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11:03:45 人气: 6 评论: 0
编辑导语:各个企业为了了解用户的满意度情况,往往**进行顾客满意度调查,其中顾客满意度问卷就是一个很好的、也被大多数公司所采用的调研方式,看似很简单的调查问卷其实隐藏着很多玄机。接下来,本文作者就为我们针对调查问卷展开了详细地说明,看看如何利用调查问卷,更好的收集到用户的真实需求。
接近年底了,各大机构都开始发放顾客满意度问卷,收集客户反馈,对自家的产品服务满意度进行年度评估。作为常用的用户调研方式之一,问卷调查的优势在于调查面广、能够获得更多的反馈数据。
问卷调查得到的答案一般是封闭式、结构化为主,所以,在问卷回收数量足够大的情况下,可以得出相对量化的分析结论。但是它也有缺点,主要是不够深入,而且问卷的设计很大程度**左右用户的回答,并因此直接影响到收集的数据质量。
问卷设计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如何让被调查者的体验更好,从而使问卷收集的数据更加有效?本文结合一些具体案例,尝试分析一下其中的问题。
满意度问卷调研一般都以问答题的形式,并大多数提供单选或多选的答案为主。
问题的措辞、选项的措辞、选项的顺序和上下文语境都**影响用户对问题的理解,进而影响用户的回答。此时如果轻信问卷数据的质量,就**得出误导性的结论。
所以,问题的陈述方式必须足够清晰,避免模糊和含混,一方面需要问题描述足够简单不要啰嗦;一方面,又不能过于简单而导致内容描述不清。
下面的问卷问题看上去过于细致,但对被调查者而言,基本上很难准确回答:
首先,单个问题就有如此多的文字和众多的选项内容,**引起阅读困难。更重要的是,普通顾客无法把体验细分到**市的诸如“百货区/专柜区”等不同区域,也不能区分“员工”和“服务人员”的不同。
我们曾经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用户体验符合“峰终定律”,虽然整体体验都来自每个触点的细节,但人们并不**记住所有细节体验,只对最明显的那部分体验有印象。
上面这个问题的设计,完全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提出的问题,把管理上的关键点全部反映到问题中,非常繁复具体,但这类问题顾客是无法准确回答的,普通人不**注意到这么多的细节。
下面是一份母婴连锁服务品牌发放的满意度问卷问题:
这两个问题文字虽然足够简短,但却因为过于简单,同样**引起理解问题。
提问者其实想要问的是用户的需求:“您希望线上秒杀商品多长时间一次”、“您最需要得到的信息有哪些”,但是由于表述过于简略,含糊不清,被调查者可能**误解为要回答现状如何:“目前线上秒杀商品多长时间一次”、“现在发布的内容有哪些”等等。
长期处在专业行业领域的从业者,**习惯成自然的使用行业用语。面对最终顾客时也不能转换角色,想当然的认为顾客同样**理解这些术语概念。
上图这个某银行的满意度问卷提问,就属于这类情况。
“个人零售服务”是专业术语,普通顾客并不能理解银行的存取款和理财等服务为什么变成了“零售”。“零售”对普通人而言属于商场便利店的范畴,和银行没有关联,因此对这种问题就**出现理解困难,导致回答不准确。
同样的,以下回答选项中提到的“检索查找”、“系统响应”、“交易控制”等名词,都是产品设计者对功能的分类,普通用户不能立刻明白它们代表什么。
归类之后又举例,文字显得非常啰嗦,不如去掉前面的环节部分描述,直接把具体功能列出,同时还能让回答选项字数减少,提高阅读效率。
当被调查者出现理解困难时,答案的准确度就**严重下降,问卷收集的数据质量也就无法保证了。
「在购买纸质图书或电子图书时,你最看重哪些因素?」这样的问题**让人困惑,究竟要回答前者还是后者,两者对应的答案不一致。对研究员来说,这种问题的答案也很难分析,无法清晰界定用户的选择代表的具体意义。
上面的问题,选择回答“是”,能够说明什么?
虽然我们希望调研问卷中的每个问题都能集中到某个主题,但如果这个主题有不同的角度,最好分开提问,而不要把多个问题整合成一道题,比如:
这样的表述虽然没有太大的歧义,但是把两个问题糅合在一起,同样**引起被调查者的理解不便。这里主要是指因为问题复杂度上升,导致思考停顿的时间太长,而影响答题的流畅程度。
有的问卷问题表述不严谨,甚至不符合语法逻辑,也**引起回答困难。
上图是一家**市的满意度调研问卷问题,问题主干是“是否买过”,回答本应是“是”或“否”,而不是直接回答“在哪个渠道买过”。
问题和回答没有逻辑关系,看上去像是把不同的两组问题和答案做了错误的搭配。同理还有下面这个问题:
回答选项应该包括所有可能性,必须同时正向和反向回答,并且也需要有相同的力度和强度。
下面的回答选项设计,全都是正向的,也就是说,设计这些问题就是要得到夸奖。
这种设计无论怎么回答都能收集到正面信息,无疑是**面的,满意度调研也流于表面形式,起不到获得真实情况的作用。
选项对称的另一方面是不同选项含义要互斥,而不是同一种回答的不同表述方式,比如:
「情有可原」表示「不该,但是可以理解」,那么持这种观点的用户应该选择回答「不该」还是「情有可原」?
其实上面很多例子都能说明这一点,“顾客/用户角度”经常被大家提到,说起来虽然很好理解,但真正能做到的并不多。
上面这个问题,角度很真诚,确实想了解自己的不足,才**这样提问。但是问卷设计者忘记了,如果顾客没有选择自家的服务,可能根本就不**来这里答题。
站在顾客角度考虑,还包括对顾客的充分了解,比如这样的问题:
这个银行的满意度调查是在银行 App 上推送的,用户经常使用 App 的哪些功能,使用不同功能的频率分布,属于大数据分析的内容。这些数据本应能够从App 后台获取到,而不应该再次在调研问卷上问一遍。
上面这套问卷中还有好几个类似的问题,询问用户是否使用过多个不同功能。也许这类问题设计是为了展示下一个相关问题做判断,但实际上,这一步判断是多余的。
用户对这类问题的体验也**很差,相当于明知故问。
在充分了解和理解顾客/用户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对不同使用习惯的用户,有针对性的提出不同的问题,做到个性化,应该是问卷调查方法的精细化设计方向。
大家在平时参与各类调查问卷中还遇到什么问题,欢迎在留言中交流。
本文由 @鹈小鹕 翻译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