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药方根治伪自律:避免消耗,持续产能的4种方法


时间: 2021-07-30 09:54:34 人气: 15 评论: 0

专业厂家,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自动化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价格合理,https://www.69shenlan.com/,具有质量保证,生产及时,交货快捷的特点。 我们的宗旨:做我们擅长的事,希望用我们的创意和创意为客户实现战略定位,塑造品牌,强化形象!
我们的要求:坚持“优质产品、优质服务、优惠价格、快速交货”的经营方针,努力开拓市场,真诚为客户服务! 我们的发展:以独特的专业和专业精神,https://www.69shenlan.com/1:1--

缺乏战略,为了自律而自律的举动,等于自虐。

很多倡导自律的组织,在微信出现以前并不存在,现在却如雨后霉菌般,包围了人们的生活。

—— 加入xx读书**,每周读一本好书;

—— 加入早起社群,和500人比比谁起的早;

—— 相应社群号召,在朋友圈,写日思清单,审视过失。

对于参与者,这些自律行为真的能帮助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如果我说大多数的情况不**,可能**让很多人失望了。

我们知道,这些组织,并没有让你掌握更多的技能,学**更多的新知。它们带给你的,只是更多的精神寄托,让你不断地增强意志力,并告诫自己“做到这点,你就具备了成功的基础”。

但人的意志如同肌肉,强行的扭转,相当于高强度的逆肌肉生长方向拉伸,结局**造成精神肌肉损伤和疲劳。

人们之所以能够长期地从事一项工作或学习,靠的并不是意志力,而是在做的过程中体**到了愉悦,收获到了满足。

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擅长的事(比如跳舞、运动、下棋、竞技),哪一个不是因为收获了快乐、成就感,才坚持下去的呢?

相反,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哪一件事,违背人的主动动机,仅靠毅力或强行自律,最终做得比其他人优秀呢?

我想你的答案是“没有”。(如果真有这样的事,那么各领域的翘楚们,一定每天活在痛苦中)。

“满足感是人类活动持久性的最大原因 ” ——  心理学家索尼娅.柳博米尔斯

当你做一件与自我认知相悖的事情时——比如以前没好好看书,现在强迫自己看,相当于告诉自己“我知道这么做,**让我很痛苦,但我却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正如前面所说:

  • “感觉太多时间被娱乐性活动荒废掉了”      —— 定期读书;
  • “赖床、拖延症困扰我”                            ——早起打卡;
  • “害怕自己犯的错误太多了”                      —— 日思清单。

为什么做这些事**让我们痛苦,可我们却依然要强迫自己完成呢?

心理学家发现,人在过度放任自己时,**产生“轻度焦躁”,担心这种生活不能持续给自己带来满足。

“我们沉溺于给自己快速带来满足感的方式,但又害怕它们失去效果,于是开始转向另一端(强行自律),试图让快感消逝得慢一些,于是刻意抑制它。”

心理学家奇普.希斯做过一个比喻:人的精神意志好比一台汽车,一开始加满油,驾驶员不在乎油量的消耗肆意飙起来,后来发现油量不多了,便降下速来。

然而,油箱容积是固定的,不管快或慢,都是对能量的消耗,降速策略可能不至于让你的汽油短时间耗尽,但并不**让你的车开得更远。

  1. 娱乐可以让人迅速获取满足感,但也**迅速消耗。
  2. 强行自律总是让人抱有很高的满足感预期,但由于认知和行为的相悖,**迅速转向低满足感,随后以缓慢的方式消耗。

人们处于一种放任的生活状态,**产生焦虑,转而奔向它的反面,这是一种直觉反应。就像你曾经被火灼伤,就**下意识地远离让你受伤的事物。但我们知道,人的直觉在很多时候往往是错误的,事物也并不是表面看上去那样,只存在线性的非此即彼。

例如电影《七月与安生》,描写了两种对立的生活方式。安生克己,七月奔放,后来安生觉得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开始追随七月的生活方式。那么想一下,如果角色调换**怎么样?七月反过来效仿安生,其实二者没什么本质的区别。

这些行为究其根本,无非让人从一种消耗速率(过度娱乐带来的焦虑)转移到另一种消耗速率(压力感、紧张、劳累)而已,只不过后者消散得更慢一些。

能否获得持续递增的满足感,不在于以怎样的速率消耗精神的油箱,而在于是否改变了发动机做功的方式,从而改变对精神能源的利用方式,减少过程中的消耗

强行自律的行为,意味着对精神能源的使用效率偏低,因为大部分的力量都消耗在提醒自己别放松上边,产生的大部分力量都花在了克服自身阻力上。而高效利用的方式,往往忽略自阻力,把注意力放在清晰可见的目标上。

比如你尝试用学到的心理学知识促进家庭关系融洽,集中精力用战略思维解决一个企业难题……在这个过程中,你**花很多去阅读相关资料,结合实际情况沉浸式的思考。这时,你根本不**在意自己为此花了多少时间,看了寻找多少资料,甚至几点起床。(这些行为是果,不是因)

或许,在难题没有解决之前,你得满足感水平**处于很低的状态,可一旦取得进展,满足感就**指数式的增长,进而学习新的知识,获得更强的满足感。

如果你了解近代发展史,一定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改进成了内燃机,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相应的,如果你的精神是蒸汽机发动机(能源来自水),无论怎么开,都不**提高单位能源使用效率,让车跑得更远。那么就把它改进成更先进的发动机(比如内燃机),利用单位体积效率更高的能源(比如汽油、固体燃料、电能、原子能)。

怎样改进满足感的“发动机”呢?

首先,了解满足感的原理

满足感的本质是激活人体的“内在奖励机制”,当人们确定并实现某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大脑**不断释放使人愉悦的生物化学流,一种叫做“β-内啡肽”的“内源性鸦**”,以奖赏自己,让人产生爽的感觉(研究显示β-内啡肽的功效比吗啡强80倍)。这种奖励机制与毒品不同,人一旦停止吸毒,爽的感觉就**迅速消失,而“内源性鸦**”**形成”增强回路“,给人体带来持续的愉悦感。

这种进化的机制决定了,当你的目标不足够清晰,或者挑战性不足时,释放作用就不**被激活。想一想,你单纯地坚持早起或是读一本书,却没有目的,没有帮你解决任何一个现实问题,只是让你觉得“我花了更多时间在’正经事‘上”,这跟看综艺节目、美剧或者发呆没什么本质区别,不过是无意识的模仿罢了。

如果你已经确立了清晰的目标,但没有能力实现它,该怎么办呢?内在奖励机制,又该如何激活呢?

答案是,除非改进学习这件事的发动机结构,否则诸多目标无法实现,你的精神就**重新遭受”内在惩罚“,而不是”内在奖励“。

具体做法如下:

  • 渗透式学习
  • 即时评估
  • 用法拓展
  • 以行为链接他人

一. 渗透:陈述记忆 VS 程序记忆

语言学家史蒂夫.平克说过,文字和概念不等于思想,它们只是传递思想的介质。

当你强迫自己定期定量的吸收知识时,大多只是记住了文字这种介质(陈述记忆),而不是情境、涵义、状态、技能本身(程序记忆)。

这也就是为什么——

  • 很多人看了很多书,却依然不懂得运用战略;
  • 很多学生背了很多年单词,却依然说不好英语;
  • 很多球员练了10几年的脚法,却依然踢不出贝氏弧线。

长平之战的赵括,失街亭的马谡,不可不谓是记忆大神,熟读兵书,但理解的不过是字面意思,正是因为调取的只是陈述记忆,而不是对状态的记忆,所以形式变化时,直接导致实际操作时的失败。

如果你看过战略方面的书籍,肯定知道,很多经典提到,“不要在平原上开战,占领战略高地对于战争很重要”,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两军交锋,谁站在高处谁的取胜几率就更大呢?

假如开战地点是在峡谷,高地是最好的,因为从上而下发动进攻,你可以利用重力势能建立优势。可假如高地周围是开阔地带,敌人发现你,根本不**进入你的攻击范围,友军也难以给你形成支援,实际上你以为的优势,反而顷刻成了劣势。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战术可以被描述记录,但情境的变化却很难被全面的记录下来。

你可能看过很多诸如此类的战术型文章:

  • 《起爆火文章标题的11种方法》
  • 《11步构建数据运营体系》
  • 《500万用户付费的7个策略》

知识点很好记,但发现难以应用,因为结合实际,情境就复杂多了。

就连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教导我们,到底是采取游击战,还是规模战?采取运动战,还是阵地战?采取侧翼战,还是正面战?战略退却,还是战略反攻?哪种策略更容易建立优势,取决于当前的形势,而不是照搬兵书上所写的那些战法。

关键在“意”(规律、状态),不在“形”。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里写了一个故事,张三丰临时教张无忌太极剑。

张三丰当下站起身来,左手持剑,右手捏个剑法,双手成环,缓缓抬起,使到五十三式“指南针”,双手同时画圆,复成第五十四式“持剑归原”。

……只听张三丰问道:“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罢。”张无忌低头默想。

过了一**,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了?”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大半。”

张三丰画剑成圈,问道:“怎样啦?”张无忌道:“还有三招没忘记。”张三丰点点头,放剑归座。

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叫道:“这我可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的了。”张三丰道:“不坏,不坏!忘得真快!

……要知张三丰传给他的乃是“ 剑意”,而非“剑招”,要他将所见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神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倘若尚有一两招剑法忘不干净,心有拘囿,剑法便不能纯。

大多数时候,人们刚开始学习任何技能,往往先记住一些规范化的要领口诀。

  • 打台球时,你记住特定位置的角度,击打目标球偏左1/4位置;
  • 打篮球时,你记住了切忌跳起传球,以免失误;
  • 打高尔夫时,你记住了沙坑救球使用P杆或S杆;
  • 玩竞技游戏时,你记住了千万不要分散兵力;
  • 做设计时,你记住了几百种颜色搭配和交互设计方法。

可你**发现,要领记得越多,反而离高手的距离越远。当变化来临,这些原则并不能让你把事情做到‘杰出’的地步。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人的大脑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两部分。

当人们学习陌生事物时,习惯先从“形”上模仿,这时候掌管人类理性思考的“系统二”发挥作用,“它们”更关心可见层(数量、形状、方位)的学习,这时对于他们来说,可用的信息是有限的。

比如学一套新剑法,人们更多关注这一招式一共出几剑,从什么角度出剑,从侧面偷袭还是正面进攻,但由于敌人的进攻方式变化无常,采取固定的剑法身形就特别容易被识破。

  • 击打台球时,目标球下球角度可能是197/801,也可能是205/792,这种细微差别,导致的结果千差万别;
  • 篮球比赛处于局面胶着时,跳起传球可以起到引诱对手上扑,而为队友创造绝佳的空间机**;
  • 高尔夫球,只要通晓沙坑救球的球性,无论用什么球杆,都能打出好的效果;
  • 指挥战役,集中兵力的目的是以防被对手各个击破和减少操作难度,但派小部分兵力前期骚扰,效果也很好;设计的终极目的不是美观,而是简化视觉识别成本,并形成可被用户牢记的视觉锤;
  • 如果你是学设计的,看到地铁指示灯的设计,学**了通过信号灯的明暗区分列车前进方向、通过阿拉伯数字、字体的颜色、大小来划分信息的优先级,你可以把这些原则应用在APP的界面设计上。

但如果让你来设计一款可以引爆潮流的产品外观,这些原则就未必用得上了。

可口可乐的LOGO经历的漫长的迭代岁月,最终被奉为经典。

它之所以能够被人们牢记,功劳在于它的设计者亚历山大.山姆森的设想,“即使在黑夜中用手触摸,也能识别出这是可口可乐的瓶子;即使瓶子坠落在地上摔碎,人们也能看得出,这是可口可乐的瓶子,而这直接指导了不能设计成啤酒瓶或是红酒瓶。

高手在学习陌生技能时,往往有意识的调用掌管直觉的“系统一”,在它的作用下,人们并不**过多模仿数量、形状、方位这些可见量,而是**唤起对自己已有技能的关联,无限组合关联信息。

这决定了,擅于优先调用“系统一”学习新技能的人,总是能比其他人更快的掌握新技能,并且更为合理的应用。

回到设计的话题,与众不同的设计,往往来源于对用户感知的整体捕捉,而不只是知识框架里讲的那些原则,原有的规则提供能力支持。

正因为如此,设计高手总能创造**出常规但偏差相对小的成果。

强行的、目的自律,本质上只是在利用“系统二”学习“形”这个层面的事物,**让自己陷入陈述性记忆的漩涡,学习一些60分的基本原则,而不能让自己处于我做的比90%的人要好的体验,这样几乎不能激活自身的”内在奖励“机制。

相反,调用“系统一”,从而启动程序性记忆,体**情境、现实涵义、当前状态,相当于改良了我们的”发动机”,可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真实“自律”状态。

二. 评估:自我评估 & 外部评估

“好啦,我现在知道运用程序性记忆的方式学习,但我怎么知道,面对当下问题,什么知识才使用呢?”

如果说前面所说习得的方式是海绵式的渗透,那么即时评估就是筛网式的过滤,帮助我们实现问题和答案的精准匹配。

很多人的习得方法卓有成效,但依然无法激活内在奖励,原因在于不能及时的给予自己正面的评估反馈。

一方面,一些问题不具备评估价值,尤其是那些对远未来的预测,比如我最近在知乎上看到的2个话题:

  • 《西部世界的启示:人工智能**不**反噬人类》
  • 《吃茄子能防癌》

第一个问题暂时没有答案,因为即便真的有那么一天,以目前的绝大多数人所掌握全部依据,根本无法预知。

第二个问题无法评估,癌病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谁也不能说,那些还没有患癌的人,是因为吃了茄子,也没有任何临床实验可以证明,患癌与不患癌的关键变量是茄子。

所以,如果你想提高评估的效率,首先就不要把精力放在不具有评估价值的事情上。

另一方面,很多评估方式是不恰当的。

当不能获取到客观反馈时,思想活动是这样的,“我是否在向正确的方向理解问题?

暂时还不知道,但我感觉,大部分人还不如我,至少我在这件事上花了更多的时间,定能胜天半子,所以我很自豪,我的性格就是天生骄傲。”

这种反馈方式,其实只是得到了一个你想要的答案,但并不利于得到事实,它的本质是通过欺骗自己的大脑,制造幻觉。

那么,怎样采取恰当的评估方式呢?

你可以有两种选择:

  • 自我评估
  • 外部评估

1. 自我评估 :“从否定属性开始认知”

我们都知道,人在年幼时的智力成长速度远**他们成年以后。

为什么呢?

是因为儿童的大脑正在快速的发育,而**则停止发育,所以他们的大脑信息处理能力更强,学习的能力更强吗?

先别急着下定论,来人类学家做过的一个测试:

分别观察中等智力的3岁、6岁、10岁儿童如何认知他们3种具象或抽象的事物,香蕉、正义和莎士比亚。

3岁儿童的回答:

香蕉:“是弯的,圆圆的那个不是香蕉。”

莎士比亚:“我不知道。”

正义:“我不知道。”

6岁儿童的回答:

香蕉:“**色的,弯弯的,可以吃。”

莎士比亚:”不是我们国家的人。“

正义: ”我不知道。“

10岁儿童的回答:

香蕉:“是弯的,圆圆的那个不是香蕉。”

莎士比亚:“是外国人&是作家。”

正义:“不做坏事。”

研究发现,人年纪越长,熟悉的事情就越多,他们总能比那些年幼的对象更一次性地给出回答,但这也阻碍了他们重新认知事物。

随着人认知的事物越丰富,对那些自认为熟悉的事物,就自认为已经了解了事物的全貌,而停止进一步地探索。比如你认为香蕉形状、颜色、口感就是TA的全部,但可能不了解它的化学成分、分子结构、植被的生长规律……

成年人一样,习惯凭借经验,直接描述和评估所了解的事情,这也就把他们限制在了宏观的认知范围,无法继续认识它们微观的面貌,评估方式也就不可取。

史蒂夫.平克说过,人类快速精确认识事物,源于先从认识它们的否定属性。

对于陌生的事情,往往缺少参考标准,所以先从”TA不是什么、不能满足什么“开始认知,这样可以迅速排除掉否定的部分,所以总能学得更快。

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同学之间流行过一个游戏,叫【10问知是谁】。

玩法是,一位同学在纸上写下任意一个人的名字,让其他同学通过问题猜猜是谁,出题者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这个人可以是现实存在的,也可以是虚构的。

如果直接猜人物名字,无异于大海捞针,世界上出现过的人物太多了,猜到死也猜不到,所以同学们都先采取排除式的策略,

“是男的吗?不是(排除了男性)”

“是中国的吗?是(排除了外国人)”

“是现实中的吗?是(排除了虚构人物)”

“是活着的吗?是(排除了历史人物)”

……

应用否定属性认知,任何一个答案,都可以在寥寥几问之后被回答出。

正如前面所说,评估是筛网过滤,那么网格的密度决定了过滤的精细度,而认知的刻度就相当于度量网格大小的尺度。

怎样定义刻度呢?

如果你还记得,自己年幼时,父母提醒你如何识别好人,就很容易明白。

直接描述好人的特征太难了,毕竟好人也不写在脸上。

所以只能从拥有什么特征的人,可能不是好人开始认知。比如,戴墨镜的可能不是好人。

于是刻度缩小到,不经常戴墨镜的,可是这个范围内也可能有坏人啊,所以进一步区分。比如,面容凶恶的可能不是好人。

可不带墨镜、面容不凶恶的也可能是坏人,进一步排除。比如:有纹身的,可能不是好人。

继续缩小度量好人坏人的刻度,直到足够精准……

以否定属性评估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呢?

假设你是从事市场相关的工作,肯定经常听到一些咖谈到:“广告表达要清晰、不要模糊,要能引起共鸣,而不能没有感染力”。可你听完之后,一定无从下手,就是因为这样的描述本身就是界线模糊的,刻度实在太大,以至于不能为实战提供依据。

那怎么办呢?

假如你现在要为打车软件设计一句打动人的广告,目的是让用户产生共鸣,促使更多人下载使用,表达些什么呢?

你想到一位伟人的话,不以激活动机为目的的广告都是耍流氓,所以你决定提供使用动机。

(1)刻度1:提供动机

第一时间你**想到,应该强调价格便宜或给予用户奖励,他们就**主动下载,于是这么写:

【否定属性】可转念一想,应该让用户觉得,是产品本身满足了我的需求,而不是其他原因,否则难以触发用户对产品本身的感受,纵使偶然打开,也难保留存“。所以还是要聚焦产品和服务。

(2)刻度2:聚焦产品和服务

比如,强调产品方便快捷的属性,可以这么写:

凸显品牌人格特质,强调功能升级,暗示服务升级,可以这么写:

【否定属性】后来发现,人们并不**一上来就在意产品性能有多好,多有人格魅力,而是更在意我为什么需要它,也就是说你想让用户关心产品,但他们只关心自己

(3)刻度3:关注用户自己

聚焦产品,不一定非得直接描述它,更优的做法是,通过对用户状态的描述,让他们的需求和产品发生关系。

比如,用户使用产品前的状态是,辛苦工作了一天。

【否定属性】这么写好像欠缺一点,无法有效激发用户起而行动;而被触动,往往先是人们感受到现实状态和理想状态的强烈反差,从而为了追求理想,而去做点什么。

(4)刻度4:塑造反差

比如,当前状态是生活工作处处扮演角色,却渐渐迷失自己,但人们的理想状态是做回真实的自己,于是可以这么写:

再比如:现实状态是人们每天努力处理繁琐的事情,任由各种情绪烦扰着自己,理想状态是有时间冷静一下。

那么,可以这么表达:

【否定属性】如果市场上只有一家提供线上叫车品牌,那这么表达,可以促使用户产生共鸣,激活准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但如果市场上同时存在几家提供类似服务的竞品,用户就需要做出选择:

“我凭什么用你的,而不是别家的?”

所以,仅仅激活用户的起而行动,很可能给他人做了嫁衣。

因此,若想取得领先地位,还要运用战略,扬己抑敌。

(5)刻度5:引入战略意义,突出自身的优势环节

比如,你的优势环节是“安全”,那么直接指出竞争对手在这方面的缺陷,降维打击:

这个时代,人们获取的信息数量几乎是过去几十年总和,而且与日俱增,这将让你永远面临无限的选择,而大多数情况下,变化太快,来不及搜集评估证据。

可即使没有掌控足够依据,也并不意味着无法对自己的行为和认知进行评估,与其疲于奔命般地寻找各种依据,不如运用先认识否定属性的策略(TA不是什么,不能满足什么),以最短的时间缩小认知范围,即使是面对从未见过的,从没思考的问题,也能够对自己做出趋近精确评估收益,从而收益满足感。

2. 外部评估:“创建外部的反馈系统”

人们认为,自己无法取得满足感,是因为经常性的失败导致的。而经常的失败**陷入情绪的负性循环,以致逐渐失去积极的情绪,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做一件事,从而导致新的失败,最终丧失斗志。

可是,现实中的这种状态,在人们打游戏的时候,却是反过来的。

美国M.L.N.D生理心理学研究室,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被试玩家打游戏时,收集他们的心率、皮肤导电性和肌肉电反应的生理数据,以测量人们在游戏中的情绪变化。

实验发现:当玩家轻松过关时,他们并不**表现得很兴奋,反而在他们面对艰难任务失败时(比如**副本失败,合成装备失败),兴奋度和投入度达到顶峰,反应在数据上,他们的心脏泵血速度加快、排出汗液增多、面部肌肉收紧,而这促使他们回过头去重新做任务,更加专注,并调整策略。

为什么**这样呢?

这是因为,游戏总能给人以清晰的外部评估,你知道,每一款成功的游戏几乎都内置一套完善的反馈系统。

  • 打怪掉落碎**的几率是20%,你就知道最多失败4次,就可以实现目标;
  • 合成装备成功的几率是50%,你就知道不**过两次尝试,总**成功;
  • 你需要飞行2000km找到某个游戏人物,向TA提交任务,就能获得装备奖励;
  • 你在PK排行榜暂列101位,你知道只要再努力一点,就能跻身百强行列;
  • 每一次升级,你都**得到敏捷+1,智力+2,力量+3等直接即时的反馈,这让你更期待下一次升级。

而这些反馈,不**让你在面对艰难局面时退却,反而**增加完成任务的决心,一次次的尝试,最终迎来极大的满足,而对于你来说,最佳的奖励,就是取得完成更艰难任务的资格。

因此,降低人们得到满足感的元凶不是屡次失败,而是不能得到明确的目标和反馈。

而在现实中,人们即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并不知道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完成这项指标之后该做什么。

“如果能有一套完整的反馈系统,帮我确定每一阶段的目标,在升级之后,给我敏捷+1,智力+1,力量+1的反馈就好了,这样我就能坚持学习知识、坚持做眼下的工作,坚持健身,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坚持护肤……”

直到KEEP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点。

比如,你选择制定的目标是塑形,那么你需要完成:

  • 强化燃脂
  • 哑铃循环
  • 核心改造
  • 胸肌增强

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时间、周期,当你取得进展时,相当于获得了减脂+1,胸肌+1,力量+1等正面的反馈。

与之类似,在你精进的路上,设置一些对应的”+1“,以度量外部评估的效果。

比如,你是做内容或品牌的:

  • 智力+1:因为你的存在,别人获得了收益或满足,并且处于你一边的人价值在递增。
  • 影响+1:你输出的内容和品牌价值,正面影响了别人,并且得到直接的反馈。
  • 信任+1:当你增加边际成本时,关注你的人不**因此而递减。
  • 粘度+1:当你拉长更新和迭代周期,关注你的人不**从别的栖息地获得对等的收益。

三. 扩展:运用稳定规律 VS 追逐易变现象

大多数的习得过程,不过凭直觉观察到了一些“现象”而已。

古人观察到鸟能飞是因为有翅膀,所以推断人有了翅膀也能飞。但历史上给人加上翅膀的尝试者都摔死了,直到伯努利揭示了飞行背后的**,人类才第一次意识到,鸟能飞不是因为有翅膀,而是它们拥有一整套空气动力系统。

  • 而绝大多数人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观察现象,而不是试图发现背后的规律:
  • 人类很早就知道悬置的磁石指向固定的方向,却在几千年后才发明出司南;
  • 石油、天然气在地下蕴藏了上亿年,它们在古代就被证明可燃,但直到近代才被大规模应用。

凭借直觉的观察,时间久了,你可能也**懂得很多知识和技巧,但这样的积累往往难以复制。

  • 学习什么是领导力,你发现优质领袖都很有气场,能罩得住;
  • 学习什么是品牌策略,你发现大品牌都是传递了品牌概念;
  • 学习了医学知识,你发现引起咳嗽的原因多为咽喉或呼吸道感染。

但这无法让你成为真正的leader,习得如何从0塑造一个品牌概念,甚至是为1个咳嗽患儿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

因为你可能不知道——

  • 领袖擅于为下属设置“最小改变区间”,合并“相似任务”。
  • 被传承已久的品牌,都利用品牌概念,创造“同边网络”。
  • 咳嗽的病因不仅仅是呼吸道感染,还有可能是器官受到外力压迫等刺激。

一直以来,人们热衷于对表层现象进行复制。

你观察到一个现象,“用户总是选择那些更知名的产品”。因此,只要大规模的曝光品牌,让它出现在用户眼前,就能获得他们的青睐。于是你把大量的现金用在电视、平面广告、互推、地推等传播手段上。通过塑造权威性,让用户更信赖,从而给自己的品牌贴上各种认证标签,采用自夸式的售卖方式宣传。

这时候大部分公司的市场战略部做的只是简单的判断工作,选择什么样的渠道投放,以什么方式投放,绑定哪些权威资质等等。

在互联网时代真正到来之前,这一招也许十分有效,因为用户都是被动选择商品。

你的产品出现在**市货架,或是线下实体店,用户选择的时候往往不**考虑太多,直接选择自己熟悉或习惯的品牌就好了,这时候“更知名、更权威的品牌”就是王道。

但现在,你**发现一切都变了,用户选择变得多样化,知名品牌在人们心智中的份量变得越来越轻。

事实上,用户选择背后的“规律”其实是“降低选择和感知成本,提高决策收益”

而过去,知名和权威的策略,确实很大程度上吻合这个规律,因为它意味着,用户不必在几百个品牌中间做筛选(降低选择时间成本),不必仔细研究使用说明(降低理解成本),用名牌还**让自己在朋友面前有面子(提高决策收益)。

品牌能成立的前提是,用户愿意通过品牌来判断商品(成本和收益),而信息越不对称,这种意愿就**越强。

但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关键就是打破信息不对称,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想要的信息(比如中立群体评论、评测)。

而这种情境的变化决定了,你必须通过其他手段激活用户意愿,比如调用用户的心理账户(降低选择成本),改变产品在用户心智中的归类(降低理解成本)、绑定新的价值观(提高决策收益),解决新的矛盾,而仅仅让品牌显得更知名或更权威。,在这当中起到的作用已经很微不足道了。

在PC时代,你发现一个现象,搜索引擎通过“反向链接”的权重、数量&来评定页面的质量,通过ALEAXA排名、指数判断关键词的权重,而质量度和权重决定了你的网页是否能够排在前面,更多的展现在用户眼前。

因此,你可能**选择优化反向链接、优化关键词等手段提高展现率,而不是想办法去产出用户真正想看的内容。

移动时代初期,你发现,头条、UC新闻客户端捕捉一个现象,就是“用户过去点击和翻阅的内容,将来再次点击的概率很高”。所以,陈旧的内容形式反而比创新的更容易获得展现。

因此,你可能**选择照方抓药式的复制以前很火的内容、Title,或者将它们改头换面,而不是去研究用户喜好的变迁,也几乎不**把精力放在内容的创新上。

然而,用户对内容喜好的规律,是不断打破“感知阈值”,也就是当原本喜好的内容无法刺激感觉,就需要更新的形式出现,以冲破阈值。基于以上类(搜索、客户端)的算法,无法做到这点,只**催生出更多同质化的信息,以致无论怎样调整算法,总是在用户感知阈值以下徘徊。

把握这个规律,就需要最终实现只有真正用户的喜好和获得展现的资格成正比,最好的方式是由用户的自然选择决定,而不是平台人为设置的算法决定。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微信的产品一次次地修正,比如禁止**阅读量、禁止诱导转发,并且推出看一看、搜一搜等较为私密的社交副产品,实际上都是在有意识的控制人为优化的因素,真正由用户喜欢决定什么样的内容型产品值得存在。

也正因为如此,当你学习了一条知识,如果只是当作,我又知道了一个现象,你就很难利用它。

即便利用起来也**很不准确,也就很难激活内在奖励机制在你的体内正向地循环。

而如果你能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无论现实情境如何变化,你都可以游刃有余,这相当于你习得了一条知识,却掌握了100条方法,并把它拓展到更多的领域,你也**不断地收获奖励,有动力去获得更多。

四. 链接:行为链接他人 VS 单纯链接精神

我们知道,进化决定了人类天生带有社**属性,像游戏中加入公**一样,在组织中和他人产生关联,可以为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带来加成效果。

但你也**发现,大部分的社群组织,常犯的一个偏差是,“只有模糊的目标,而没有具体可行的行为路径”。

这些社群,要么只是对理想的描述,要么就是对现状的杂乱叙述。

我自己看到的一些社群:

  • 亿万富翁修炼营
  • 成为更好的自己交流群
  • 新产品意见群
  • 了解9型人格
  • ……

很多组织妄想,单纯依靠精神链接就把一群人汇聚在一起,并且形成长久依存的关系。

而参与者也对于这些组织倡导的精神深信不疑,进一步以为,在这里建立的关系可以并续永存。

那么,只依靠空乏的精神,不需要别人产生行为的联系,只能依靠想象的幻觉产生连接,真的就能把人们牢牢地绑定在一起,形成无往不利的合力吗?

这当然不可能。

因为链接和组织能够持续存在必要条件是,参与其中的人们在行为上产生链接。

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组织,什么都不做,只去设立一个宏伟的目标就可以实现终极目标——比如成为亿万富翁,然后把目标当成手段,鼓舞大家反复高喊口号,我要努力,成为亿万富翁。(这和在床头上摆一本《乔布斯传》,没什么区别)

所以,如果想要实现理想,在某个组织中寻求志同道合人的支持,就要先去想一想,这个组织宣扬的口号,是否具备实际意义,其中个体的行为是否有实际的意义,而不只是反复强调精神和目标。(前边说了,读书也不是一个具体的行为,因为如果不抱着清晰的目标,这个行为本身并没有实际意义)

有人可能**说,那也不一定啊,就拿欧盟来说吧,这个组织拥有28个成员国,但是单听这个名字,只知道欧洲各国有彼此联系的愿望,但并不知道成员国彼此依靠什么具体的行为,产生连接。

如果你了解欧盟发展史,就**知道,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自1946年开始,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提议建立 “欧洲合众国”。

目的是避免爆发新的战争给欧洲带来灾难,另外,二战结束后出现了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对立的**级强国,西欧曾经列强中任何一个独立个体,无法获得他们在战前的地位,必须通过联盟的形式取得和**级强国对等的国际话语权。

但是建立联盟的愿景不断地被提出,却一直都没有实现,究其原因就是各国之间根本不知道,除了思想上达成统一,彼此之间可以通过什么具体行为产生联系。

直到7年后,法国、意大利等6国才成立了第一个行为组织,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又相继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5年,6国将欧洲煤钢共同体 、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也就是欧盟。

人们很难认清当下自己的行为,未来**导向什么结果,比如当你加入一个组织时,仅凭直觉,很难知道它的模式能够存留多久。

这时候你就需要运用这样一种逻辑,假设自己的行为有意义,那么汇聚这种行为的群体也就有意义,一般情况下,它存在的时间就**比较久。

一个既简便又有效的判断方法就是回顾历史——类似欧盟成立的史实数不胜数。

以史为鉴,你认可的组织形式以及操作,在历史上是否成功过,如果找不到,那么成功很可能属于小概率事件。

总之,在加入一个组织和一帮人一起进行一次自我革命时,除了依靠精神和口号连接之外,是找到具有实际意义并且彼此互相支撑的行为。

如果想要组织中的参与者用实际的有意义的行为产生链接,上边所述社群不如把名字改为:

  • 百万富翁修炼营——14天学**,把你的想法产品化
  • 成为更好的自己交流群——认知3种塑造自我品牌技巧
  • 新产品意见群——7种交互设计的原则(迭代中)
  • 了解9宫人格——生活中的5种角色设定

对于个人而言,不仅要识别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可行性,也要辨识你所在的组织,是单纯依靠精神把人链接在一起,还是具有清醒的行动目标和路径,以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终将没有结果的事情上面。

结语

缺乏战略,为了自律而自律的举动,等于自虐。

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反对“自律”而存在的,自律对于任何想要有所作为的人都非常重要,只是必要了解它的规律才能实现。

就像人类想要飞行,就要先知道重力的作用,然后运用适合的材料和迭代技术才能让这个理想变为现实。

仅凭一腔热血和自己的跟腱奋力弹跳,就以为自己可以像鸟一样翱翔云际,当然不可能。

人们想要实现“自律”这个理想,“精神油箱的消耗”如同“重力”一般存在,本文所述的就是避免消耗,持续产能的方法:

  • 渗透
  • 评估
  • 拓展
  • 链接

#专栏作家#

伊卜生,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者,微信公众号:伊卜生(ID : ibsen2020)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已在初探网进行版权登记,版权归属伊卜生,抄袭必究。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4人打赏
---蛙鱼源码WAYUYM.COM---专业提供网站模板,网站源码下载,教程培训,程序插件,网站素材等建站资源,主要收集各类精品源码资源,包含CMS程序模板、网站源码、游戏源码、APP源码等 ,所有资源都没有水印适合搬运,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优秀的建站资源共享学习平台!

工作技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