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11:46:15 人气: 9 评论: 0
本文从隐形需求和显性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并用博弈论的**,讨论了如何卖好“活动”这种未来商品。
你要如何卖一件还没生产出来的衣服?
试着想像这样的情境:一间快时尚的店铺里面,墙上贴了「下季新品」的海报,架上没有任何衣服,因为商品还没被生产出来,下季新品还没到货。
在这样的情境中,店员要怎么把衣服卖出去?
恐怕很难。
幸运的是,对于快时尚行业来说,这只是一个想像中的情境。
但是,对于贩售「体验」的活动产业,这个情境却天天上演。
因为活动总是在售票之后,才开始要被制造出来。
对于活动主办单位来说,这是一道跨不过的难题——展区都还没布置,怎么有照**作为行销素材?我要怎么去卖一个还没发生的东西?
对于活动的消费者来说,这也是一道跨不过的难题——我要怎么知道,我需要一个还没被制造出来的东西?
以我自己为例子,我在还没实际参加田中达也微型展之前,我怎么知道自己对这样的微缩模型感兴趣?
看到以后才觉得微缩模型的确满有趣的,但事前我怎么知道?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理解问题的本质。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参加活动的需求通常是隐性的,消费者参与其中才**发现自己喜欢它、需要它。
活动除了属于「未来商品」和「隐性需求」外,还有其他的特殊性,这点也体现在它的商业模式上。
本文将透过需求分析、博弈论,让我们看懂「活动」这样的商品的特殊性。
读完文章后,你**发现卖好活动的确难,同时也意味着把这件事做好**很有价值。
依照消费者需要的时候,**不**明确察觉、知道自己要什么,可将需求分为两种——显性需求、隐性需求。
(1)显性需求
显性需求就像是肚子饿了要吃饭,口渴了要喝水,消费者很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想睡觉,于是买杯咖啡。在看到咖啡之前,我就知道我需要什么,这样的需求称为显性需求。
按照这个标准,称得上显性需求的活动,有密室逃脱、桌游、有氧课程、手作教学……等等。
他们的共通点是都属于「重复举办」的活动,也就是说,主办单位**不停重复举办相同的活动。
然而,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这并不是我们对「活动」最普遍的印象。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活动,往往是一个吸纳策展人的创意,让参加者有收获的展。
就像是《台湾发生什么数》的台湾数据展,透过数据视觉化,让人们认识生活中不常接触的数据议题:
展览入口处每一颗球的大小,意味着那个球所代表的关键字,在一段时间内被搜寻的次数。
透过将搜寻次数转变球体体积,让参加者更能实际感受到关键字搜寻次数的差距,在现场可以听到人们此起彼落的讨论声。
为什么「停电」被搜那么多次?那个时候有停电吗?
透过视觉化,许多人第一次实际感受到数据的存在
这样发人省思、精心策画的展,恐怕才是人们对「活动」二字的第一印象。
策展,是一次又一次创意激荡下的成果,岂能容许相同题材不断重复?
也因为每次策展内容都不同,所以消费者很难在购买之前就有预期,这也导致活动的需求是隐性的。
(2)隐形需求
在还没看到《台湾发生什么数》的活动资讯之前,我怎么**平白无故认为自己对数据展有需求?
在还没看到《田中达也微型展》的活动资讯之前,我怎么**平白无故认为自己对微缩模型展有需求?
面对隐性需求,消费者**说:「我需要看到,我才**知道我需要!」
隐性需求是活动天生的性质,要怎么满足消费者的隐性需求呢?可以分别透过广度解和深度解,从这两方面下手。
既然消费者需要看到,才**发觉自己需要,那么透过广泛搜集资讯流,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容易看到」。
提升资讯流的广度,加上良好的分类原则,可以帮助用户更早、更容易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在某些情况下,消费者即使看到活动资讯,在还没亲自体验之前,都不**认知到自己对这档活动感兴趣。
打个比方,有些书自己在读之前,完全不**意识到自己**喜欢这种书;有些影集在自己读之前,完全不**认为自己**喜欢这样的影集。
于是Amazon和Netflix运用数据,把用户的隐藏的、不被感知的需求挖掘出来,透过「你可能95%**喜欢」的推荐算法,把适合的书和影集送到用户面前。
透过数据分析,辨别活动适合的目标人群,把活动精准推荐给他。一档活动适合推荐给什么样的用户,数据模型说得算。
试想这样的平台服务:「最近有一场菊展,你不是喜欢花展吗?推荐给你!」
提升资讯流的深度,帮助用户找到他一开始不觉得自己**感兴趣,参加之后**非常喜欢的活动。
(1)单次博弈
单次博弈,意思是交易模式是单次的,在可预期的时间之内只**有一次交易。
旅行就是一种常见的单次博弈——
你到垦丁的一间卤味店点餐,店主的最优策略就是「宰你」。
因为短期之内,你不**再来垦丁。就算再来垦丁,比起吃同一间卤味,你更有可能换一间尝鲜。
既然我们的交易只有这一次,你很可能不**再来,那店主的最优策略就是从客户身上赚越多的钱越好。
办活动经常也是这样的单次博弈——主办单位通常不**再办一样的展,就算**,消费者通常也不**参加一样的展。
既然主办单位和消费者的交易模式是单次博弈,那就跟卤味摊老板的最优策略一样,主办单位的最优策略就是宰参加者,反正你又不**再来。
单次博弈衍生的问题,其解决方案就是把赛局切换成重复博弈。
(2)重复博弈
交易在可预期的时间之内,还**重复发生,这样的交易模式就是重复博弈。
上学上班常去的早餐店,因为你还可能**来,所以属于重复博弈。
在重复博弈中,老板不**讹诈你,甚至**多送你一点东西,归根结柢是因为他不急着把你的终身价值榨干。
那么,如何把活动的单次博弈性质,转变为重复博弈?
风景区的商家想要宰客,可以说是越来越不容易了,原因在于互联网的兴盛——你买一**卤味被坑,拍照打卡发布到网路上,很快就**在网路上传播出去。
原本店家宰客只是你和他之间的事,透过网路强大的资讯传播能力,整件事升华为「消费者群体」和这一个商家之间的争议。
虽然你之后不**再来,但是消费者群体中的其他人**。
虽然你和商家是单次博弈,但是消费者群体和商家是重复博弈,商家也就不敢再随意喊价。
同时,Google Map等平台上有评论功能,平台**累积消费者对商家的评价,让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空间维度上的重复博弈,也成为时间维度上的重复博弈。
对于活动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只是把商家换成主办单位。
收集消费者对活动的评论,并展示在主办单位的资讯中,让参加活动不再是单次博弈。
自己的好话要由别人说才有说服力,消费者的好评就像是他人的好话,能起到帮主办单位加分的效果。
重复博弈有利于生态发展,淘汰想宰消费者的主办单位,为办出好活动的主办单位加分,让他们越活越好。
参加活动的需求是隐性的,要更好地满足隐性需求,有两种解决方案:
参加活动是单次博弈,要更好地解决单次博弈衍生出的问题,可以用评价体系塑造一个重复博弈的交易模式。
以上所说的活动的特性,并非人为刻意为之,而是天生存在。
由于问题发源于本质,这也让问题很难轻易被解决,但这也给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人丰厚的回报。
最后,除了「活动」这样的特殊商品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商品,也具备其独特的商品属性?欢迎留言告诉我,和我一起交流。
作者:Daniel,互联网平台产品经理,《见识之旅》主理人
本文由 @Daniel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