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09:51:16 人气: 0 评论: 0
文章是为了记录从2015年7月至今在阿里做社交的经历而写,文章**有两个主线,一个是对业务的思考和回顾,一个是自己的成长;更多是总结回顾而非预测,但“知史以明鉴 查古以至今”。
我叫大琪,一个平凡的设计师,说普通呢,我和大多数设计师一样,在为几个元素的布局,几个像素的间距而终日纠结,时间久了难免**觉得成就感极低,也**发发牢骚吐吐槽;说不普通呢,我从一入职就在做社交,的确是随着阿里巴巴的社交产品一路成长起来的设计师,其中滋味也体**到了七七八八。
12月22日冬至这个日子是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我第一次来到位于杭州的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对我一个刚离开学校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的,师兄师姐从身边走过,每个人看起来都神采奕奕,新鲜的环境新鲜的小伙伴,我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我清楚的记得那天空气的味道,阳光的角度和我的心情;一整天的新人入职培训我领了自己的工号,有了自己的花名 ,并且签了好几份文件,我正式成为了阿里巴巴集团的一名交互设计师,快下班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我带着一整天的喜悦和初入阿里的荣耀来到了我所在的部门-虾米UED报道,我的leader在见到我之后,错把我当成了前端开发工程师,我当时很尴尬,我的leader也一定很尴尬,那种美滋滋的感觉一秒破功。
三个月的实习正逢虾米大改版,我在做一些APP内文案的修改,当时的一个要求是:让这些文案看起来更友好一些。上班一周左右部门出现了位之前没见过的同事,感觉和我差不多大,眼睛在镜**后闪着光。晨**时得知是一位刚结束长差的同事,这位同事成为了我的师父,更重要的是他成为了我非常非常好的朋友。
之后,师父带着我跟进虾米iPad的项目,主要关注“如何让用户在用Pad听歌的同时有更丰富的体验”。这个项目在即将进入开发阶段时夭折了。在这之前我的实习也结束了。
我不用等开学季了,因为我毕业了。正式入职后的领到的第一个业务是“订单详情页”的设计,而同时萌生在我心里的第一个疑问是“怎样才算一名好的交互设计师?” 这两件事儿,让我的职业生涯开端充满了思考和加班。
好难啊,业务逻辑好难啊,没完没了的买家卖家,没完没了的订单状态变更;加不完的班,处理不完的紧急状况。大伙一定很好奇我为什么**在一个音乐app里做交易相关的事情,也是这个项目导致了虾米iPad的直接夭折。
高晓松宋柯7月入职后,为阿里音乐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打法,他们想要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服务模式和音乐生态。而我在做的交易系统是这一**大棋中的底层支持。既然要做生态,那一定要满足一个链条上的所有需求或者说有能力让生态圈里的各种角色都对你产生依赖,愿意围绕在你周围,平台,角色和取所需。听起来就好难,2015年的阿里音乐都在忙活这件事儿。
2016年4月,阿里星球公测,5月阿里音乐集团CEO宋柯、董事长高晓松、CCO何炅招开产品正式上线发布**,隆重对外推介颠覆性粉丝娱乐交互平台——阿里星球。外界的评价是“半个娱乐圈在为阿里星球站台”。
阿里星球究竟是什么?直白点说,如果你是普通用户,你打开阿里星球可以听歌,加入你爱豆的圈子,给你喜爱的明星众筹,参加各种见面**为他应援;如果你是艺人,你打开阿里星球可以约个词人帮你写词,约个作曲家给你谱曲,你可以约个场地借个设备租个录音棚;如果你是有资源的供应方,你可以打开阿里星球入驻后把自己的专有资源挂出去。
听起来是个淘宝天猫1688的集合体。自从阿里星球上线后,用户反馈并不理想。因为突如其来的更新把原本的天天动听变成了阿里星球,造成了原本天天动听的用户大批的流失。用户迷惑,用户不舍,用户不理解。但这是战略需要。
而新业务也在不断想要找到突破口,完成立项之初“改变音乐生态”的理想。
业务重心从杭州迁移到上海了,经过反复思考和师父的鼓励,决定本着“阿里大,阿外更大”的指导思路,在我来杭州的第10个月时,我做了个把base从杭州换到上海的决定。在我心里的那个疑问“怎样才算一名好的交互设计师?”也渐渐得到了解答——“尊重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擅长的事。”
换了个新环境,我也认识了一票设计圈里的朋友,同一时期我结识了Design Sprint这个设计方法论,随着深入的了解,我加入了Design Sprint China(DSC):中国首家传播DS方法论的兴趣社区。我的生活开始丰富起来,围绕着设计我的公众号进入了一种有序更新的状态,把思考,经验,疑问统统写下来;社区活动也保持着至少一个月一场workshop或者meetup的频率,社区伴随着我们走过了杭州,苏州,北京,广州,武汉等等地区。我充分的尊重了自己的内心,做着自己擅长的事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粉丝经济,了解一下。
这就是我们的产品在上线后经过几轮验证决定要聚焦的核心点。AKB48/吴亦凡/张艺兴/鹿晗几乎成为了我每天上班做图时候的所有素材,我们意识到如果决定做粉丝经济这件事儿,必须要在大明星和小粉丝之间做个抉择,我们到底要先抓哪个角色?可是这个似乎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选择题,究竟是花费高成本拿到明星资源吸引粉丝来平台呢,还是让粉丝聚集起来撬动明星比较靠谱呢?我们选择了用粉丝撬动明星这条路,并且决定要做个粉丝社区。(之后的事实证明了,UGC这条路我们走的不顺利。)
社区要有人,这些人是谁?从哪儿来?为什么来?来了之后我们提供什么让他们能够长期留下来?
粉丝圈中的情况其实是这样的:
核心组织:
粉丝称呼:
本命、土豪粉、私生粉、后宫粉、集邮粉、亲妈粉、CP粉、饭团、亲生粉、路人粉、脑残粉、黑粉。
明星和粉丝之间每天都在上演光怪陆离的你追我赶。
(持续更新中)
作者:大琪,交互设计师,供职于阿里巴巴大文娱事业部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琪漫谈-大设计(ID:daqi-design)”
本文由 @大琪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