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30 11:56:09 人气: 9 评论: 0
酱紫君最近看了很多成功创业者的心得,觉得前迅雷创始人、现松禾远望基金创始合伙人程浩先生这篇最值得与你分享。从创业者一直做到公司纳斯达克上市,再到投资人,他结合自己经历所讲的精益创业,言辞犀利,一语中的,而且有很强的实操性,非常耐读。
2001年的时候,我在硅谷跟一个海归喝了杯咖啡,就决定了未来十几年的历程。这个海归就是李彦宏,他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回国创业。当时在硅谷单身的男人,都有回国创业的想法。我们聊了聊,虽然看不太清楚,但是觉得相对于美国是个不错的机**。于是我就回国来到了百度,然后出来做了迅雷,一直干到在纳斯达克上市。再后来,我主要的精力就放在了投资上。
因此,今天我更多是想用过去的经验,以及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例子,讲一下什么是精益创业,在精益创业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以及怎么用精益的方法去管理内部创新。
下面,我想问大家第一个问题:在任何一个生意中,什么是第一重要的?
答案是:被需要永远是第一重要的,也就是刚需。那么排在第二位的是什么?就是高频。如果我们把刚需作为纵轴,高频作为横轴,就很容易看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处在哪个领域范畴。
1. 右上角的第一象限,我们认为是刚需、高频的行业,这里一定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所有刚需又高频的东西**上都是入口,一旦是入口了就有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机**,这个入口本身可能不赚钱,但把握住了这个入口,就可以通过其它增值服务来赚钱。所有互联网的基础服务,无论是即时通信、搜索还是门户,显然都是刚需且高频,也就是入口,他们对消费者端都是免费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大家回顾一下自己在做的事情,如果恰好处在刚需且高频这里,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抢占市场份额。
2. 左下角的第三象限,不刚需也不高频,就不用讨论了,没人做。
3.左上角的第二象限,刚需但不高频,这样的行业也很多,比如婚礼服务、婚纱照、买车、买房。因为不是高频,没有成为入口的潜力,所以这样的行业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每一单生意,而且每一单都要有比较好的利润,同时形成比较好的口碑。
4. 右下角的第四象限,高频非刚需,这里是伪需求高发区域,因为一旦不是刚需,就一定不**高频。
高频其实较为容易通过数据衡量,但刚需有时候却具有迷惑性。
创业者遇到的非精益创业的第一类坑,就是问题找错了。举个开玩笑的例子,我们辛辛苦苦做了一个可以吹头发的皮鞋,但发现用户没这个需要。问题找错了最常见的情形就是这两点:痛点不痛,刚需不刚。
什么是刚需?我总结就三点:要么极大地提高效率,要么极大地降低成本,要么极大地提升体验。
如果能做到上述中的任何一点,过去再牢固的用户习惯和再紧密的客户关系都**被你打破。但是,如果你做的东西,让这三个指标每个都比之前的提高了一点点,那就不是刚需。你这点微创新就是给竞争对手“打工”—分分钟就被人抄走了。
几年前,智能硬件比较热闹,我对此也很感兴趣,我应该是中国最早一拨用智能手表的人,三星的还是LG的我忘了,买回来花了半天时间越狱,终于可以用了。
回头一想,这事儿其实就两个卖点:
不知道我讲完这段经历,大家发现一个事情没有?那就是如果一个产品不是刚需,它所有的问题都是大问题;但只要是刚需,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比如充电,手机不是每天也需要充电吗?那为什么天天都在用呢?是刚需啊,但手环、手表就不行。
所以,只要是刚需,做工粗糙一点儿、价格贵一点儿,问题都不大。
刚刚讲的话题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想象的刚需,跟实际上的痛点区别是很大的。很多创业项目做的产品与用户真正的需求,交叉点很小很小。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说,比这个更可惜的是,刚需找到了,解决方案却做错了。
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大多数刚性需求、痛点,有很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就拿北京的交通来讲,想解决堵车的问题,日常限号可以降低20%的车辆上路,收拥堵费或许也有一定的效果。甚至激进一点的方案,每天单双号就行了,但老百姓不**接受,只能让我一半时间开车,车价是不是应该也降一半?另外,小区的停车场不够,大家全停在路边,把路面交通也堵上了。
包括减肥,也有很多方案,有的人说我就是喜欢多运动,那你就多运动,有的人说我实在没时间运动,那就少吃点儿。还有人说,两周之后拍婚纱照来不及运动了,那就需要扎个针灸什么的减肥。
任何事情都有很多种解决方案,你用的方案是不是最合适的?如何用精益的方式避免做错方案的问题呢?
1. 不要闭门造车
不跟用户接触,闷头自己做,一造半年一年,发现做出来的东西没人要。其实,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害怕别人把自己的点子偷走。
但这完全没有必要,为什么?首先,目前大多数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这意味着门槛没有那么高,再藏着、掖着,竞争对手之间也差不了三个月。所以,你最多比人也就领先三个月,但你冒的风险是做了一年没人要,这个风险不值得冒。还有人担心被BAT关注到,如果真是BAT的核心赛道,那就早死早**生,这比花了几年时间再被活活耗死好,所以也不用担心什么。
2. 不要过早优化
我发现很多创业者核心需求还没有被验证,就开始做优化去了。这就好像做了一个可以吹头发的手机还没卖出去,就开始考虑怎么把手机做成**薄的了。这显然是不对的,核心需求都没验证,搞那么多附加功能干什么呢,这没意义。
3. 不要过早扩张
一个吹头发的手机都没卖出去,就开始考虑建厂量产、找渠道销售,这显然是不对得,因为你的核心需求没被验证,做的越大实际未来的成本越高。
其实成功的创业者也并没有先知先觉,想要直接从A点看到B点,拉一条直线过去,这是不现实的。只能不断的通过尝试,去逼近最终的有效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要快速试错、低成本试错。
大家可能**觉得挺高深,但其实精益这两个字一点儿都不高深,因为每个人在生活上都是很精益的,只是你不觉得而已。
比如你从北京调动到深圳工作了,带着老婆、孩子去深圳安家,你面临的问题是买房,买房要考虑很多因素,首先是这个**区治安好不好,学区环境好不好?然后是交通环境好不好,离单位近不近?生活是否方便?周边是否有很多商场、餐馆、公园。刚去深圳的人,通常来讲可能不**立刻买房,那么你看,很多人都知道先去租房,这就是一个低成本快速试错的方案。
再简单点,自助餐都吃过吧?大家都是上来看着喜欢的,少量各拿一些,觉得真的好吃再使劲吃,没人上来盯着一个直接吃饱!其实也是同一个道理。从这个意思上来说,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精益者,只是你一直没感觉到。
很多创业者往往记得该怎么把产品做得精益,却忽视了精益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在讲这个之前,先讲一下: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创业者最常见的不精益的问题就是:非常在意显性成本,但经常忽略隐性成本。
通常,把员工工资压的很低;或者招收新手,以及不那么优秀的人;或者找过于简陋的办公室。这确实在显性成本上降低了,但大大提升了隐性成本。隐性成本包括什么?使得招聘效率很低,带新手非常浪费时间,办公环境太差,导致你想招的那10个人,8个都不来了。
我现在也投了一些企业,也**对他们讲,你们招聘不要像我创业时候那样,因为迅雷那时候真是没钱,第一年全靠自己的钱。而现在靠谱一点儿的创业者前期拿到投资非常容易,所以不要过于吝惜。
我特别不**成公司早期就各地开分公司的做法。通常开这种分公司都有些诱因的,例如当地政府给你一些政策,或者给你房租免费,或者每招一个大学生补多少钱,而且人力成本肯定低嘛。但是他们忽略了沟通成本。迅雷在1000人的时候,我们仍然发现北京、深圳两地的沟通效率比在一起工作的时候低太多了。创业公司其实更需要效率,因为节奏更快。所以“显性”上你赚了点小便宜,但是“隐性”上你降低了效率。
此外,也不要为了省房租把办公室搬到郊区或者很偏远的地方,搞得自己每天上班得花两个小时,员工也不愿意来。
最后,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点,如果我再创业,100个人之内的时候我绝对不**招新手,新手培育和磨合成本高,规模再大一些才**考虑带一些新人。
说了这么多,最大的隐性成本是什么?一定是时间成本。精益能帮助大家做什么?节约时间、减少浪费。创业者最大的损失是什么?不是任何形式的钱,而是辛辛苦苦加班加点做出来的东西没人要。
相信有很多创业者,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发现团队很难再保持原来精益的状态了,很多事情的流程越来越长,推进越来越慢。的确,成熟企业的内部创新是很困难的事情,一般都**面临五个问题,这个我绝对是过来人了。
这和创业公司是不同的,因为创业公司非常简单,做不成这个事儿咱们就散伙了,也不存在容忍之类的问题,无所谓。但在成熟的公司,一旦事情做不起来,费时、费钱、领导人**失去信誉,同时创新失败团队士气**低落。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
虽然这个项目我们觉得有机**,而且做起来了价值很大,但仍然要跟组员讲,做不成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失败很正常,大家都要有这个心态。而不是上来就给很多承诺。对于创新业务,我们永远都要心存敬畏。
讲清楚后,建议采用“自组织”的方式,让有信心,愿意承担失败风险的人进来,没这个心态的人换个部门去做成熟业务。我特别不建议内部创新的时候用毕业生,因为毕业生没有社**经验,对失败的忍耐度要低很多,一经失败,便**觉得这公司不靠谱,算了!我还是换个靠谱的公司。而一个老炮,则**沉稳很多。
但是任何公司老手都不多,没有老手怎么办呢?那就保持小规模。经典的小规模就是三个人,一个产品,两个研发,产品兼设计师,三个人都是测试。反正最开始面对的都是核心用户,容忍度很高,愿意和产品一起成长。毕竟,一个三五人做不好的项目,三五十人也一定做不好。
微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离的特别远,想管也管不了。高层最好不要骚扰,说骚扰稍微重了一点,千万不要随时嘘寒问暖,你是老板听你的还是不听你的?
然后,对产品的发展不要做任何约束,就像VC投企业一样,要做到只帮忙不添乱,创新部门的产品经理,主动找你说需要什么资源再帮忙。
为什么?这个业务未来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你也不可能知道怎么定KPI。而且,说白了,假设这个产品经理是个有经验的人,你定什么KPI我肯定都能拿到,唯KPI论。
比如,你要求APP用户数达到多少,这很容易,我去买积分墙。然后,你发现这太容易蒙人了,就要求留存率,那我就天天N个Push,而且放大内容尺度,留存率肯定高。你要求DAU,我就做活动。你要考核收入或者利润,外一做不到我就自充值,国内上市公司收购游戏公司,这都是“明规则”了,反正是股民买单。
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特别是对创新项目,我们叫做重奖轻罚,或者重奖不罚。因为,创新业务大家都是冒险做的,在这方面必须要尊重人性,要做好协调。创新部门奖励的过多,别的部门不平衡,说我天天也加班,为什么他升的这么快?而奖励的少,创新部门就没有奋斗感,毕竟没有那么多活雷锋。同时年终奖不要看业务的结果。
Google做出这么多好的产品,其实都是建立在巨大失败的分母上的。你不能说分母失败了,就把他赶就跑了,绝对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我们在这方面曾经有过非常惨痛的教训,高调的说要做一个项目,还把这个项目负责人请到年**上讲。但这个项目没做起来,最后管理层肯定很没面子,做事的人也一样,直接离职了。
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创新到底要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研究这个课题,我还真的花了一些精力。
拿百度举个例子,百度其实在过去十几年做了很多创新业务,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是在体制内、有的是在体制外。这之间有没有什么规律?我在这方面做了非常深入的思考,总结了这几点规律:
创新业务要分为几类:
1. 我应不应该留在大公司内部创业呢?
程浩:看你是不是在公司主赛道上,但主赛道上的项目一般来讲都是通过事业部的方式管理。如果内部创业不在主赛道上,那就有点悬了。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对内部业务创新来讲完全是错误的,准确来讲大树底下完全晒不着太阳,如果你不在公司主赛道,那么所有资源都轮不到你。
而且,公司对非核心赛道也没有战略耐性。初创业务,一定**有各种试错过程,但如果你在内部做,公司不给你韬光养晦的时间。一旦整体经营不好的情况下,首先砍的就是你这个部门。
2. 很多VC都要求我几句话把项目说清楚,这是不是合理的?
程浩: 当然,而且最好一句话。微软的业务和战略复杂不复杂?新的CEO上台之后就七个字—移动为先云为先。对创业者来讲,必须要很精炼的把你做事情讲清楚,甚至讲给那些对你这个领域不了解的人,让他们明白。事实上,我看了太多的项目,凡是啰嗦了半天没说清楚的,基本上都是没想清楚。
3. 如何引进外部豪华团队?
程浩:这个问题我确实研究过。因为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有很惨痛的教训。引进高管有几个步骤,看完这个人的简历,跟他聊完感觉特别好,你的工作完成了百分之多少呢?10%。你光对他感觉好没用啊,你还要吸引他来我这儿。他动心了,完成了多少呢?20%。
彼此感兴趣,总得出方案吧,他最终在方案上签字了,完成了百分之多少呢?30%。然后这哥们儿提出辞职流程了,他的老板肯定也想挽留嘛,挽留无效,他坚决来你这儿,完成百分之多少呢?40%。
剩下60%是什么?是如何让这个有能力的人,在内部真正发挥价值,建立起他的威望。我们的惨痛教训是什么呢?对这个事情太乐观了,急于求成,把很多业务都交给这个豪华背景的高管了,但他也不是什么都擅长,结果是精力被极大分散了,最后发现没有一个业务做的出色。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下面所有高管都不服他。
所以我们总结了几个经验,不管人来之前把饼画的多大,来了之后都先从一件事开始干,要让他聚焦。而且,要做你认为最有可能做起来的事儿,让他建立这种信心,然后不断的循序渐进交给他更多的事,这样才能整个把他这个人的地位建立起来。
VP和VP级以上的叫空降嘛,大概成功率1/3,但即使我今天重新做,成功率也只有1/2,空降高管无论怎么样,都是有风险的,所以大家不要对这个事儿太乐观。
口述:程浩
整理:酱紫君@创业家(微信ID:chuangy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