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11:10:42 人气: 3 评论: 0
本文作者通过通过对已有文献和案例的研究,对用户的网络分享心理动机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希望帮助做产品和运营活动自传播的同学打开思路。enjoy~
做产品和运营的同学可能都经历过,通过设计一个产品功能或者活动,让用户分享来达到传播扩散拉新的目的。那么,用户为什么**分享?用户分享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通过对已有文献和大量案例的研究,本文对用户的网络分享心理动机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希望帮助做产品和运营活动自传播的同学打开思路。
要想明白分享的心理动机,我们需要先回到1966年。远在“转发(retweet)”功能出现以前,奥地利心理学家欧内斯特・迪希特 (Ernest Dichter),也被认为是动机研究(Motivation Research)之父,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口碑广告如何运作》(《How Word-of-Mouth Advertising Works》)。
在这篇文章中,迪希特列出了四个驱动消费者谈论品牌和产品的动机:
现如今我们很多的市场营销传播策略都是基于迪希特的研究。
自迪希特的研究突破50年以来,口碑传播的基础仍然适用,但是分享的渠道、方式、内容却发生了巨大变化。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和《维度研究》(Latitude Research)联合出版了一份关于网络分享心理的研究报告《分享心理研究》(《The Psychology of Sharing》),在这份研究报告中,用户分享的动机被分成5类:
这篇文章的观点,这五个动机都与其他人保持关系有关,即便是自我驱动的动机,比如自我满足和形象塑造,最终也是为了定义自己与别人的关系。
上面两个研究成果被认为是分享心理学的关键里程碑,但都存在典型的缺陷,那就是分类方法互相不独立也不穷尽,也就是不符合麦肯锡**金法则:MECE原则。
我们重新用最简单的目光审视分享:分享首先是“我(self)”的行为,“我”分享出去,就涉及“他(others)”,分享行为完成后可能**涉及“我”和“他”的互动。
基于“我”、“他”、“我和他的互动”三个向度,来把用户的分享心理动机做一个划分如下: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时候用户的分享动机是复杂的,比如在朋友圈分享跑步的运动轨迹,既是一种自我记录,也是一种自我标榜,不同的人那里两种动机的占比可能**不一样。
我们先看一些一度**屏的产品自传播案例:
案例:支付宝的年度账单
年度用户数据**点类运营活动,是利用“自我记录”+“自我标榜”心理动机的典型,通过对用户的产品使用数据进行包装,再加上给用户贴标签的形式,触发用户的分享传播,可以说适合绝大多数产品。
案例:人民日报客户端+天天P图庆祝建军90周年活动
类似上传照**生成某种模拟形象的分享传播活动,是应用“自我实现”心理动机最直接的形式,同时符合“可见性”而非常适合病毒传播(**在下一篇讲)。
案例:微信火车票抢票好友助力加速
助力类的分享活动,是典型的“自我获利”动机驱动下的分享,这类活动的成功需要考虑对分享者不**造成形象的负面损害,除了优惠等物质利益的刺激,还需要给分享者一个理由,比如抢票场景下“回家”“亲人团聚”就是一个足够的理由。
案例:**公益一**“小朋友的画”
这个活动募捐的目标是1500万元,活动**屏后很快完成募捐目标,其中捐款人数**过580万人次。这个活动是“利他”和“自我标榜”动机驱动下的分享,同时符合“可见性”而非常适合病毒传播(**在下一篇讲)。
案例:小游戏“头脑王者”的分享转发
“头脑王者”是一个知识答题小程序,是在直播答题火了之后出现的一款产品,作为用户可以与在线玩家对战也可以邀请好友一起PK,对于后者的分享行为无疑是基于“培养和维护人际关系”的心理动机。
这篇文章通过对用户的网络分享心理动机剖析,旨在告诉产品和运营同学,产品&活动自传播不是只有折扣和优惠**这种利己和互惠的心理驱动形式,你可以结合产品大胆创新。
作者:刘佩龙,6年市场与用户研究经验,曾先后供职于MillwardBrown、Nielsen等全球知名市场研究公司,服务谷歌、**、奥迪、奔驰、宝马、三星、西门子、华为等多个全球500强品牌。2017年5月,加入同程网络交通用研团队。
本文由 @刘佩龙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