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11:03:20 人气: 8 评论: 0
当2008年北京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引人瞩目的城市时,**也迎来了10周年生日。作为有幸亲历核心产品**成长的设计师,不能不在今天讲一讲我们对**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理解。
9年前,**是什么,很简单,是IM。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IM的本质:I Am,therefore,IM.(我在,所以,即时通讯吧)。也因此“ICQ”来源于“I Seek You”的缩写。随着“在”的时间长了,人数多了,线下转移到线上,线上发展出线下。我姑且称之为IM1.0时代,这个时期的**是一个工具(tool),一个沟通工具(communication tool)。到今天,**用户通过**表现出自己的特征和个性,建立自己的形象,管理信息与社**关系,处理人际沟通,及时有效的与他人分享,体现社交能力,甚至进行社**营销。
因此可以说,**已潜移默化的带我们进入了IM2.0时代。**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个IM社交媒体。
下面就来简单说说这个IM社交媒体及其发展中的设计模式。
1,这个社交媒体的组成元素,也正是我们所获得的用户的财富:
• 个人资料——通用的身份
• 关系——社**网络图像
• 活动——社**情境中的活动
• 商业模型——市场价值
2,在这个媒体中,**及各服务形成联盟,其中有几个主要角色担任起联盟的主要联络点:**,**.COM,SoSo,Mobile **,Qzone等。
所有的角色通过共同努力更快、更好地发展市场。
拿我来说,我的**/ Email帐号就是我的通用身份,适用于**及:**.com,Qzone,手机**,taotao,PaiPai,TT,SoSo,问问,**mail,** music,**live,** 校友,书签,Qbar,**game…
因此,由**绘制的关系(同学、朋友、家人、亲人、熟人、同事、网友、陌生人、圈子(群组))网络看似:
而实际上由各联盟带来的社交要复杂的多:
3,从1.0到2.0,针对这样一个复杂的沟通、关系、活动(社交)网络,**的设计及设计模式逐渐变化、发展。
设计对象由经典窗口、菜单等逐渐发展为:
应用控件,资料展示、身份特征、与好友的沟通组件、消息的形式、**话的模式,互动组件、圈子的交流组件、不断变化的信息集成与展示……
我们通过这些对象了解用户的行为和用户的体验。
设计的关注点也就成为:
以任务为中心、稳定的焦点、多线索导航、可视化互动和反馈
4,当然,设计上的挑战也随之铺面而来:
• 设计的可扩展性、灵活性(由于可部署)
• 面临新的心理上的挑战:信息在哪?能否不开放?(安全性,保密性)
• 与经典模式的模糊混合物
• 可用性。这个时候的交互可能变得复杂,也可能成为致命武器
• 不健康内容的可能传播
• 由于**应用分布的扩展引发的一致性与差异化(桌面、移动、其他网络设备)
站在今天向前看,**在明天是什么?
记得成龙主演的有个**子叫“WHO Am I”,当一个人失去了记忆,即便给他一个真实姓名,他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我们的用户在**上尽管很少用真名,但(大部分人)越来越真实,因为通过**以及各服务联盟,你可以从一些侧面回答这些问题:
我爱好什么?讨厌什么?相信什么?怀疑什么?
我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工作、生活着?有着怎么的习惯?
我周围的人是怎样的?……
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定义“我”了么?姑且称它们为“信息基因”。因为他们就像基因一样,是**段的,有功能的。个体虽有可能重复,但整体却绝无雷同。
另外,社**关系也能“定义”“我是谁”。即便仅仅是一个昵称,但如果这个“昵称A”是“昵称B”的女儿、“昵称C”的同事、“昵称D”的同学、“昵称E”的同行、“昵称F”的……,那她就一定是“我”。姑且称它们为“关系基因”。
可见,**生成了“我”的信息基因和关系基因,而它们不同于我的生物基因。他们可以被解读,可以被分析,可以被利用。甚至像科幻电影中那样,它们可以被改变、被销毁。
如果说,
IM1.0,**=(communication) tool
IM2.0,**=(Social) Media
IM3.0 = ?
IM3.0= I am + Who am I(我在 + 我是)= Me-dia/**-dia
**-dia**不断发展,通过直接的沟通互动、个性化、间接的真实性、更好的隐私控制塑造并维系用户的基因,帮助用户同步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对上述感兴趣,如果你是**玩家、IM社交高手,欢迎告诉我们你是怎样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