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10:31:04 人气: 13 评论: 0
也许是刚毕业的你最该看的一篇干货。如果你已经习惯了等别人给需求,然后开Photoshop,再等别人说改哪里就改哪里,肯定谈不上工作成就感。想掌握设计的主动权,证明自己不仅是个画图的,建议把这篇文章提到的3个方法好好实践一番,绝对**有大收获(严肃脸)。
鸿影:我在之前的用户体验设计实践经历中,所做的项目绝大部分都属于『从0到1』,以被动地接收分析产品经理提出的需求、然后不断设计全新的产品或功能为主,一个项目完成后就基本不再管,后续的运营数据也不关心,而是立马投入下一个新的项目中去。这种四处忙碌的感觉看起来很充实,但实际上却有些浮躁,作为设计师没有完整地参与进产品设计闭环,少了数据验证、迭代改进的步骤(这正是当初Mentor不建议我毕业后去设计咨询公司的核心理由,但IT互联网公司不停地出新APP,出完后就不再更新的案例也不少,不点名黑了),对产品也难有产品经理那种Owner的感觉,缺失主动推进产品不断优化改进的意识,发挥出的价值和赢得的话语权与信任感因此受限。
但是当长期跟着一个项目时,在完成了『从0到1』的阶段后,就进入了『尴尬期』:整块的设计需求变得很少,更多是功能体验上的修修补补,工作成就感降低;有了一些用户反馈,但缺少系统地整理、甄别,而是盲目地依据反馈修改设计;项目组永远有他们认为更重要的事情(比如修BUG)需要先做,而设计师看起来有些『无所事事』……这种不充实的状况一度令我感到烦躁不安,于是寻求或等待新的项目/功能需求/改版的到来以期结束这一局面,但其实这便回到了本文第一段所说的状况。
于是我开始思考:在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事情做』,有也是各种琐碎修补的产品上线迭代期,我还应该一直被动地『等需求』做设计吗?我是否应该更主动一点去做些什么?用户都有了些什么反馈,这些反馈是普遍还是个别问题?我去实际验证了用户在真实使用场景下的感受了吗?现在体验不好造成流失的点我都知道吗?……然后发现大部分问题自己都回答不上来,『尴尬期』可以做的事情其实有很多,根本不该是『无所事事』的状态。
迭代期的需求相对**很零碎,PD也不太**像之前一样对每个细碎的需求都写一个完整的Prd,作为设计师如果仍然只是被动地接收需求、一个一个修修补补过来,久而久之**缺少成就感与动力,变得有些偷懒:不再认认真真地把每个需求的场景目标都沟通梳理清楚,而是纯粹『画图的』,被各种界面细节上的纠结困住,磨灭了主动跳出来、从全局角度解决问题的意识。
意识到这点后,我开始尝试去寻找一些碎**需求的内在规律与彼此间的联系,发现一些需求其实可以纳入同一个场景/流程体系下,于是利用体验地图一类的工具和PD讨论、梳理清楚关键行为节点上所有的碎**需求/待优化点,再统一出新的优化方案,这样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得更加全面、整体。而如果是来一个小需求就改一次方案,就可能因为之前对扩展性的考虑不够而造成需要大幅改造或全**推翻旧方案,或者将界面逻辑弄得越来越复杂化。
在产品『从0到1』的过程中,更关注先搭建起核心的功能、框架,而和实际目标用户的接触、观察、访谈的机**是比较少的,没有已经上线的成品,最多做几个Demo找旁边同事测试一下,离真实的用户使用场景还原仍有一定距离。
但是产品上线后就不一样了,组里有的设计师**选择坐到真实目标用户旁边,观察记录其实际操作行为,再考虑如何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这一点对于设计师本人非目标用户的ToB产品还是很有效的,也是我目前做得不好的地方,还是有些拍脑袋做设计,离真实用户太远了。所以接下来的工作计划中,**考虑和PD一起去邀约产品的目标用户进行场景模拟,观察他们使用产品的真实情境,发现潜在的优化机**。
在以前实习做移动端ToC产品的时候,我有没事就去各大应用市场评论区、社交网站上搜索浏览用户反馈的习惯,现在做ToB产品后虽然反馈来源减少,但有渠道也**保持关注,偶尔能从中得到一些产品设计优化的灵感。对不愿意只是被动听命PD的设计师来说,关注反馈可以帮他们更好地了解用户、主动去思考如何改进,驱动产品完成创新。
至于数据,我还停留在师姐教过的一点**层面,实际使用得不多,在有真实成功应用案例之前就不多谈了。简单来说,设计师对数据的关注不应该只是一个最终的结果,比如单纯看一个整体的流失率之类意义并不大,而应该结合设计过程中的目标来拆解分析,比如关注每一个具体操作流程节点中的流失率,再结合一些相关的用户访谈结果等,分析思考具体的流失原因,是正常流失?功能内容缺陷?还是交互体验上不够好?进而发现需要在产品设计上进行优化的地方,再改进之。
编者注:通过数据改进产品的具体过程,强烈建议参考这篇《思路最值钱!如何通过设计提升高达12%的注册转化率?》,价值非常高,然而鲜有人看的干货。
原文地址:zhuanlan.zhihu
作者:鸿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