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 | 基于人性与做事方法论的产品系统性思考


时间: 2021-07-30 11:39:10 人气: 2 评论: 0

专业厂家,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自动化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价格合理,https://www.69shenlan.com/,具有质量保证,生产及时,交货快捷的特点。 我们的宗旨:做我们擅长的事,希望用我们的创意和创意为客户实现战略定位,塑造品牌,强化形象!
我们的要求:坚持“优质产品、优质服务、优惠价格、快速交货”的经营方针,努力开拓市场,真诚为客户服务! 我们的发展:以独特的专业和专业精神,https://www.69shenlan.com/1:1--

仅仅基于经验做事,缺乏系统化思考的产品经理,其创新能力与拓展边界的能力必定**有所受限。本文笔者将从人的特性以及做事方法论来讲述:产品经理应该如何进行系统性思考?

上篇文章中讲述了生物为了存活,在自然选择下逐步对自身生理结构、基因、外界环境产生了需求。在不断寻求存活过程中,固化了部分生理、思维结构,并固化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很多人反馈讲述的很抽象。也有部分朋友反馈哪怕我们知道了了解了,但无从指导我们日常如何做产品,在这篇文章中我寻求对此做更有实用性的说明。

另外,日常工作中,和众多的产品经理工作,发现大多数产品经理是基于经验做事的,很少见到有产品基于底层的几条定律去推演整个产品的。当然基于经验做事的产品经理日常工作不**有什么问题,但**缺少第一性原理,缺少系统化的思想,其创新能力,拓展边界的能力就**受限。

接下来,我**在这篇文章中讲述自己的第一性原理,自己的系统化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再次重申个人对产品的理解——产品是满足用户需求的一种解决方案。

在我们讲述如何满足用户需求前,我们需要再次对人进行一定程度的剖析,后续我们所有的产品设计都**基于此。基于我们对人的理解,对人的理解正确与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产品设计是否合理(以下有违大家日常理解,有些毁人性,介意的可以直接读后面一部分,可能对大家日常工作也有所帮助)。

日常我们总是**认为我们自己做事是很客观的,至少有些时候是非常客观的,但我想说的是,只要我们是人,我们就不可能客观。

我们所获取到的所有信息都是我们主观幻想出来的

很多人**说:“这不可能,难道我看到的树是绿色的,它还能是红色?”

我想和你说的是:“树本身是什么颜色的,我无从知晓,也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逻辑推演上来看他应该不**是你看到颜色。”

众所周知,光是电磁波,我们人能够看到的光的频段一般是在400~760nm之间,一部分特殊的人能够看到380到780nm之间的光。

而光本身,即电磁波本身是不具备颜色的,也就是在我们获取“树颜色”的过程中,我们仅仅只是截取到“一小部分”树反射过来的电磁波,并将这部分电磁波“解释”幻想成了绿色。

当然这不是你的错,这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幻想,而是我们整个人类都出现了这样集体性幻想。

但是你说,我看到的是不真实的,难道我们听到的感觉到的也不是真实的么?

很遗憾,我要告诉你的是:没错,你听到的感觉到的也都是不真实的。

众所周知,我们人类能够听到的声音范围是20Hz~20000Hz——也就是说**过的部分我们是听不到的,不仅仅我们“听不到”所有的波,我们“听到”的那部分波,我们居然还将它们解释成或者幻想成了猫叫、狗叫。

可想而知,如果上面是真的,当然上面的一切也确实是真的,那么我们人类就完全活在了自己所构想中的世界里,然而这还仅仅只是一部分的扭曲。

在我们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对信息进行主观性的处理

大家看下下面的图,你看到了什么?

我想很多人看到的应该都是不可描述的事情,但在孩子的眼中,里面只是几只海豚。

为什么我们看同一张图**,居然**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呢?

这是因为信息在被传输到大脑后,我们大脑**根据自身的认知、经验对信息进行补充,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的样子是我们“添油加醋”的产物。

不仅仅我们对图****做这样的处理,我们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均是这样处理,比如你可以试着读下面图中这句话:

也许你**想,在我们获取足够相同信息的情况下,足够仔细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就不**是主观了,然而这个期望在我讲述下面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也破灭了。

埃利奥特在3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头痛病。他变得难以专注,也因此丢了工作。后来他被诊断出患有脑肿瘤,并进行了切除手术。

术后,埃利奥特保有较好的神经心理学功能,如习俗记忆、语言、基本注意、基本工作记忆和基本推理能力,但他却无法做正常决策。而切除的部分正好是情绪管理的部分——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可能是我们情绪的表达而非理性的抉择。

也就是说,我们获取信息仅仅只能够获取一部分,我们不仅获取信息获取的是一部分,同时我们还**根据自身的经验、想法对信息“进行添油加醋”。不仅如此,我们做决策时依赖的居然是我们的情绪,而非理性,那就是说从我们看到信息到我们做出决策全部是主观的。

上面讲述的部分,有些颠覆了我们日常的认知,我们不是在网络形成了之后才有了虚拟世界,而是我们本身就处于虚拟世界之中,而且这居然不是科幻,而是事实。

一旦你缓过来,你可能就**对这个世界有些失望。同时**问:如果我们所看到的,所思考的,做出的所有决策全部都是主观的,那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对做产品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里我们就要重新说回来,我们人为何**进化成这样的样子,也是我个人的第一个第一性原理——即存在。

第一个第一性原理:存在

存在是万物根本,对于生物来讲存活是根本,也就是说当前我们所有的这些主观认知,主观决策都是有助于我们存活之用的。

这一切看似并不是美丽,就像知道我们人居然只是一种动物一样不美丽。但理解这部分,对产品经理做产品有重大帮助,因为我们知道了我们是通过主观情绪化的决定够不够买某个商品,而不是因为这个东西好我们就买,那个东西不好,我们就不买。

我们做产品的方向就变了,变的不再是仅仅只关注产品本身,而且变的有了目标,有了方向。即让用户从主观层面喜欢我们的产品,购买我们的产品,也不再是我喜不喜欢,我们个人喜不喜欢变的不再重要。

但是如果要我们的用户从主观层面喜欢购买我们的产品,好像又特别难。

为什么?

因为我们总感觉我们的主观想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完全不可控的。接下来,我们讲的就是如何从主观层面让用户喜欢、购买我们的产品。

如何从主观层面让用户喜欢、购买我们的产品?

首先,我们要知道:真正影响我们做决策的是什么?

还是上面我提到的我的第一个第一性原理:存在,生物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寻求存在——即存活。

而在寻求存活的过程中,生物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要学**趋利避害,而怎么算是趋利避害呢?

——就是衡量一个事情的投入产出比,生物**本能性的进行投入产出比的决定。

比如:我们为什么仅仅部分信息就可以,而不是全部信息?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有部分人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就像部分人能够看到380到780nm之间的光而不是400到760nm的光。但为什么我们最终没有获取全部信息呢?那是因为如果获取全部信息,仅仅只是获取信息转化成我们认知的信息,就**耗费巨大的能量。

但这是无益于我们的存活的,我们需要能量去做其他行为以便存活,也就是说获取全部信息其投入产出比过低,在生物迭代存活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演化成了只获取部分信息,其他的大家可以试试去解释,看是否可以解释通,目前为止未找到一个不能通过投入产出比解释的现象。

也就是说,我们做产品,首先有一个要保证,就是:让用户感觉有更高的性价比——即相对于其他竞品要么极大的降低成本,要么就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

为何要极大?

因为我们只能获取部分信息,小的改动用户无法感知到的或者感知成本**很高,我们付出的成本就**很高,用户切换使用的成本也**很高。

但是,仅仅只是做到极大的降低成本,极大的提升用户体验,就能够完全改变用户的主观认知吗?

要知道我们人类在历史的选择过程中,沉淀下了一些固有属性,就像我们人固定**有眼睛,有鼻子,我们的思维方式,大脑的运作原理也形成了部分的固化。

虽然我们**遵从性价比这条主线,但在我们日常的思维过程中,我们**固化我们的思考方式,顺应这些通道对我们固化的大脑来说才是最省成本的。

当前我找到最好的就是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此处我不详讲,大家可以看下截图,也可以仔细找文章研读,**收益匪浅。

人类误判心理学是几乎所有人都有的特点,但是不同地方生活习俗不一样,随着时间也**在大脑中形成固有的脑回路——也就是固有的思考方式。所以,我们除了了解到以下的几乎是人都**有的特点外,还要知道外界环境的影响。

以上是我们做决策的一些固有的属性,但是做决策是一套系统性流程,我们只有在整个流程中对顺应人的固有思考逻辑和方式,才能够真正的做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以下是我们做决策的整套流程,建议大家研究广义的消费者购买决策流程,而不是狭义的购买决策流程,视角不同,最终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完全截然不同的。

我们一般对狭义的消费购买流程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在我们做决策的过程中,受到经验,文化的影响,我们却很少重视,其实这种受文化、经验影响的场景是却是异常常见的。

众所周知,在国内,我们是非常喜欢吃小龙虾的,其味美价优,但在德国,小龙虾却泛滥成灾,没人吃小龙虾,难道不同的地方小龙虾还存在可以吃不可以吃的情况吗?

当然不是,这正是因为每个地方的文化不同,我们的日常行为决策是受我们的经验、文化影响的,而且随着年龄,这种影响**日益加重。

所以,我们在评估某个产品是否**大行其道时,除了评估产品触达用户的成本和效率,评估改变用户认知的成本、评估产品的性价比、评估产品的易获性,提升产品的传播性等方面外,我们需要了解每个地区的文化、习俗,让用户从自身的主观认知上去接受。

有人说,我看这套流程也不能理解,产品或者说一套解决方案是一套什么样的流程架构。

我简单讲解下,如何针对用户消费购买决策流程研究产品设计:

  • 研究目标用户,了解用户日常产生需求的场景,评估各个场景发生的概率和引发需求的原因和可能性,评估后续场景出现的可能性。
  • 了解目标用户日常获取信息的场景及后续获取信息的场景和概率。
  • 了解用户各场景下选择各解决问题的方案比例。
  • 了解当前各个解决方案的短板和用户期望值。
  • 了解用户获取解决方案的流程和成本。
  • 评估激发用户需求、改变用户认知、覆盖用户信息网、提升产品性价比、提升产品易获性、增进可传播性等成本和效率。
  • 对整体方案进行评估,确定当前投入产出比最高的点,然后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的重新组合配置。

以上是我们提供一个完整产品,就是一个完整解决方案的流程。

但是日常工作中,我们最多的还是做的前端流程,它其实只是一个产品解决方案中的一小部分,但也是我们做的最多的部分。

我将在下面针对于主观用户,针对于我们做事的第二第一性原理进行阐述。

第二个第一性原理:生物迭代方法论(万物皆生物)

产品,始于BRD,始于一个目标,而BRD很大程度上就是讲述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什么前景——即我们要针对哪群用户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那为什么提供这样的解决方案?

  • 在怎样的背景下,我们发现目标用户在什么场景下**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 这样的目标用户的群体是什么样的,这个群体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 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替代方案是什么,正在成为趋势性的方案是什么,评估整个市场当前和未来的市场是多大?
  • 我们要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相对于其他解决方案有什么重大优势,我们需要为此付出什么样的成本?
  • 怎样让用户选择这个解决方案,我们的整体推广计划是什么样的,通过这样的计划我们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市场?
  • 如果我们做了这件事,就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收益?
  • 可能承担的风险。

其实BRD本身是对商业的系统性思考,里面的每一条都需要有对应的数据支撑,只是一般面对的是老板,才**将BRD写成PPT,才**简化说明里面的每一点。但实际梳理这套认知,要远远比我们怎么做要重要的多,对商业的理解也**辅助我们怎么做。

当我们从商业层面,获得了老板们或者投资者的支持之后,我们需要研究的就是我们要怎么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MRD。在这个里面,**涉及生产线、涉及商家服务部、涉及到市场部、涉及到产品部、UED、涉及到研发部、测试部、大数据部门、客服、运营部等等。

一般产品接到的MRD仅仅只涉及功能层面的添加,但我们需要知道面向用户的是一整套解决方案,所以了解初始项目MRD包含什么,而不是MRD中的一小部分中的一小部分,可能对我们理解项目,拓展视野是非常重要的。

那我们需要在MRD里面做什么呢?

——细化我们的认知:

  • 细化背景:分析目前内外部机遇、分析用户当前和未来增长情况、分析市场当前和未来发展情况、分析市场发展新机遇和风险,确定我们的大方向。
  • 细化用户:分析目标用户场景、分析目标用户画像、分析目标用户动机、分析目标用户需求,分析用户对产品各个环节的认识,细化需求列表和优先级。
  • 细化当前解决方案:分析竞品从信息触达方式和效率、产品差异特性、产品品牌、产品市场规模和趋势、产品运营、用户接受程度、市场增长趋势、评估整个产品的竞争力、优势和劣势。
  • 细化我们的产品方案:需要我们确定触达用户的方式方法、确定产品的功能特定、确定品牌定位、确定运营方案,因为整个方案**分阶段,所以对应的每个节点都需要梳理当前的规划和未来的规划。

MRD做细是非常恐怖的工作量,但也确实**提升我们的整个项目的把控,当然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做这么细,对于重要的点的思考也一定要有,起码是投入产出比评估的。

真正到了PRD阶段,其实就真的是执行了,且是一部分的功能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衡量业务目标和用户体验。

在这里,我们日常的流程是:

  1. 确定功能点
  2. 确定用户动线图(细化场景功能点)
  3. 确定前端用户交互(场景功能点的页面化)
  4. 确定前端详细需求描述(详细的讲述功能)
  5. 确定前端UI(最终样式)

在这里你也许**重新问:这里和我们前面讲到的对人的理解有什么关系?

其实上面做事的方案,无非是确定目标,对目标的细化,在细化的过程中,基于我们对人的理解去调整我们的产品才是重中之重。

我们基于一点来讲,即底层我们**倾向于寻找投入产品比高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是一整套方案,基于投入产出比任何一个层面的改动可能都**给整个产品方案早就极大的优势:

  • 比如我们能够降低我们触达用户的成本(或降低用户激发需求之后获取信息的成本),那么我们将在同价同服务的情况下,获得优势,比如微商。
  • 比如我们能够降低用户获取产品的成本,我们也可能获得巨大优势,比如外卖、天猫、淘宝。
  • 比如我们提升产品的性价比,我们也能获得巨大优势,比如海底捞(优质服务),咖啡(增加社交属性价值,这个我做的,后续部分人可能**买到)。
  • 比如我们降低用户的思考成本,我们也能获得巨大优势,比如,香飘飘(销量绕地球三圈),抖音(社交工具从文字到语音到视频,理解成本越来越低)。
  • 比如整个方案都简化,例如头条(个性化推荐信息)。

在功能细节方面,我们也**考虑人的特性,比如:在社交化的过程中,我们提供了送礼的功能,后续有朋友建议我们增加求赠的功能,求赠可以调皮的触发相互之间的互动。

但是基于人的角度,我们评估被去掉了,为什么?

从点击求赠的角度,我们评估大部分用户点击求赠前和点击求赠之后的心理压力过大,比如:我需要评估你是不是真的**给我,我们的关系是否值得。一旦我求赠了,但对方没有赠送,也**伤害用户的关系网。

同时,受到求赠信息的人,也**评估是否值得送,不送的话,内心压力也**很大,送的话,主动明显比被动要好。

还有增加用户的成本,让用户一**买20元的押金,指定日期到访购买,运用用户的损失厌恶心理等等。

以上思考必定是有问题的,仅供参考。

 

本文由@Eva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蛙鱼源码WAYUYM.COM---专业提供网站模板,网站源码下载,教程培训,程序插件,网站素材等建站资源,主要收集各类精品源码资源,包含CMS程序模板、网站源码、游戏源码、APP源码等 ,所有资源都没有水印适合搬运,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优秀的建站资源共享学习平台!

3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