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11:22:39 人气: 12 评论: 0
社交产品发展至今,形态已经趋于成熟,这其中的历程值得我们思考,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本文作者整理了自己关于社交产品的几点思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丽莎阿姨最近在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把朋友圈关了,看看120个小时后**发生什么?
这不是我的突发奇想,主要是这段时间朋友圈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困扰:
所以我在某一天凌晨果断地关闭了朋友圈。毕竟我更好奇,离开这个陪伴我多年的朋友圈,我的生活是否有另外一个模样?
掐指一算,我每天只有24个小时,除去睡觉的8小时,剩下的16个小时里微信占据了我5个多小时的时间,这实在是太可怕了。
我不禁认真的思考,微信这款社交产品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让老江湖丽莎阿姨都对其无法自拔。
虽然上瘾模型都懂,但如果让我来设计一款社交产品,如何开始呢?
记得《亲密关系》这本书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论述:穷其一生,我们都在确认两件事,一是寻求归属感,另一个就是确认自己的重要性。简单说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接纳、被爱护、被鼓励。
这恰恰是社交产品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丽莎阿姨**朋友圈,发朋友圈,其实就是在不断确认我是不是落伍了,看看有没有人给我点**和评论确保我是被群体所需要的。
不禁想到我们日常的社交活动,是不是也是这样的逻辑?
我们乐此不彼地参加相亲、团建,并非有明确的目的;而是感受这个过程中的精神愉悦,也许这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精神要义。
所以,没有互联网大厂不做社交,毕竟这是基于生存驱动下的社**行为,是除了基础生存外最重要的需求了。
这样理解,事情就变的相对简单了,社交主要是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维系这段关系需要的交流手段。
举个例子:在微信里,人和人的关系只有一层,熟人好友或者陌生人群友,人和人之间关系平等,没有一方在上一方在下,所以没人**抗拒使用这款产品;
而交流手段:私聊、群聊、点**、评论、拍一拍,是不是还原了线下的一对一聊天,朋友聚**,表扬鼓励,小纸条和拍拍肩膀?
不禁想起那些前赴后继的扑街社交产品,问题几乎都出在人和人的关系处理上,为了迎合使用者体验,塑造了用户主角光环。而社交产品不像游戏,光环需要真实的资源来支撑,一旦平衡被打破,最终都是走向穷途末路。
社交产品究竟在社交什么?以下三点:关系、互动与产生的内容。
人和人的关系有哪些?朴素来说,无非两类,熟人和陌生人,如果还有第三类那就是半熟人。
在熟人关系里,一般都是家人、同学、同事、网友等关系。著名的邓巴数:150,指的就是每个人八卦范围最多就是150人;而陌生人的关系,常见的是婚恋、兴趣圈子、交友等带来的。
从市面上来看,几乎所有的社交新品都在陌生人关系中开疆辟土,所以最后所有社交产品的归宿都到“加个微信吧”结束也不足为奇。
如果要在社交产品里找一个新机**点,可能“半熟人”**是一个有趣的尝试:二度三度人脉,朋友的朋友,擦肩而过的人,基于地理位置的人,都有可能基于某件事情来进行奇妙的化学反应。
(1)互动玩法
人总是乐于尝试新的社交玩法,每一次新互动方式的产生,都**带来一波社交产品的热潮。
**时代的漂流瓶,微信时代的摇一摇,探探的左滑右滑,soul的灵魂星球等等。人们需要用新鲜感来刺激交朋友这件事情,以确保最确定的关系建立。
(2)互动强度
而在互动强度上,评论是大于点**的,视频是大于文字的。所以如果两个并不是很熟的用户要产生互动,从点**开始**比较容易成功;文字交流也比视频沟通来的轻松。
大家可还记得,有一款火了一阵之后悄无声息的社交产品,它的每次互动都是强互动:只要一聊天就**开启视频。扪心自问,我们到底需要和朋友多熟才能如此交流?而这么熟的朋友在我们的社交圈一共有几个?
(3)互动频率
**前两年上线的击掌,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互动方式,从单方面的沟通转化为双方击掌。不仅降低了互动强度,而且增加了互动频率。
(4)互动价值
互动价值是一个鲜有人提及的触点。试想和同事之间虽然每天开**,邮件沟通,频率和强度都是有的,但是这种互动能带来两者更好的关系吗?我想在该撕逼的时候是一样撕的万马奔腾吧,哈哈哈哈
但是下班后,同事们一起去撸个串,唱个歌,一起骂骂老板,是不是情绪就可以得到很大的释放了呢?
那些吐槽类的社交APP为什么无法持续下去?因为每个人都在吐露秘密,展示心里最黑暗的那个部分,在上面看不到人性的光辉一面。毫无价值的倾诉,是无法形成能量循环的,这样的产品怎么可能长久?
一款社交产品能持续运营下去构建壁垒,内容是最重要的部分。
(1)降低内容生产成本
想起博客时代,洋洋洒洒动辄几千字的输出,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而朋友圈,只需要你一张图**,一段话就可以构建你的人设;微博的140字限制,抖音的各种视频模板和滤镜都在做一件事情:想方设法降低内容的生产成本。
(2)提高反馈速度和质量
内容发出去了,如何让它合适的时机出现在合适的地方?试想,如果每次发朋友圈,微信都帮你发个push给你的好友,或者私聊提醒ta,那该多可怕。妙就妙在,朋友圈的小红点,不仅引发了读者的好奇,更不**过度打扰。
对于内容的反馈,一个正向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圈仅能点**与评论,如果多了一个“踩”的反馈,后面还**有人发朋友圈吗?而且,好友之间互相能看到的点**,让发布者对内容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3)控制内容调性
一个失去调性的内容社交产品是很可怕的,网络喷子和键**侠的成本很低。但微信朋友圈不存在这类问题,在熟人社交里因为自身人设,没人**去展示自己的无脑。但在陌生人社区里,人就变得格外张牙舞爪。
我尝试在即刻社区发布了一条招聘的聊天截图,特意只放了上半部分,没有露出下面我回复的部分。大家基于我没及时回复对方的这个点,就开始各种猜测与责骂。
如果你问丽莎阿姨,社交产品是否还有未来?我**很坚定的回答,一定有!而且任何场景加上了社交,都**发生意想不到的化学效应。
电商+社交=拼多多;短视频+社交=快手;英语学习+社交=大卫熊英语。
你也可以想想,你的产品加上了社交**有什么样的未来?
最后,丽莎阿姨还原一下关闭朋友圈这120个小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Day1:心情愉悦的工作了一天。晚上回家不仅看了1个小时书,而且做了好一**的运动,晚上毫无负担的睡着了。心里OS,好像我也不是那么重要,没人发现我关闭了朋友圈。
Day2:**了一**儿即刻。把一个招聘截图po在社区里,结果遭受到了陌生人极大的恶意,而同样的截图发在朋友群,大家的反应截然不同,我开始有点想念温暖的朋友圈了。
Day3:忙碌的一天,回家洗洗就睡了,一天相安无事。但已经有朋友开始询问我为神马关掉了朋友圈,我想,还是有人在偷偷爱着我的。
Day4:开始出去旅游了
Day5:景色真美
哈哈哈哈~,其实Day 4,Day5 都是我编出来的,我在出去旅游那一刻就已经打算要和朋友分享此刻愉悦的心情了,这么多年朋友圈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再回头想想文章开头的那些场景,其实,这不就是人间的**火气吗?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网络社交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填补我们内心的缺失,但也只是饮鸩止渴,能否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最终取决于我们自己。
Lisa Deng,微信公众号:丽莎D的产品手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12年资深产品人,某教育公司产品总监,关注在线教育、工具产品、AI应用等领域,擅长总结产品的基础方法论。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