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10:32:55 人气: 17 评论: 0
Apple Watch 的 App 排布方式有点让人意外,它并非和一直以来的 Apple 设备一样以圆角矩形为 Icon 框架,而是使用了圆形做为 Icon 的框架团案。
这么做大概是因为 Apple Watch 屏幕小的事实,如何在这么小的屏幕上不浪费空间地呈现内容可能是 Apple 首先考虑的问题。好在这个问题在数学上已经被证明过了: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最为人知的大概是他的开普勒定律,但在数学上,他也提出过一些深刻的问题。在他 1611 年写的一篇题为「论六角形的雪花」的论文中,开普勒成功地解释了为什么雪花都是独一无二的却又是六边形的。在这篇论文中,开普勒也奠定了结晶学的基础。并发展出了至今未被证明的「球体填装问题」,即 开普勒猜想。
在每个球大小相同的情况下,没有任何装球方式的「密度」比面心立方堆积法要高。
数学上的问题常**被分解为小问题或者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提出,从而便于思考和解决。有时针对一个极其艰深的问题的努力也可能**发展出其它的结论以及领域。
1892年,挪威数学家 Axel Thue 对开普勒问题在二维平面时,即考虑只有一层时的类似问题给出了一个证明,结论是:
正六边形排列法(每个球旁边都围六颗球的排列法)是平面上密度最高的装球法(1890)。
这也就是 Apple Watch 的默认排列方式了。
所以很明显这样排放 App 是 Apple 深思熟虑后的结果。Apple Watch 的 Icon 如果采用圆形,那么现有的排列方式应该是最节省空间的。在屏幕这么小的设备上,节省空间当然是很大的优势,但它是不是最效率的还值得讨论。因为当关乎效率的时候,我们注意的就不仅仅是它是否节省空间,我们还要关心它是否易操作。
毫无疑问大多数人是头一次见到 Apple Watch 这种大胆的 App 排列方式,然后很快**发现在排列它们的时候并不像我们一直以来在 iPhone 上那样顺利,这些 App 好像不听话一样,你动了它旁边的那个,它要跟着补上空档;你动了它下面的那个,它要滑下去堵上窟窿。而且很多人发现,传统的「正六边形排列法」有点容易误操作,因为在边缘部分的那两个级别的大小很容易被误点到。
截图来自 Cult of Mac
Reddit 上有篇 The best app layout 就是为了解决这种误操作而提出的办法,被很多科技博客转发,被称为「最科学的排列方法」。
这个方法的「科学感」来自于作者在介绍自己的方法时捎上了「费茨法则」,简单来说,费茨法则的意思是,小或远的目标需要相对较长时间才能精确定位和选取,小且远的目标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选取。反过来说,就是越大越容易点。也就是说,为了能在 Apple Watch 上够快速精确操作不误选 App,在现有的 Apple Watch 的图标层级下,我们要做的是减少大和小的中间层级,让你的页面里要么是大到点不错的 Icon,要么是小到点不到的 Icon。Reddit 上的这个办法(上图),主要就是做了这件事,他把边缘但不是最边缘那一层 App 给剔掉了。
这种挖窟窿的办法可以说有效避免了误点,满足了它的初始目标。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我曾尝试了一下这种方法,结果发现,当你新装了一个 App 上去,新的 App 就**把窟窿堵上,而你要想把这个窟窿重新挖开,那麻烦就大了,你把新装的 App 移走,上面的 App 就**像流沙一样整个下陷。不久你的 App 排布**「破破烂烂」的:
我目前排列 Apple Watch 上的 App 使用的排列方法是「X」型排列加上附属菜单。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但是在易操作和不造成流沙效应上还是很有效的,我的**和用法是这样:
首先 Apple Watch 上的 App 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你主动从 Apple Watch 上的 Homescreen 打开,另一种不从 Homescreen 打开。从 Homescreen 打开的,放到左边排列成「X」型,其它的放到右边摆成传统的样式。
这样做的原因是在 Apple Watch 上一个 App 有四种被打开的方式,三种为主动,一种为被动,按照使用的优先级应当为:
主动:
被动:通知打开。
在摆放 App 时唯一要考虑的只有从 Homescreen 打开的这批 App。其他打开方式的我们就用相应的方式打开就好了。
首先,我们可以把围绕着钟表的一圈 6 个 App 视为 Dock。当把 App 摆成「X」型,「X」 的四个触角可以用来放四种不同种类的 App(你也可以按你的喜好和使用情景进行理解)。要注意的是,在实际使用中,除了最接近中央的那一圈儿 App 以外,在我的摆放方法中,越靠边越容易找到,因为当你向四个方向滑动屏幕的时候,因为这个滑动是有惯性的,直接滑到底比滑一半到中间更容易精确到达。所以除了 Dock 以外,你要把最常用的 App 放到触角的顶部。
其实流沙效应只是挖洞摆法的副作用,只要不挖洞,流沙效应就能避免,我这种「X」摆法也不例外。
而且因为在「X」型的主 App 区和按传统摆放的其他 App 区之间有条 App 组成的细线相连,所以根据 Apple Watch 的逻辑,当你安装新 App 的时候,它**且仅**出现在图中位置:
所以首先,它非常好找,实际上它就在 Dock 类 App 的旁边,由于对称关系因为它的出现而被破坏,你马上就**注意到它。即便你一次更新 App 之后出现了不止一个新的 App 图标(在这里其实建议把自动下载到 Apple Watch 这个功能关闭),它们也是在屏幕的中心位置,你可以最快地找到它们。
如果你按照传统的六边形摆法,新 App **出现在很遥远的位置,一次安装得比较多的时候,就**四面八方到处都是。
其次,你移动新安装的 App 时对其它 App 的位置没有任何影响。如果你把它放在「其它 App 区(即『非 X 区』)」,那么你可以随便把它放个地方。而如果你想把它放到「X」区,因为「X」区的 App 都是两个为一列排列的,所以影响也非常小,你拿出一个 App,把新装的 App 放到那个位置就行了。当然,如果你新安装的是个常用 App,你也可以很轻松地把他放到四个触角的顶端。
所以,除了不造成流沙效应以外,这种摆法可以让你很轻松地处理新安装的 App 的位置。
在 iPhone 上相信很多人都在辅助功能里使用了减弱动画效果来提高速度,但是在 Apple Watch 上这样做或许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一旦你减弱了动画效果,那么 Apple Watch 的 Homescreen 就**由原来的球面效果变成一张二维桌布,上面摆满了圆形的**子,你的每一次拖拽就是在扯桌布,整个体验非常的……原始。没有了原有的那种灵动感,操作上也并没有变得简单多少。
iPhone 上我已经基本放弃了 Homescreen 而转到了 Launch Center Pro3,但 Apple Watch 上并没有这样的选择。同时由于手表所处的特殊位置,你不能像拿着手机一样一直抬着手腕。所以如何能够最短时间内使用你想用的功能和 App 是个非常值得探讨的事。但不论你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排列图标,在 Apple Watch 上如果要达到上述的目标,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能够做到以上几项,在实用性上就算是一个不错的摆设方式。
注解:
作者:Jailbreakhum
来源:少数派
原文地址:http://sspai.com/2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