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10:00:00 人气: 10 评论: 0
uka导语:天真浪漫,傻傻乎乎,无论平时多么的努力,工作也好,面试也罢,boss最想看到的是结果,你做出来或体现出来的东西,这些结果能够符合老板的期望值,那么,你就留下来吧。努力成长,只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下面是成长篇,献给一起成长的小伙伴!
上一篇日记的讨论还蛮热烈的,大家看文章的角度不同,自然有不同的想法。质疑声也不少,少不得还要用某位友邻说过我的一句评语“水湄式自传体日记”,写一下我自己的自我驱动力是怎么形成的吧。
我遇见过不少具有强烈自我驱动力的小伙伴,感觉有些真的是天生的,从小到大就是鸡血仔,这种不是我们可以学习的。从我自己来说,我没有天生的自我驱动力,从小略有点好强是真的,但也不是很好强的那种好强。
刚工作的时候经常被上司骂,说你这么粗心怎么办? 其实后来才明白,粗心就是自我驱动力弱,觉得这事差不离就行了,何必这么吹毛求疵。 我在做公务员的时候,有一次适逢3年一次的政府某部门换届选举,看着几位顶头上司每天质问我们,这句话为什么用逗号而不是分号的时候,觉得他们真是吃饱了撑的。 逗号和分号到底有什么区别,就算有区别吧?对于这么大型的换届选举活动又有什么影响?真的**有人看这些狗屁文件吗?还真的有人纠结标点符号用得不对吗?
你看,我并没有像之前日记里有些小伙伴所指责的,天生是一个暴虐的老板,或者总是没事撒狗血,我那时候的不耐烦,还没社交网络可以发泄呢。
直到现在,我自己来负责一项大型活动的时候,才明白纠结这些细节的可贵。组织活动永远是“不完美任务”,任何一场大型活动,演唱**也好、政府换届选举也好、慈善晚宴也好,在旁观者眼中或者光鲜亮丽,但在真正的组织者眼中,总是漏洞百出,只能说是在事先尽可能想到所有的可能性,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哪怕是很小的细节也不要放过,这样才有可能有惊无险地度过。
这就要讲到“执行力”的问题了。 我以前讲过我一位师兄去应聘很著名的一家投行,他巴拉巴拉说了一堆。最后说,“虽然有些事情最后失败了,但是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结果招聘的人告诉他,“作为公司,我们永远结果导向型,无论过程有多么美妙,无论你多么努力,只要结果失败的,或者是错误的,那你那些努力就是白费的。”
这句话我当时不太理解,但是一直记得很牢,现在一路走来,每次想起来都觉得回味无穷。
在上一篇日记里说到,自我驱动力从某一个维度,表现的是“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老板或者薪水负责”。那这一次我们来讲另外一个维度,就是“对结果负责”。
在上一篇日记里,有人质疑说我不应该派名校本科生去买报纸,这是对他能力的侮辱。“为什么要让名校本科生做跟专科生一样的事呢?”有人问。
首先我并不是要黑名校生,但对于一个上司来说“结果导向型”是我关注的重点,而不是“名校还是普通,大本还是大专”。一项工作分派下去,我要的就是“做完,最好是做好”。只要没做完,无论有什么理由,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工作没做好”。
你可以给我很多很多的理由,“我是名校本科,为什么要去买报纸呢?”“为什么领导你事先没有想好收集报纸,直接问记者要呢?”“为什么领导你早两天不说,非要等报纸卖完了再说呢?” “为什么公司附近书报亭那么少呢?”“为什么周五下午你才跟我说,这不是耽误我晚上约**吗?”
我管你这么多为什么呢,我要的只有“结果”。
我在读MBA的第一个实习是去B咨询公司,接的第一个项目客户是雪铁龙。欧洲同学想通了,要把部分零配件外包给便宜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法国同事**做所谓的战略咨询,而中国同事,做的是在中国地区,寻找符合客户要求的外包公司。
我作为一个小实习生,要做的就是找行业内最好的前几家公司,然后打电话给公司老大,说我们代表雪铁龙,要来考察你的资质,你们符合要求的话,就能给雪铁龙供货了。
找公司不算太难,找到公司联系方式也不算难,可是我遇见一个难题,就是,我没办法让公司前台给我转老大的电话。 阎王好骗小鬼难缠,你一个陌生电话就要指明找老大,还说给雪铁龙公司供货,不是骗子是啥。
开始的时候,我每天打50个电话,但是能找到老大的几率几乎为零。我很沮丧,去找当时的顶头上司,上司就给我一句话“自己搞定”(Get things done)。我几乎委屈地落泪,心想我这么个小实习生,你公司又不给任何资源,我怎么可能搞定嚒?!
回头来说,这个时候我已经不同了,因为我在读MBA期间第一次创业,创业的经历让我逐步变成一个具有自我驱动力的人。道理很简单,创业这玩意儿,你只能对自己负责,客户不来付钱,你跟谁哭诉去?你跟谁抱怨去?全部得自己搞定!
而且绝对是结果导向型,我做的是一个培训公司,总不能说,我已经做了这么多宣传了,我贴了2000张小广告了,我找到最好的老师来上课了,客户就是不来交钱,这不是我的责任啊。 创业这件事让我明白,“没有借口,结果就是一切。”
所以我在B公司搞定了那件事,我打电话给前台,用英语说,前台立即就慌了,刚想找人来应付我。我就改用略带台湾口音的普通话抱歉的说“我的中文还不太好,大概是这么一件事,雪铁龙巴拉巴拉。”这招屡试屡灵,不知道为什么,所有公司前台就是对“英文”和“不标准普通话”特别买账,就算不能直接转到老大的电话,也**转到相关业务负责人手上。接下来的事就好办多了,很少有业务负责人**放弃一个大业务的机**的。我每天打50个电话,平均能搞定3-5家公司。给上司汇报之后,上司就又给了我一句话,“毕业后如果我们有招聘名额,希望你能来投简历。”
这篇写得有点长,其实我今天还有不少活儿要做,就收尾了吧。
更多友邻关于驱动力的文章,请见峰哥的豆列 http://www.douban.com/doulist/3020913/
来源:豆瓣
作者:水湄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