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11:04:11 人气: 4 评论: 0
编辑导语:对于在线教育行业来说,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很重要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汲取到更多的知识;还可以提升转化率,增强用户的粘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本文作者的详细分析。
上周四有幸和一位在线教育公司创始人交流,我问道“公司现阶段最为核心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呢?“
他毫不思索地说:“转化。这不止是我们这家公司,也是整个教育行业最为关注的。”
“那流量获客呢?”我问。
他答道:“流量获取也是转化”。
确实,每一种获客方式,底层逻辑都是“转化”。
不管是和KOL大号/渠道合作的推文(分销逻辑)、商品落地页(电商逻辑)、图文/视频信息流投放(投放逻辑)、裂变转发的海报(裂变逻辑);还是线下的传单/易拉宝(地推逻辑)或是SEO/SEM的关键词选择,这所有的逻辑,都是让从路人甲乙转化成“私域流量池潜在用户”。
让用户看到图**、文案、视频的3-5秒对产品产生兴趣,从而愿意报名了解、尝试体验,这个“拉新的过程”就是第一道转化。
而我之前一直都把“拉新”和“转化”按照流程分开来看,他的回复启发了我新的视角。
随后聊到对转化的看法,他提到了信任感、愉悦感的建立,都是转化中的重要元素。正好与我之前总结过转化最为关键的四点相互呼应——信任感、舒畅感、成就感、愉悦感。
原文链接:《掌握4大核心法则:社群运营的同学啊,转化从此不再难!》
我说:“顺畅感也很重要。引导用户在学习路径中一步一步顺畅体验,感受到顺利无阻碍,给用户提供一种舒服顺畅感”。
他回应道:“顺畅感是我们提供给用户的,站在运营者的角度;而与用户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程度相符合时,用户体验到的感受是什么呢?你可以再想想。”
当时没有答案,内心深深感叹这位创始人能真正站在用户角度,很快进入更本质、更深入的思考,心生佩服。
第二天早起跑步,我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词-心流flow。学习者进入一种心无旁骛、极其流畅、沉浸其中的状态,就是一种最“理想”的学习状态。
用户在过程中感受不到流程和步骤,是一气呵成、不自觉沉浸学习的一种最高级别的体验感受。虽然这不一定是最佳答案,但感谢他的提问,撬动了我的深入探索挖掘。
“心流(Mental flow),在心理学中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定义心流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维基百科)
这不正是我们在设计用户体验路径上,希望给用户创造的最高境界的体验感受吗?
处于心流状态的用户,拥有更加自主积极的用户行为,如更长的使用时长、更高的用户留存、更好的口碑传播。在低转正的体验课转化环节,除了信任感的建立,能产生或接近心流状态的用户,也**拥有更高的转化率。
对于在线教育的设计者,用户接触的每个触点都无法直接看到、也摸不着,没有直接的温度和触达,只能靠数据反馈提供依据。
那如何在获取数据之前的前置阶段,进行友好体验的体验设计呢?
需要符合用户的身心发展状态、认知水平,结合学习的痛点需求、科学学习的方法,才有可能创造出极致的体验感,促进心流状态的产生。
比如需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员的注意力时长(attention span)、产品使用场景(settings)、学习的交互方式(interaction)、学习内容的难度(levels)、学习的顺序(sequences)、学习的趣味激励(triggers)等等。
教研、产品、路径、技术、服务分别都在自己的板块,进行着当下最佳的设计和思考。此部分暂不展开,相信每个板块都有无数的教育者在为之努力。
当不同板块连成线时,这条长长的用户体验路径如何才能足够顺滑、流畅,以至于让体验者沉浸其中、专注投入,产生对学习的兴奋、喜悦和充实感。
用户体验路径涉及到整条学习链路,这也是教育者创造价值的魅力之所在。
集合各种方式和努力,帮助学生降低阻力、增加学习动力以进入学习状态,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全神贯注的专注和投入;产生进步、受到鼓励,从而获得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这就是学习者最愉悦的时刻—心流flow时刻。
带着这种动力进入下一个学习正向增强循环,让更多孩子可以找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信,才更能从学习中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进行更多的探索和**研;实践所学的知识、获得学习的价值、不断塑造品格。
由于学习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完成的使命,而且学习是要耗费能量(违背天性)的,因此要产生心流并不简单。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使心流发生的几大特征,结合教育行业的学习者,我提炼为4点来阐述:
1)建立清楚目标,降低启动能量
让学习者建立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用清晰小目标启动行为,降低启动难度。就像打怪一样,每次只要打败一只“小怪兽”就完成了当次的学习任务。
完成后“多学的部分”都是**出预期的获得感,就像我每次做keep运动,都告诉自己完成一个12分钟的练习就好,而往往一旦带这个小目标启动后,都**再多练1-2个,大大增加喜悦感。
目标和成就感是相辅相成的,一旦获得了清晰目标,才有可能因“完成目标”而产生获得感和效能感。成就感的产生,总是需要目标来衡量和给予,而没有目标感的漫无目的学习,很容易找不到方向、半途而废。
此目标可以是APP帮用户提前设置好的,随后随着用户数据动态变化的,也可以是用户自己为完成一个阶段学习目标而设置的。
比如APP上每次打开后自动/主动设置的小目标-每日听3本电子书/看5个知识点视频;也可以是直播课老师设置的目标-45分钟课程的学习目标;或者提供工具让学生自己规划-学生自己设定每日阅读名著15或25分钟,并完成课后习题。
如果用户带着一个大目标而来,比如4个月后考过英语6级,有的APP可以拆分目标,每天需要背多少单词、**多少题,自主学习;而有的则需要学习规划师依据现阶段的学习水平,辅助进行目标规划。
少数学霸用户习惯有计划地学习和安排,而更多用户没有目标感,缺乏目标的学习更容易中途放弃;而设置清晰目标,才有机**让用户体**到目标达成后的成就感。
总的原则是:如果可以,尽量帮用户提前建立好初始目标,降低学生自己设定的启动能量;将大目标拆分成清晰、可执行的小目标,为心流状态提供保障。
2)降低学习门槛、快速进入状态
如何让用户快速找到适合难度的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和时长的确定感,降低其进入学习状态时所需耗费的时间和脑力成本,从而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这里需要用户建立清晰目标的同时,我们能帮助其更快直接进入正题,减少用户经历不必要的步骤,促成更迅速进入核心学习状态。
而启动“目标”是不是足够明显,让用户能一眼看到或形成惯性意识-我每次来学习的小目标是“跟读5个视频”?
是不是能不用跳转很多步骤,就一秒启动学习,比如显眼的启动按键设计(悦跑圈),或者打开APP即等于学习的开启(如秒熊英语APP)。甚至如何不自觉延长用户体验时间,就都是产品同学可以尽情发挥作用的地方。
3)有立即回馈,建立确定感
用户不管完成了哪个清晰的目标,我们在过程中都能辅以可视化的进度条、倒计时、答对金币/星星奖励、打卡积分奖励、学习数据报告、判断习题正误、学习证书、勋章表彰的方式,给到短期即时反馈和奖励,让用户尽可能快地感知到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进步,产生喜悦感。
让我想到得到APP上听到的“公司发奖金”的故事,很多员工在年底拿到年终奖时,并不知道为何拿了这些奖金,只**产生一个瞬间的较大喜悦,且并不**持续很久。而即时的表扬和反馈,则是产生持续正向状态的法宝。
除了APP的即时反馈,在线教育大多用户也在社群得到服务。在社群里打卡、跟读、提问等等,得到辅导老师的鼓励、评价以及群内同伴的称**和羡慕眼光,也是很好的即时的反馈,加入了社交价值的正向加持。
学习是漫长的过程,不容易立即产生成绩提高的收获,容易有不确定的感受,失去掌控感。
而即时、显性的反馈则**让用户可以有所调整修正,不仅能更好指导后面的学习,同时也让学习者获得很多次的成就感瞬间。这些瞬间非常宝贵,像一个个接二连三的小小能源站,不断给用户注入更持续努力的动力,也让学习者拥有产生心流的助力。
4)难度和能力匹配,获得效能感
最近发展区,是稍微**出学习者能力圈层的最佳学习范围。难度和能力的差别在10%左右为佳。
不过在培养用户习惯的初始阶段,可以稍稍调低难度,降低挫败感的可能性,让学员在能力范围内的舒适区,熟悉学习产品。尤其在转化付费的体验阶段,难度的设置对体验感影响很大,因此把控学习难度变得非常关键,对转化率起着几乎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步先保障顺利完成学习,对学习产生自信、增加学习效能感;然后再动态调整难度和时长,逐步增加适度的挑战来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进入沉浸式的正向增强学习闭环。
Atkinson为代表的“期望价值**”(expectancy-value theory)相信:成就动机=估计自己成功的几率*成功后的激励价值,Motivation=Perceived probability of success*Incentive value of success.
太简单的任务容易成功,但激励价值很低,即算完成了用户也几乎不**产生获得感,持续学习的动机也不**太强;而太难的学习目标,成功概率很低,用户很容易挫败,无法获得成就感,因此学习动机也很低。
这个过程是微妙的、有挑战的,尤其是在线教育,无法实时看到学生表情和状态给出指导。
最核心的原则就是:把控好学习动机和动力的大原则,再逐渐进行更精细化的设计,教育者的工作保持在最近发展区这种略有挑战的状态,也正是教育者在工作中最动人的地方。
总之,要使得用户产生心流状态,得对内容难度等级进行循序渐进的合理设计,让用户可以在学习路径上找到主动向前探索的顺畅;若产品融入了自适应的推荐路径学习方式,则更对内容标签、错因分析、难度评分、知识网络有精准的高要求。
人们在付出时,才更容易感觉到愉悦,好比“80%的人都讨厌工作,然而在工作中获得心流的人数是休闲的人数的三倍之多”。
米哈在《心流》一书中为大家说到“大家总是倾向于少工作,而拥有更多闲暇。但事实上,当人在工作学习时面对挑战、发挥技巧,**觉得快乐、强壮、有创意、满足;而在闲暇时,他们却**因无事可做技巧无用武之地,以至于觉得悲伤、软弱、迟钝、不满足。”
学习者也一样,如果可以不用学习每天玩耍,“不学无术”的状态持续久了,孩子们内心并不舒服、也不并快乐。
我们作为教育者,或者教育产品的塑造者,需要做的就是-为学员们创造拥有友好体验的产品和学习路径,促成学员在学习中有所得,找到自己,最终能不断成为完整的人(whole person)。
对于每个大人,亦是终身学习者,我们在工作中感觉到心流的时候,不正是全情投入、浑然忘我的某些瞬间吗?
正如稻盛和夫做实验取得小小进展时的欢呼雀跃,也正是由于无比专注和投入产生的心流感和成就感。
只有进入心流沉浸状态,才更容易乐在其中,不管工作或学习中获取的技能和价值感,才更能在过程中不断得到积累和提升。
愿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都能找到动力、获得心流体验。
参考:
若需《心流》电子版,可联系作者。
作者孔一一,教育行业连续创业者,曾任K12独角兽教育公司战略&投资,微信:Flytotheplanet,公号:aijiukaixin(“爱就开心”全拼)
本文由 @孔一一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