个需求,每个需求也都给出了方案示例,其实就是在讲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将整个解题思路总结一下,就是:
盲人无法通过眼睛去观察一种颜色,势必需要有替代的感受。可以通过他人的描述和引导,让其从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感受到你所描绘的东西。
给他听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告诉他蓝色是大海,是宁静。
你可以拿一颗薄荷叶给他闻,告诉他薄荷是绿色的。
给他尝一口蜂蜜,告诉他蜂蜜是**色的。
有些脑洞题,看起来有点无厘头或是不符合逻辑,就好比“如何给盲人描述**色”,有些人**质疑:为什么要给他描述**色?让盲人体****色有什么意义呢?给盲人描述颜色,就好比给聋子描绘声音、给味觉失灵的人描绘酸甜苦辣,能改善他们什么吗?
如果你认为这道题是毫无意义的,你大可以反驳面试官,告诉对方这道题是个伪命题,没有讨论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质疑是要带着说服逻辑质疑,再否定对方的同时,给出自己的观点,去论证你的立场。
比如,你可以告诉对方:**色是一种信息符号,对于盲人而言,他们与这种信息是绝缘的,所以**色对他们来说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他们不可能也不需要这些色彩概念。从这个层面来讲,题目是个伪命题。不过,如果盲人真的能用其他感官感受到颜色,他们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个层面来讲,题目是有意义的。
这个答案只是示例,不是标准答案,也不是最佳答案。只是想告诉大家,如果你对题目本身产生了质疑,可以反问,更可以反驳,只要你有一套自己的思考逻辑和说服逻辑。互联网行业是需要有质疑的声音的,有质疑才**有思考,才能更好的促使进步。
本文由 @少先队员与表表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