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10:22:27 人气: 11 评论: 0
在后台管理系统、数据类产品等的设计中,表格作为一种常见的信息组织整理手段,甚至是web页面的基础设施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结合最近做的几个项目和相关设计经验总结,特此整理出这样一篇设计攻略,希望能够对你的设计有所帮助。
表格是用来收集、整理、组织、分析数据的二维矩阵。一般来说,由行、列分割而成的单元格是构成表格的基本元素。表格的行、列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充满变化。行与列形成了单元格的长与高,不同的长高有着疏密之别,进而使表格产生充实或透气之感。
表格是常见的信息组织手段,是web页面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保存和展示少量或大量结构化数据、静态数据以及处于变化中的数据。具体说来,表格结构简单,分隔明确,可保证信息可读性,易于用户快速扫描浏览并获取所需;数据经过归纳整理和合理布局后,更易于用户感知分辨其中的差异与变化、关联与区别,并进行对比分析;交互层面,用户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排序、搜索、筛选、以及相关业务处理等复杂操作。
1、内部构成元素
内部构成元素包括标题、表头、表体、表尾等。标题是对表格信息内容的整体概括,可包含数据来源及属性(日期、地区等),以便用户对表格内容有整体认知。表头一般指列标签,这里也指首列行标签,是对所属行或列信息的描述。表尾一般是统计信息,例如总计、平均数等。
2、外部相关元素
外部相关元素包括筛选区、按钮区、底栏等。筛选区包含模糊搜索和条件筛选。按钮区的按钮可分为增删改操作和业务处理操作。底栏一般放统计信息、分页等内容。
一般来说,表格有水平型、垂直型和矩阵型三种布局。水平布局**弱化列的存在,强调信息的连贯性,保证用户阅读信息时视觉流是从左到右的,然后自上而下逐条扫描,适合大量信息的浏览。垂直布局是在行分割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列的视觉特征来突出行间信息的对比。矩形布局的表格有均匀而明显的分割线,边框单元格比较明显,适用于列信息较多而没有足够空间用留白来分割信息时。
表格的设计集中体现在可视化(可读性)和易操作两个方面,好的数据表格允许用户对信息进行快速的扫描、查询、过滤、分析等操作,以获取深刻认知并快速准确完成目标任务。其基本设计原则是“全面整合并呈现业务数据,提供顺畅阅读体验,便于用户发掘重要信息,进行便捷操作”,简而言之,即“满足业务需求+符合用户心智模型”。
如果处理得当,复杂的数据也能让用户轻松浏览和比较;处理不善,简单的表格也**令用人难以理解。要平衡用户的浏览目的和设计者的传达目的,对部分信息进行强调或弱化处理。其中,如何让表格在表现层传达更好,考验UI的视觉表现功底;如何让表格在结构层更合理、在操作层更易用,则考验交互设计师的数据整合功力。
表格是为可读性而生的,一个结构清晰的布局能大大提升用户对信息的接收速度和理解程度。因此,设计易读,易扫视,易比较,易操作的表格结构是表格设计的首要目标。
虽然终极技巧是“在全面了解实际业务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设计”,但对于不熟悉业务的交互设计师而言,数据的取舍和处理却是最难的。对表格内容的取舍要建立在对业务的了解之上,尽量精简指标,隐藏不必要信息,减少干扰,避免无主次的铺出所有信息。不要让用户一次性接收过于庞大的信息量,尤其不要**出用户的视线范围,避免通过拖拽的方式查看信息。建议默认只展示用户所必须的信息,其他次要信息通过展开下拉等方式展示,为辅助信息提供深层入口。
(1)精简表头信息
表头标签应该简炼准确,以达到节省表头空间和减轻视觉压力的作用,让用户注意力聚焦在数据本身。如果精简后的生僻字段难以自我解释,可以跟一个释义标识,鼠标悬停时出现该字段的详细解释,同时满足新手用户、普通用户以及专家用户的需求。
(2)情况允许时,去掉表头
如果表格数据可以自我解释,表头就不是必须的。
(3)采用多级表头整合信息
数据结构比较复杂的时候,可使用多级表头来体现数据的层次关系。
(4)功能复合型表头
除了容纳行标签之外,表头也可以包含排序、搜索、筛选等功能。
(1)合适的行高
行高是非常重要的参数,直接影响着阅读体验。较小的行高能承载更多信息,让用户无需滚动鼠标即可看到更多数据,但**降低扫描效果,导致视觉解析错误。适宜的行高使得页面更透气,但并不是越大越好。设置行高的原则是:A.单行显示时,数据显示紧凑、有序。B.多行显示时,弱化表格形式,提供丰富的视觉展现。因此,对于单行显示的表格,建议行高为字体高度的2.5倍到3倍;对于多行显示的表格,建议内容区到上下边框的距离略小于文字高度。当然,也可以提供切换按钮让用户自己控制显示密度。
(2)横向斑马线
斑马线又称作间行换色、隔行变色、行交替样式。它能让行间界限更为明显,同时加强视觉流的横向引导,避免在阅读过宽表格时出现错行、迷失的情况,要注意两种颜色不能反差过大。另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与1像素边框同时使用。
(3)行的强调
有时为强调行内信息的连续性(此时不强调行间数据的对比),可去掉单元格的纵向分割线,仅使用横向分割线和底色分割,使横向信息更加连续通畅,以提升阅读效率。此时,可以对行内信息进行扩充(例子:淘宝商品页),进一步弱化表格形式,丰富各类信息的视觉呈现,同时兼顾行与行之间的关键信息的对比。
(1)合适的列宽
列宽的处理有三种方式。第一,可以按字段类型和内容给出固定宽度,如姓名100px,手机号150px,地址200px;第二,可以固定部分列的宽度,其余列则按百分比处理;第三,在固定宽度的基础上,允许用户自由拖动调整列宽的大小。
(2)纵向斑马线
即间列换色,是垂直版的隔行变色,用于强化列与列之间的差异,用处有限。
(3)列的强调
一般列的强调是配合表格列排序功能使用的,如点击率、访问量的排序。有时**使用不同粗细的纵向分割线对信息进行区隔,增加同类信息对比性。
正确使用分割线可以实现对表格行与列的强调。首先,做纯粹客观的数据展示时**使用同样颜色和透明度的横纵分割线或斑马线,此时不强调单个数据或者数据之间的关系,避免带来错误的引导。其次,展示独立数据时需要弱化纵向分割线,**采用斑马线和悬浮高亮底色的方式以体现一条数据的完整性。
最后,处理具有明确类别指向的数据时,在横线均匀分割的基础上,往往**用不同的纵向分隔线对数据进行分类区隔,以表达数据之间的类别关系。
合适的对齐方式能够提升数据的浏览效率。表格内信息的纵向列对齐(符合格式塔心理学中相近原则)能够很好的形成视觉引导线。通过对齐,**让表格更加规范易理解,给用户视觉上的统一感,视线流动更顺畅,让用户快速的捕捉到所需内容。
(1)按字符长度定义:
(2)按数据类型定义:
(3)其他特殊规则:
(1)数字和单位的使用
对数字字体而言,从高度上看可分为旧体数字与等高数字(旧体数字能很好匹配小写字母),从宽度上看可分为比例数字和表格数字(表格数字的每一个尺寸都相对独立,方便纵向对齐)。其中的关键区别在于数字“1”,为了更好对齐和对比,建议使用等宽的表格字体。数据的度量单位无需重复,只需要在表头标识清楚即可。
(2)减少用户计算
对于进行对比分析的数据,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给出差值、升降变化、总计值、平均值等分析性的数据处理结果,直达用户获取信息的目标(需要明确用户目标),而尽量减少用户心算或者线下处理的过程,如股票数据变化,音乐排行榜等,能显著提升信息的阅读和理解效率。
(3)空白单元格处理
一般指空数据或零数据的情况,空白单元格容易造成用户困惑甚至误解,用户**搞不清楚到底是没有数据,还是数值为零。正确做法是,对于不存在的数据,单元格不能空置,要用短横线代替,表示该项数据不存在,给用户明确指示;对于数据为零的单元格,要填上0,且小数点后位数、单位,都要与上下单元格保持一致。
(1)颜色的使用
颜色和可读性是密切相关的,所以要合理的使用颜色,尽量使用简单的背景色和点缀色。背景色方面,除了行/列交替颜色(可以区隔内容,引导视线)、悬停高亮底色(便于准确辨别光标所在行)等处理方法,还可以对表头表尾进行视觉区分。
(2)足够的留白
既包括保证数据单元格之间的留白,又包括单元格内部(padding)留白,以保证易读性。
(3)其他视觉突出手段
通过调整背景颜色、放大局部元素、颜色区分、icon点缀等手段,以及高亮强调重要的行和列,使重要信息突出,提高用户的阅读速度,帮助用户快速定位重点信息。
(4)层级处理方法
通过调整标题、标签的字体,边框线的设计,底色的运用等,区分不同的功能模块,从而设计出合理的视觉层级,活跃表格氛围,引导用户的视线流动。
信息内容的有效传达是表格设计的本质,就表格本身而言应该是隐型的,应该让用户注意力聚焦在核心内容上。所以,做减法设计就显得尤为可贵。
(1)减少分隔线
水平分割线能显著减轻长表格在垂直方向的视觉重量,加快大量数值的对比工作。但如果在表格中使用适合的对齐方式,竖直分隔线完全是多余的。它们最大的贡献就是缩减元素之间的距离后也能区分不同元素。即使要用,也要非常淡,不能妨碍快速浏览。
(2)不使用斑马线
使用不同底色区分指示不同类型的数据(如总和、平均值)是有必要的,但是斑马线在很多时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它们是同一类数据,而且水平分割线就已经能够明显区隔。
(3)尽量以黑白为主
运用彩色表达组织或含义可能**增加误解,并且引发视觉障碍者的易用性问题。
(4)减少其他图形元素的使用
其他图形元素,如星号,三角,圆点,对勾,叉等,虽然能够帮助组织数据、更直观的传达信息,但物极必反,少即是多,要注意克制这些元素的使用。
(1)图表的使用
除了在单元格中引用图表之外,很多时候都**提供图表/表格视图切换,便于用户从图形角度查看、分析自己关注的数据。有时也**有“图表+表格”的形式,这时候,表格往往只作为明细放在页面底部。
(2)卡**的使用
在信息量较少或特别多的情况下可以用卡**的形式来展示信息,将信息以组的概念呈现,单张卡**内的信息按优先级进行排列。此外,卡**彼此之间又形成一个整体。
用户可以通过输入特殊条件进行搜索,从而快速定位到所需的目标数据条目。搜索输入框尽量采用模糊搜索,不要让用户去辨认、识别要输入的内容。模糊搜索一般单独使用,或者和筛选区进行明显隔离后使用。筛选为主要场景时,搜索框可以作为筛选条件之一。搜索为主要场景时,筛选区可看做高级搜索隐藏起来。个人认为搜索和筛选同时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多余的,因为搜出来的结果已经比较明确了,而筛选一般有比较明确的业务目的。而关键的冲突在于触发方式的不同,筛选有“实时筛选”和“点击查询按钮触发筛选”两种,而搜索大部分是“触发搜索”,实时的比较少。
在样式上,搜索可以分为简单搜索、标签搜索、列标签搜索、高级搜索等四类。简单搜索由一个搜索框和一个按钮组成,搜索框内有提示语告诉用户可以输入哪些内容,支持模糊查询,可以实时搜索或触发点击搜索。特殊情况下,可以输入多个条件同时筛选,取并集或取交集。标签搜索指的是先选择搜索种类,再输入内容,由于每次只能对单一条件进行搜索,因此准确性更高。列标签搜索是指在一些特定标签上加上搜索框。高级搜索即点击更多展开更多筛选条件,减少了更多条件对用户的干扰,但降低了易发现性。
筛选按照触发方式可分为触发筛选和实时筛选,一般情况下,筛选条件存在交叉时使用触发筛选,不存在交叉时使实时筛选。但是在后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现型网站一般建议实时筛选,也可以根据筛选条件的数量选择合适的触发方式,比如条件少时用实时筛选,条件多时用触发筛选。
对于筛选条件有交叉的场景,建议采用展开形式,并手动触发**新。对于筛选条件没有交叉的场景,当条件少于五个,采用tab切换;**过五个少于二十个,采用下拉选择;多于二十五个,为下拉选择添加模糊匹配,并且实时**新。
其中,tab切换适合没有交集的内容,需要按照特定顺序分类,并保证分类覆盖所有情况,也不宜过多。对于需输入筛选条件的场景,如日期筛选条件,展示出来。下拉选择比tab占的空间小,但建议把重要项默认显示,下拉列表内也可以加入单选按钮或者复选框。表头筛选更节省空间,不过一次只能筛选一类条件。全部显示筛选项适用于输入项相对很少的情况。
为了满足多个角色在不同情况下的业务需求,系统往往采取宁多勿少的原则尽可能提供详细的数据给用户,结果造成表格指标过多,难以在一个屏幕内展示完全,需要横向拉伸,降低了易读性。在这个问题上可以采用的方法是给默认表格提供通用的字段指标,然后用户可根据自身所需添加或调整系统所提供的其它字段指标,让弹性化的表格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这样做首先可以让用户在表格上方看到所有的指标名称,避免了原来需要横向拖拽才能浏览到所有指标的情况;其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所要显示的指标,隐藏不必要指标,减少干扰。有的表格除了自定义列,还允许自定义排序。
通过排序可以快速发掘出用户关注的信息,帮助用户发现信息条目之间的关系,提高关键条目的优先级。排序的列和不排序的列应该有明显区分,最好对某个重要列进行默认的排序。排序可以增加表格活力,一般有升序和降序两种方式。比较常见的是上下空心箭头表示默认,上箭头为升序,下箭头为降序。这种方式占空间较少,但认知有一定困难,且不适合排序方式较多的情况。排序方式较多时应采用下拉选择,因为这样信息展示最直接有效,且能减少反复操作的次数。
随着行和列的增加,用户的瞬时记忆**达到极限,**过“7±2原则”的范围,用户需要依靠辅助信息去阅读表格内的数据,防止遗忘某列数据的意义。设计大数据量表格时,不得不通过拖拽横向或纵向滚动条来阅读数据,此时,固定表格的表头或行标题列,可以帮助用户在阅读过程中清晰知晓单元格数据的属性。
(1)表头固定
固定表头可以让用户明白当前单元格内信息的属性和含义,体现界面友好性。当数据列差异不大,用户不能直观的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辨出数据类型时,尤其需要固定顶部表头。当然,表头有操作时,固定表头更能提升使用效率。
(2)首列固定
呈现大型数据时,横向滚动无法避免。固定属性列(一般为第一列或前几列)更方便信息的对比。
(3)自定义固定列
作为高级功能,可以对列进行单独锁定,以便用户将数据与多个锚定标识符进行比较。
(4)固定表尾和底栏
固定表尾和底栏可以避免页面无数据时的空洞。
精简表格之后如何查看隐藏起来的次要信息呢?
(1)展开行
展开行(Expandable rows)允许用户无需打开新页面即可查看附加信息,防止用户迷失。
(2)表格组节
表格组节(Table sections)把相关的行组合在一起,并且能够收缩和展开,各组节层级要有样式区别。如果有需要,在每个组节里可以显示数据概要。
(3)弹窗
包括模态弹窗和非模态弹窗,模态弹窗可以打开任一个条目进行详细查看,非模态弹窗可以同时打开多个,并允许拖动弹窗位置进行信息对比。
(4)表格内部侧边展开
相比弹窗减少了页面层级和隔离感。
(5)视图切换
可以通过视图切换查看更多细节,比如在“表格”和“左列表+右详情”之间切换,或者提供“只看文本,看文本和缩略图,只看缩略图”几种查看方式。
数据的选择包括单选、多选和全选,一般通过复选框实现选择条目并进行批量操作。也可以进行整行选择,即点击某一行的局部能让整行被选中,这种做法可增大点击区域减少界面的混乱。
单选时必须给出明确的选中样式,而实际上纯粹的单选很少见,使用单选按钮的情况也很少,所以一般也可以使用复选框。多选自然是通过复选框实现,具体设计时,可以按照数据类型进行选择,如已读、未读等。全选时需要对数据范围进行限定,特别是遇到分页时,要明确是当页全选还是整表全选。
复选框一般放在左侧第一列,也有放在第二列(即序号之后)的,甚至放在右侧最后一列(便于用户在查看完一条数据后,决定是否勾选)。
操作项一般存在于条目最后,以及表头位置,分别对应单条操作与批量操作的场景。
(1)按操作对象分
单行操作和批量操作。对于单条数据操作频繁的场景,操作项不多于三个时,操作项跟在条目后面,常见操作仅用ICON,不常见操作用ICON+文字,当**过三个时,建议将操作折叠收起。对于数据批量操作频繁的场景,建议将操作放到表格顶部,与勾选操作配合使用。
(2)按显隐性分
显性操作和隐性操作,显性操作的选项显示在行内,直观明显。隐性操作一般在鼠标悬停时或勾选后才显示操作选项,界面简洁明快,可减轻空间压力,减少干扰。
底栏紧跟在表格正文之后,主要展示正文中的数据量以及单页数据条目信息,同时,兼具一些导航的功能,指示当前所在页面以及跳转到指定页面。所以底栏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分页,分页可以放在上部、下部或上下部均有,而分页固定能省去用户需要翻到顶部或底部进行操作的麻烦。无限滚动有时可以替代分页,但更适用于发现型网站,但对于功能优先的应用程序未必合适。
分页可分为整体页码平铺式、全功能版、简易版等,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比如有的时候并不需要定点跳转,因为用户怎么可能记住自己想要的数据在哪一页。
5. 数据表的用户界面最佳设计:设计结构、交互模式、技术列表浅析
6. 提高表格可读性的一些技巧
8. 表格的UI交互模式指南
9. 表格可读性提升分析
本文由 @张鹏涛TAO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