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11:54:01 人气: 8 评论: 0
人们对于其生活的世界的认知是不可能同时满足真实性、完整性和连贯性的。
最近 Dalio 特别火,大家都在讲他升级版的新书《原则》,为了捧 Dalio,难免有人要把他拿出来和索罗斯对比下。
其实,这两个人都有一个相似点,那就是他们都希望被视为哲学家,而不是资本家。何况,索罗斯其实本来就是学哲学的。
在传统经济学中,强调人是理性的。今年的诺奖经济学得主,强调人是非理性的。
在这两者之外,可能还有一派,可以叫索罗斯派,我总结一下他的观点就是:人理性不理性都没用,反正最终结果都是非理性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他曾经发表的一篇论文说起。这篇论文的名字叫做 “Fallibility, Reflexivity, and the Human Uncertainty Principle”。
在这篇论文里,索罗斯尝试把他的投资“原则”总结出来,形成一套经济学**,即人类不确定性法则:人们对于其生活的世界的认知是不可能同时满足真实性、完整性和连贯性的。
在他的这套**中,主要涵盖了两个要点:
第一,就是 Fallibility,可错性。
索罗斯认为,人们有可能弄清某件具体的事是怎么回事,但因为这个世界太过于复杂,所以,一旦有人试图总结规律,就**产生各种信息损失与误差,结果就是世人永远无法真的认清这个世界的真相。
这就是可错性。
第二,就是 Reflexivity,反身性。
即每个人的意识都**反过来作用于事情本身,从而产生叠加的循环,而因为可错性的影响,大多时候由于人的介入,事物的发展**越来越向偏离轨道的方向进展。
Social Capital 有篇文章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你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如果提前听说这个人待人不友好,你就**在聊天的过程中全程戒备,但正是因为这种戒备,**让对方也难以正常交流,从而让你坚信了对方不友好的这个事实。
因为先入为主的认知,造成行为上的改变,最终反过来加强了错误的认知,这就是可错性。
再举一个更经典的例子,股市。
很多人曾经说过,股市其实是一个投票机器。因为短期内,最终决定股票涨跌的是购买股票人数的多少,而不是公司本身的业绩。买的人越多,股票涨得越厉害。
所以,当买股票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的其实是别人**不**也觉得这只股票好,**不**也买这只股票。
但根据反身性**,每个人的这种意识都**叠加,即,我**想别人怎么想,别人也在想我**怎么想,所以最终是层层叠加的一个状态。
结果就是股票**处于一个虚高的状态,不断地上升,而且越上升,反过来人们就越**觉得这只股票厉害,越**继续购买。
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泡沫破裂。
基于相似的**,还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实验的题目非常有趣。
假设你是实验的参与者,你现在**拿到 100 张网红照**,然后需要你选出其中最美的五张照**,如果你选择的这五张和所有参与者投票得出的前五名最接近,就**赢得大奖。
这个例子其实和我们刚才讲的股票的非常类似。
这里的重点并不是谁是真的最漂亮的,而是你要去猜测,别人**选什么,因为最终衡量标准是你选的和别人选的是否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猜“别人”**选什么。
所以,最终选出来的结果其实是一种对于社**意识的虚假认知的结果,是基于你对于别人喜好的假想的结果。
比如在这个例子里,可能你**觉得当今社**大众就喜欢锥子脸、整容脸,所以哪怕你觉得这种很丑,但为了接近大众的选择,你也仍然**如此选择。
关键是,除你之外的别人也**如此思考和选择,所以最终这个评选得出的前五名,很可能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整容脸。
而这种投票的结果又**不断加深大众的认知,于是最终所有人都**觉得社**上的“别人”都喜欢整容脸,哪怕事实上是完全相反的。
这就和选股票的道理一样。因为每个人都去猜测别人的想法,最终就**有一些完全不应该涨的股票涨了起来。
放在创投市场里,这个**也一样说得通,甚至**更严重。因为创投市场的信息更不透明,企业变化更快,衡量标准更无规可循。
所以,很多一级市场的投资人都**想:
在某家公司拿到投资之后,后期的机构也**想,为什么是这家拿到了投资?是不是有什么我没有看到的优点?等等。
于是,现在基本好的机构选择投资的公司就能更快成长起来。
也许你偶然听说,xxx 公司突然发展的很好,上一轮融资不顺,但下一轮却被疯抢。
其实,可能只是因为拿到了上一轮的钱后,做了渠道推广,数据突飞猛进,而下一轮的机构害怕错过又很快进来,往复循环。
这就都是反身性的应用。
(其实,一旦你知道了反身性,就**很容易在生活中到处发现反身性的存在。比如前几天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想让同事们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去想用户可能需要的功能,但在那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这也是典型的反身性的应用了。)
为了避免在投资中受到反身性的影响,我们还做了一个小调研,研究到底什么样的创业者才是最终能做成大公司的(而不是大家认知中的)。
我们搜集了 50 家近年来估值最高的企业的数据,最终得到了如下的统计结果:
相信以上的数据,对于未来投资机构盲选创业者,避免反身性思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曲凯,微信公众号:42章经(ID:MyFortyTwo),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海归创投人。美国杜克大学研究生毕业,对职业规划,互联网产品、创业、投资等领域有自己独特见解。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