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10:24:49 人气: 13 评论: 0
用户体验设计的核心是用户,而用户是通过社交媒体相联系的,在设计app应用时,我们**更在意app内的使用,而**忽略app外的使用。当我在朋友圈里看到这些外链的时候就想到了要写这样一篇文章,略显粗浅笨拙,如有不当之处请不吝指教。
你们知道吗?朋友圈的英文翻译是:moments,而不是friends circle哦~
微信早已成为制霸手机的应用之一,而朋友圈也无孔不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纵观朋友圈,我们一般**看到这几种形式:
生成的外链非常常见,可以说“分享到朋友圈”也是各种app应用利用微信来激增自己的下载量或日活量的一项非常大的功能点。但其中的设计真的做得好吗?这篇文章我小试牛刀来分析一下关于朋友圈外链的用户体验设计。
根据上述案例,我可以看到所有的“朋友圈”内都包含三个元素:主题内容、跳转路径、功能诱导。
由于朋友圈的内容一共就是六类:图、文、图文结合、音频、视频、H5(有动画非视频)。
撇开朋友圈自带的图、文、公众号图文,外链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图文、音频、视频。
(1)有限(全部显示)内容页尾结构基本与微信公众号的图文相似,如简书、好奇心日报
(2)生活文字阅读类的,如豆瓣、知乎等生成的外链可展开内容就有很多,而且还涉及到后文的跳转问题((1)中好奇心日报尾部紫色框出也属于可展开内容,但和知乎一样,不能直接打开,设置了门槛。),如图:
(1)内容排版
一般来说,生成朋友圈的外链排版是和App内部一样的,所以App的排版决定了外链内容的排版,但部分网站是响应式的,移动端外链有自己的排版形式。(关于这个问题,后文**说到,因为有些排版仅仅就是为了跳转。)
无论是那种,我们从用户角度出发,朋友圈外链的意义和需要操作的时间来归纳:
微信朋友圈的图文阅读,是用户的碎**化阅读,其受众和微信公众号图文受众是一致的,所以应该以信息的获取为主,主体内容可以通过学习微信公众号的图文排版,建议以清晰、大、核心内容的实现为排版的首要项,相对弱化复杂功能(当App内和微信外链中内容有不同时,过多、过大的引导下载标签不可取,后文有反例),以内容清晰为第一要义,如需实现更多的功能涉及到第二元素:跳转。
同样的,音频和视频中的信息是需要花比图文更多时间的获取的,所以以保留流畅的播放为首。设置播放门槛或其他功能,需要花用户更多时间操作,可以考虑通过跳转到单独页面来完成。
(2)标题
标题应该是主题元素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和视觉设计无关,但和用户体验设计有关,这一点很多设计师不**去注意,产品经理**注意更多。(题外话:因为我个人是从新媒体转行到UX/UE的,所以也**注意到这一部分)
在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标题决定了这个外链是否**被点开!
但并不是说,我们要学习一下公众号那些逆天的可以用来斗链接的标题。
(衍生阅读:《还在斗图?现在已经开始斗鸡汤文链接了》,**摘部分图对比出来,App外链确实不需要这样做,虽然h5中标题是重要营销手段,但目的不同,所以不完全值得效仿。)
上图所列举一些朋友圈外链标题都是比较正常的,强调格式的重要性。
我认为合理的规范格式有:
为什么呢?
朋友圈就是一个社交圈,用户在分享的时候是大多抱着“告诉朋友我看什么/做什么/喜欢(讨厌)什么/推荐/关注什么”这一心理,然后阅读这一链接是和分享者的一个互动,只是这一互动的环境不是在App里,而是在朋友圈。
换一句话理解,我们可以把朋友圈外链的内容看做是,某一个App中,用户甲与乙、丙、丁等的桥梁。能带你去目的地的桥才是好桥,能实现好的跳转逻辑的设计才是微信朋友圈外链设计的关键。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朋友圈外链的跳转一共有5个路径:
跳转浏览器的本质就是从路径四到路径一,还是让用户“下载App”。
这里有一个问题:手机版与app内的异同(对比案例:豆瓣)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豆瓣的App和手机版大同小异,然而在手机版设置了各种“心机”,部分图文还是需要在App内才能打开,限制了手机版的功能,本质还是在引导用户下载。(路径四→路径一)
其实这就回到了微信内部,目的增加的是公众号的粉丝数量,好吧,但一般公众号图文的“阅读原文”里还是**放外链的,所以这么来来回回的,真是一大**棋。
(1)跳转的目的设计——跳转逻辑
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五个跳转路径中,除了路径五是回到微信内,满足某种策略需求,其他四个路径都是转化到微信外,下文主要就分析微信外。
那么就画个四象限图:
观察象限图,仔细想来(箭头指示方向,需要移动的就是第三象限),路径一最后还是**到路径二,通过下载再进入App内(第三象限→第四象限);路径三**到路径四(第三象限→第二象限)或是路径二(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也就是说,外链最后的两个终点,要么是手机版,要么是App内。但其实手机版也是**引导用户去下载的,所以终点的终点是App内!
那么引导的核心就是:要么打开App,要么下载App。
但现实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大多网站是app和web网站同时运营的,移动设计和web是两套不同设计,只不过有的页面是通过响应式解决的,那么我们需要考量手机版和app版能不能保持一致?
几乎都是殊途同归,因为所有外链最后都是从哪儿来回哪儿去,能分享出去,也可以引流回来,桥的两头都是通路。
同理,音频、视频都最终**引导下载App,在App中打开。
那么所有的跳转逻辑都是一套,如图:
一般App的内部使用流程都是很清晰的,从App到分享外链,功能都很完整,但从外链到App的过程基本是为了帮助产品经理、运营人员达成增新用户数、增加日活的KPI的,所以我们的UX设计师是不是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了呢,是真的为了用户而服务的吗? 通过理顺以上跳转的逻辑,可以精确你的UX设计了。
试问以下几个问题:
(2)引导跳转的视觉设计
这个部分就是提醒用户进行跳转,增加了用户下载App的几率。上述列举的App都有这样的设计:
除了视觉表现,这个设计可以更多创意的发挥,但关键是要符合自己App的气质,前文中已经有很多案例了,(MONO、扇贝单词,好奇心日报都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清晰简洁,符合原App气质),期待各位设计师的大作!
种类太多,列举不过来,选了这三个补充一点自己的想法的:
其实,这个元素基本就可有可无,因为上述两个元素设计好了,基本就是一个完整好评的朋友圈外链设计了,但真正的功能并不是在朋友圈实现的,而是App,所以外链的设计都是围绕“让用户下载!下载!下载!”(重要的话说三遍,想想下厨房的引导下载符为什么要这么无孔不入)
因为外链的存在就是比图文多交互的内容,浏览的页面就是App不登录的状态,所以所有的功能都是App本身的功能,并不需要额外添加,而这里的交互,就是让用户顺利成章从朋友圈到App,五个路径就是给用户的挖的坑,都在说:
“来跳坑吧,下载我吧,打开我吧”!
综合之前列举过的的页面,整理出用户交互的动机:
本元素不需要分析UX设计点,从什么功能中来回什么功能中去,分享外链的场景设计,才是朋友圈外链的源头。如果非要说点什么,我个人的看法是,那就是设计有良好互动功能的App就好了!
微信朋友圈外链的UX要素:
ps:其实平时我们还**看到一种图**,虽然不是外链,但标有分享来源,如:
以上内容是我因为阅读了《界面设计模式》(个人读书笔记的思维导图整理)中“利用社交媒体”这一章节而展开的一些思考,主要针对目前自身在使用的部分App案例进行截取和分析。共计使用了55张截图,对比分析了11个App案例(加上微信本身的话是12个),一张流程图,一张思维导图,一张象限图。希望大家喜欢,图**都很大,点开阅读更佳!
感谢读完全文,但愿可以带给大家一些启发,与君共勉!比心~
作者:Eliza(森森),UX、交互设计新人、1年产品运营&用研、2年新媒体运营
本文由 @Eliza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