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11:43:22 人气: 18 评论: 0
编辑导读:当你的企业正处在越来越内卷的行业空间之中,你应该怎么做?企业又该怎么做?本文作者从自身管理经验出发,结合相关**对此展开了讨论,并总结分享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与大家分享。
“内卷化”,这个概念在今年被应用地更加频繁了。当“内卷”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大家普遍都**觉得现在的经济不怎么景气了,竞争越来越强了。
所以“内卷”到底是什么意思?
顾名思义,就是“某样东西”向里面卷曲。越卷越多,里面的空间就越来越小。
那这个某样东西是什么呢?
就是在职场中的打工人、即将高考的毕业班学生、出去比稿竞标的企业、甚至是我们生存的这个社**…
至少在还没确定外星是否能适合人类居住之前,地球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无论你说空间和机**是守恒的,内卷只是因为竞争者变多;
或是你认为竞争者数量其实没变,只是伴随着各种压力与困难,社**内部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这两种想法其实都对,但又都不是唯一重要的原因。
我更倾向于把“内卷”解释为是一种竞争过度的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内部的恶性竞争”的过程。
就像是供与需,竞争者和空间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受太多因素的影响,甚至有些内卷是人为蓄意造成的。
内卷的最开始出现的场景是学校,以至于还出现了“内卷省”这样的概念。
比如今年的高考,河北的衡水中学考到清华北大分数线的有100多人,但清华北大每年在每个省录取名额是固定的,所以这100个多个考生中有70%上不了清华北大。即便再努力并通过努力达到了标准,也得不到机**,因为规则将外部的空间变小。
这时努力的标准就不再是你的目标,而是变成了你的竞争者,而且这个标准还是一直在变高的,没有上线的。
这种只是进行存量厮杀,没有任何增量突破的现象,也体现在职场里。
“职场内卷”最常被讨论的就是加班,前几年盛行的996就是将员工可工作的时间最大化。但时间最大化是否就代表产能也最大化了呢?
有一本叫《贫穷的本质》的书中说道,“在这个世界很多人,匆匆忙忙,勤奋工作。别说休息,可能连吃饭上厕所都要挤出时间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每天工作**过12个小时。只要企业不辞退他们,他们不**换工作。即使这样,他们的生活依然贫困。”
因为他们陷入了一种死循环当中,用增长劳动时间来弥补自己的效率低下。然而老板对员工加班的喜闻乐见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固了这种死循环,就导致公司内部也形成了这样的恶性竞争。
“你下班不走那我也不能走了…何况老板还没走,那我更要留下来了,要不然老板走前看到别人在加班我却走了,升职加薪就更没指望了…”
这种特定的束缚空间造成的“内卷”,导致现在压力人群越来越多,又不知该如何缓解。
有三种方式可以选择,发起革命,迎难而上或转换赛道。
想要挑战权威制度、改变社**普遍认知,去领导一场革命,是从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其难度之大,周期之长,大家也只是在心里想想。现实中,多数人都**在第二和第三种方式里做选择。
选择迎难而上的人,别人****他坚强勇敢、挑战自我。但真实的情况就是, 同事加班到9点,你就到10点,同事到十点你再到11点,看谁能熬得过谁。
那转换赛道呢,是否就是在“逃避问题”?其实已经有很多人在做这个选择了,那就是每一年从北上广深回归到自己的家乡的人群。
其实在逃离“内卷化”的过程中,你还需要对自身的能力和需求有清晰认知。竞争带来的焦虑其中有一部分,是你对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能力信心过高。
这种时候想要破局,就要先明确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并不断探索和尝试以内在的天赋潜能,进而寻求新出路。
那一个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又是怎样的呢?
其实公司受内卷化的影响有时比个人更大。在社**需求资源固定的情况下,越大的公司占取的份额就越大,这样的头部公司多占一点,就相当于无数个小企业瓜分的份额又少了一点。
然而数量在不断增多的也正是这些小企业,能分的**却越来越小,当企业连一点资源都分不到的时候就自然被淘汰了。
基于个体企业发展无疑是残酷的,但放到整个宏观经济中又是一种良态。中国在没开放市场经济之前是平均主义,只要你能生产并且质量达标,就能分到资源,拿到业务。
但这样的公平又**使经济丧失活力,让企业缺少竞争的意识,没有竞争就不**想要去提高。如果所有企业都只**知足常乐的话,又怎么走向世界和别的国家竞争?
美国的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在《农业内卷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一书中定义了“内卷化”,这是指一种社**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内卷化效应”也是指长期从事一项相同的工作,并且保持在一定的层面,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这样的行为行为带来的便是一种自我懈怠和自我消耗。
所以大到国家,小到企业都要适当的将自己放在困境之中生活,为自己制造一些困难从而逼着自己成长。
现在国内的市场经济,虽然起步晚但却发展迅猛。各个行业、各个赛道挤满了大大小小相互竞争的企业,“僧多粥少”也是目前内需的现状。
当多个企业拥有相同的水平、相同的技术和资源的时候,时机便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
就比如在一个电影院里,坐在中间的一个人,因为坐在他前排的那个人太高了挡住了他的视线,于是他便站了起来。然后坐在他后面的人就看不见了,大家纷纷都站了起来,只是为了能看到屏幕。
这个时候只有第一排的人可以舒服的坐着看电影,他们就是拿到了最好的资源的那一批人。你要说他们有特权吗?没有,因为大家买票的时候是公平的,甚至第一排是很多人都不愿意去选择的位置。
或者有人**说第一排的人事先经过了调查或是有人告知他们,**有一个身高很高的人坐在第二排,所以他们才**去买第一排的。
但无论是什么原因,你都必须要承认,成功的企业或是决策者都是把时机、勇气和独特的见解,这三者捆绑在一起的。
那如果你公司,目前正处在越来越内卷的行业空间之中,你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和上面个人层面的解决方法是一样的,也是三种方式:发起革命,迎难而上和转换赛道。
与公司而言,在现在的政策经济环境下,发起改革并不是一件完全做不到的事。事实情况是,不仅有做到的可能,而且很多企业都成功了。
那就是“降维打击”,挑战传统业态。比如免费的杀毒软件、顺风车、手机支付、互联网金融等等。他们都是在一个坚固的传统行业里走出自己的新路,创造了新的业态。
第二种,迎难而上。这里的迎难而上,我想表达的是,将你公司的业务、价值、竞争力等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去发掘你的核心优势在哪里,把握住你的核心竞争力去挖掘更深的垂直细分领域。
把你的用户锁定的越精准,并在这样的一个领域里力求做到最好,然后你就**发现你的空间在扩大了,因为你周围的竞争者变少了。
最后一种,转换赛道。这里有两种途径。第一个是规划公司发展的“第二曲线”,开辟和尝试新的业务,避免公司循环往复最后逐渐失去生命力。
另一种可以逃避某个框架内竞争的方式,就是借助外力、走出去。或许这对公司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有太多的风险,但当你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更大的**子中的时候,你就**发现机遇也是同等大的。
倪云华,公众号:倪云华新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中国著名实践型商业顾问,前普华永道、IBM咨询总监,曾任华为、海尔、**等大型企业战略顾问。财经作家,著有《如何打造一流创业团队》《合伙人与合伙制》等畅销书籍。融资BP、股权设计、团队管理咨询。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