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09:58:20 人气: 10 评论: 0
过去8年里,在中国和北美,加起来直接面试过40位年轻到资深不等的设计师,我不认为中美设计师面试考察点有太多区别,本文便是我对设计师面试的简单总结。当然,这些建议基于我对设计的宏观认识,它们包括:
设计师Tyler Finck的作品集 (https://www.tylerfinck.com/)
作品集通常是设计师参与面试的第一步,一个优秀的作品集应该体现的有四个方面:
1.设计技能的广度:设计工作已早已朝多样化发展,而不是单一技能,从研究、版式、字体、视觉、架构、交互、数据分析可能都需要有一定涉猎;
2.设计技能的深度:无论是什么,作品集应该体现出某个(或几个)技能的深度,对于某个技能自己的理解,而不只是简单陈列结果;
3.讲述设计过程:对某几个项目,讲解设计是如何产生、完成、和演进的;
4.体现人的参与:大部分我们所谈的设计不允许你坐在电脑前完成,你需要和人打交道,「人」在你简历集中的影响应该被体现,这里的体现可能包括:
相反,减分的情况包括:
当进入到面试环节,最常见的开场问题,通常是:「你认为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设计中最重要的问题?」,要做好准备回答这样较为意识形态的问题,它的背后是考察你是否有设计观,注意,不是你是否有正确的设计观。
对于一个年轻设计师,认为「设计就是对我自己的表达」、或是「设计的核心是商业价值」,并没有本质区别,因为设计观本身基于观者所处的上下文。但是过度悲观的设计观,认为设计无用、设计方法无用、看似「看穿一切」,实际是沉闷无趣。
「设计观」的形成往往来自于你对世界的看法,「设计观」就是「世界观」,面试官希望面试者是一个对世界充满感性认识、逻辑分析、以及生动表达的人。
面试的本质是双方期待相互匹配的过程,而你越了解面试者所处的行业,越能了解他们对你的期待。
例如设计咨询公司通常不**期待一个员工工作**过3年,因此尽可能地期待员工在3年中尽可能快的成长(市场价值增长速度**过员工成本增长速度),则代表了更高的利润,因此,面对设计咨询公司,面试者所体现地更多是成长的意愿和方法。
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公司所期待的是每个员工都能尽可能快和持续地适应「最佳实践」,那么他们对于面试者的作品集、工具的熟练程度、执行力、协作则有更高的要求。
小型互联网产品公司的存活期普遍不**过3年,当然希望员工都是充满干劲、满负荷工作的奋斗者,而对于基础能力反而并不看重。
每个期待背后,都有一个减分项存在,例如在面试设计咨询公司时,你问:「我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项目?」虽然面试官口头上说:「当然,我们有不同客户,我们**根据你的情况挑选。」事实上,咨询公司受市场影响巨大,特别是作为初生的设计咨询行业,真实世界里,要么被淘汰,要么适应市场,没有让你挑选的余地。
无论是什么行业,随着业务本身需要更紧密地跟随市场的变化,几乎所有职位需要更强的适应力,适应力并不代表随波逐流的人云亦云,而在于积极变化、挑战自己舒适区的勇气。
面试官**通过侧面了解你的适应力,你的性格、你对生活的态度、你的爱好,都能体现你适应世界的能力。
乐观更是适应世界的法宝,一个轻松有趣的沟通过程,常常保持微笑,都**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印象。
就像最开始提到的,设计是智力工作,学习学习再学习永远是让你设计增值的唯一方式,向面试官体现在面试中的学习成果是任何一个面试官都不**拒绝的加分项。花几分钟,跟面试官讲讲设计过程中的体**,甚至从设计角度给他提一些建议。
特别是在「问面试官」的环节,不要问一些明显可以从HR那里得到的答案,例如「培训怎么做?」、「绩效怎么算?」,多好奇于「面试官是怎样的?」,例如问「这么多年你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挑战是什么?」
再好的面试者也可能被一些低级错误毁掉,例如:
预祝大家设计师面试愉快。
*文内图**来源于网络
作者:熊子川,设计思维和Agile/Lean UX推广者,ThoughtWorks中国区设计业务 始创者。设计博客一只土贼(www.tuzei8.com)博主。目前在旧金山工作,ThoughtWorks零售业务首席设计师。
本文由 @熊子川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