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11:52:12 人气: 12 评论: 0
在内地上市,和赴美或中国香港上市,有着一些本质的区别,而这些区别,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科技企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尽管国内大都数的企业都选择在香港和美国上市,但是随着国内资本市场制度以及环境的改变,而回到本土。
去年,信而富、拍拍贷、趣店等一批金融科技公司赴美上市,可谓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的“上市福年”。到了今年,上个月虎牙在纽交所上市,平安好医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眼下,备受瞩目的小米即将赴港上市,美团也传出9月赴港IPO的消息。而计划未来赴美或赴港IPO的中国科技企业并不少,比如:**音乐、滴滴出行、优信等。
纵观这些中国科技企业的上市之路,其实都存在一个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都选择在海外或者中国香港上市。实则这也算不得稀奇,BAT早年的选择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但是对于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各类中国科技公司而言,赴美或赴港上市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在内地上市,和赴美或中国香港上市,有着一些本质的区别,而这些区别,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科技企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换句话说,一个公司要上市,面前有多个选择,只要稍微对自己的利益作出权衡,谁更适合自己就一目了然了。赴美和赴港上市对于中国科技企业的吸引力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企业为什么要上市,相信大部分人都有一个潜在的共识——可以融到大量的资金。此前就有媒体对小米上市进行过分析,认为小米上市将书写“5500人成为千万富豪”的造富神话。
以此来看,上市对公司和个人而言,都有不小的好处。
但是要实现这样的梦想场面,国内对企业上市的要求却相当严苛。我们以上交所为例,摘取几个关键的发行上市条件。
相比之下,美国的证**交易所虽然对国外公司的上市也有一些限制性的条件,但总体来说,还是胜在一些关键性的要求上。比如:不设置盈利门槛、上市周期短(最短用时三四个月左右)等。
以“不设盈利”这一条为例:爱奇艺、京东、融360、去哪儿网都是在亏损状态下上市的;再以“上市周期短”这一条件为例:国内IPO始终上演的是排队盛况。
根据统计:已通过证监**核准并在排队的企业每年近400家,更多的企业则还处在向证监**申请的阶段。
中美对比之下,各自上市的难易程度不言而喻。而且,宽松的上市条件为中国科技企业带来的机**有两点:
如果光凭条件宽松,怕不足以成为中国科技企业“走出去”上市的理由。另外一个非常关键的推动力,就是美国资本市场已经拥有非常成熟的投资环境。
“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这是巴菲特谈投资理念的一句至理名言。事实上,这句话正映射了历经过大风大浪发展过程美国股市中的牛熊印记,同时也表明,美国的资本市场足够成熟。
对在海外寻求IPO的中国科技企业来说,成熟度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吸引公司上市道理同招商引资一样,也是为了激发本土投资者的活力,拉动本土经济增长。为了吸引优秀的科技公司来上市,在今年4月30日,港交所宣布IPO新规,正式落实“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制度。
为什么要这个节点改革自己的制度,从小米上市或能窥见一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科技公司对于“同股不同权”的期望。
在上市制度改革上,美国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交易所的发言权更大。
来自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显示:
纽交所为抢spotify这样的独角兽推出了“直接上市”的非传统上市路径;纳斯达克交易所则在过去的多次不断改革后,逐渐形成了“精准分层”的差异化上市制度。
寻求上市的企业越来越多样化,制度是人定的,所以也应具备变通能力,只有变化的制度才能适应各方需求。从各交易所的竞争关系来看,只有不断让自己的制度进化,吸引到更多优秀科技企业的概率才**更大。
从科技企业的角度出发,制度的进化不仅代表着上市条件的优化,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进化还向外界传达了一个友好态度,每一家公司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往往也需要与之匹配的尊严。
3月底赴美上市时,B站董事长陈睿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
“要上市是因为,到一个阶段就做一个阶段的事,我觉得对于哔哩哔哩,可能未来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更强的杠杆,更高的品牌知名度做一些事情,所以就应该上市了。”
B站董事长的心声其实反映了赴海外上市企业的一种普遍期望,这种期望主要来自于资本市场对上市企业的正面作用.
上市归上市,上市后的表现如何那得另当别论。虽然赴美、赴港上市已经成为中国科技企业的一种潮流,甚至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种救赎,但是资本市场并不愚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在审视企业时必然也**用一种成熟的方法。
截止6月4日,平安好医生上市一月后的股价已跌掉20%;B站股价首日破发;趣店上市7个月后暴跌70%多;再到前些日子联想集团被踢出恒生指数……
从资本市场的习性来看,股价的涨跌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常态,但这样的表现其实也是成熟的资本市场在审视企业后的一种综合性选择结果。
这种审视其实并不难理解。
资本市场永远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况且从中国科技企业的角度出发,不盈利的企业即使是成功IPO,纵然资本市场一开始对其非常看好,但往往也可能因为企业发展问题得不到解决而遭受冷落。而这个问题,上市前没有成为负担,但是上市后却反而可能成为最大的负担。
赴美或赴港上市的公司体量也不尽相同,有阿里巴巴、**这类互联网巨头,也有很多尚处在创业阶段的年轻企业。这些企业如果**对了资本市场的眼光,那么自然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但这与炒股有一定的相似性,高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相当高的风险,资本市场并不是时刻健康,其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有时候可能是“致命毒药”。
事实上,一旦上市,就意味着要承担所有可能的结果,心理怎么**算的,大家在上市前想必都有个谱。赴美或者赴港上市可能是为不少企业开了一扇难得的大门,但跨过这道门以后,能不能抓住机**把企业送上更高的台阶,一切还得看企业自身。
今年,百度、京东、网易等早期在海外上市的互联网巨头纷纷表示愿意回国上市,包括百度、阿里、京东等在内的首批CDR企业名单也早已被不少媒体公之于众。很显然,“走出去”的中国科技企业很有可能**随着国内资本市场制度以及环境的改变而回到本土。
对于这些可能回归A股的企业,“走出去”的上市更像是他们多年之前找到的一个休憩之处,而在新目标出现之后,已经进入壮年期或稳定期的他们,也有更强大资本实力来面对新的资本环境。
正如丁磊所说:
“我**把在海外资本市场学到的先进经验全部带回国内。”
从爱迪斯企业生命周期的**来看,企业上市充其量也只能算作青春期。所以,走出去上市,并非中国科技企业的终点。中国科技企业在翻越过上市这座大山后,仍面要对面诸多意想不到的变数,而这些变数,可能是一场新征程的起点,也可能是一场狂欢后的烂摊子。
从上市到退市,这些公司接到过资本市场的橄榄枝,同时也受到过低估和业绩期望的重压。但退市并不一定意味着失败,有些时候这种无奈和妥协反倒可能帮助公司赢得更有前景的未来。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部分企业的管理团队抱有“上市即终点”的想法,在接受资本市场的友好沐浴后,或功成身退,或告老还乡。
这种想法要不得,对科技企业来说,生命力在哪个节点焕发第二春不得而知,那些已经或者正要准备“走出去”上市的中国科技企业,应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即“如何借助国外市场强大的资本关注度和助力获得长足的推动力,从而使自己的肌肉越来越发达”。
在面对千变万化的资本市场时,或许可以多想想那句“以不变应万变”,以企业的阶段性目标为不变,或许就能在这场没有终点的旅行中取得源源不断的宝藏和真知。
刘旷,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海南三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购团邦资讯创始人、知名自媒体。国内首创以禅宗与道学相结合参悟互联网,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结合,以此形成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文化以及创新精神。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