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8:31:23 人气: 5 评论: 0
编辑导语:微信作为一个大众化产品,其发展更新总是备受人们关注。而在微信更新的背后,是否蕴含着某种可能与发展趋势?本篇文章里,作者对微信Windows 3.3.0内测版上线后的更新做出了解读,讨论了未来微信“门户化”的可能性。
最近,微信 Windows 3.3.0内测版上线,迎来了一次大的更新:
除了此前微信MAC版3.0.0已经更新过的朋友圈功能、深色模式外,后三个功能是Windows版微信特有的新功能。
关于微信搜索,我们在《搜索,微信的自我博弈》中,有过较为详尽的解读,也是下文展开的基础:
上篇还提及,对于微信搜索未来的变化,在用户侧**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微信输入法带来的变数;二是微信PC端搜索能力何时强化。
目前,内测版微信输入法的特点更多体现在两种“隐私模式”,作为搜索入口(除表情搜索)的一面暂时还没有看到,而微信 Windows 3.3.0 版中,搜索能力的强化已经向移动端趋同(微信PC端搜索功能前后对比) 。
再有看一看,这个一度被外界视为“微信信息流”的功能(官方并不认可是信息流),在张小龙看来是社交推荐改善阅读效率、优化内容选择的有效路径。
在过去的几年间,看一看在社交推荐和机器推荐上也在不断优化,移动端的“精选栏目”改版为“热点广场”,向公共空间更进一步。 这点在PC版“看一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PC版“看一看”没有移动端的“好友在看”,内容由要闻、热点话题、个性化栏目,以及根据用户关注、本地热点、社交推荐等“推荐内容”构成。
正如小程序没有中心化分发的应用商店,PC版的“看一看”在内容呈现上也没有中心化分发,优先级为,将基于用户行为自动生成的个性化热点话题和专题内容排在首位。
热点话题与专题的设置,就是连接个人兴趣的公共议题,在形式上多少有了些简化版的“资讯门户”的特点。
当年,**力排众议上门户的理由是:**的核心价值是用户,**必须做一个用户黏性**强的平台,把这些用户尽可能黏住,产生相互关联,因此必须上门户。
如何维持并提升用户粘性,正是当前微信面临的难题,视频号、直播等基础功能都有这种导向,那么“门户化”也是一个解决方向。
PP Foresight 的保罗•佩斯卡托雷(Paolo Pescatore)认为,iPhone仍然是一款核心产品以及进入苹果世界的门户。
同理,这里讲的微信“门户”也并非传统资讯门户,而是包括搜一搜和看一看在内的“微信搜看门户”—— “看一看”强化的“内容效率”以及“搜一搜”触达一切的能力,构成了用户通往微信生态服务的“门户”。
而“搜看门户”的核心价值则是,在维持去中心化生态的前提下,提高微信调控流量的能力。
在微信内调动流量调配能力,是长期以来微信官方比较欠缺的能力,简单的讲就是“微信在微信内存在感不高”:
以公众号为例,张小龙的理念是“用户没有关注任何公众号的话,可能看不到任何公众号的存在,看不到公众平台的存在”(在“订阅号推荐”功能上线后已不是) 。
正是张小龙和微信团队在“去中心化生态”上的坚持,造就了如今“微信约等于私域”的结果,“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也就是微信所有商户、第三方服务商自己可以组织资源、沉淀用户,因此微信用户的多维度净值是最高的。
然而所谓生态,既包含新事物的生长,也蕴含旧事物的淘汰。
微信生态的问题则是新事物生长爆发期过去,旧事物还在自然淘汰,在公众号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自然生长的生态既**面临外部挑战,如被更高效 kill time 的短视频挤占时间、乃至社交;也**面临内生问题,如今的订阅号、服务号等已然模式固化,新生代创作者以及品牌玩法更多在微信之外生长出来。
“现在大家打开一个朋友的微信**,往往除了名字头像,什么也看不到。”
张小龙曾用这样的话来解释为什么要做视频号、微信状态,“人人都能很容易通过视频化的方式去公开表达内容”。
用户在发朋友圈的时候,默认对象仅仅是自己的微信好友,此外还有定向屏蔽、时效设限,因此,朋友圈表达天然是一种较为私密的“有限传播”。
但是无论是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组织等,都有在微信内做公共传播的需求,公众号的效率又在降低,于是普遍而言,微信群、朋友圈的“营销内容含量”就越来越高了。
微信不开放能够跳出朋友圈的公共传播,就**使“朋友圈微商化不断加深”。
微信给出的解决方案则是:视频号,承担的是用户发布“非朋友圈内容”的功能,也就是可以“公开表达”的公共性内容,看一看的“热点广场”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的机器推荐。
实际上,朋友圈的营销内容过重,在微信上线看一看、视频号后也无法完全逆转的,只能慢慢治理。
“让朋友圈的归朋友圈,视频号的归视频号”,这样的预想需要一些基本不现实的条件:单用户的微信好友圈足够私人、用户可以讲私人表达和公共表达分开、用户对朋友圈有完全的自主性等。
对此,微信其实没有多少办法,乃至于基于产品策略和商业化,微信自己也放不过朋友圈。
我们在《视频号直播向何处去》中曾提及,去年年初视频号推出的初期,是支持好友/群、及朋友圈的,但在年中的一段时间视频号好友/群、朋友圈的选项关闭了,其后又再次开通——再次开通分享的时间大概就在张小龙公开视频号日活过2亿的时间前后。
在朋友圈自然地发生“非私人”的变化后,才**有“微信状态”这个比之朋友圈更私人的设计,只有主动地打开一个人的微信**才能看到具体“状态”。
虽然张小龙讲作,社交的本质是找到同类,但在微信找到同类并不比陌生人社交、兴趣社区更容易,显性的问题就是微信关系的持续累积:在一个用户的好友数量达到乃至**过5000人后(实际上数百人就**),还能找到多少同类?如何找到?
订阅越来越多后,公众号阅读效率的难题,也是如此。
这其实关系到微信生态内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如何在不打扰用户的前提下更高效地分配流量?
搜索与社交推荐,是微信一切内容、服务等直达用户的核心逻辑,占比增加的机器推荐也是基于此。
基于社交和机器推荐的导向,就是“不认识也无需加好友的同类”,这也是视频号账号独立于微信账号,乃至设计隐藏点**这种功能的原因。
用户需要“公开表达”,微信也需要“公域化”。
区别于朋友圈,用户在通过视频号发布内容时,默认对象是所有的微信用户。因此,更多公开内容,是微信在补齐“短内容”(视频号)后已然发生的现实。
但视频号是一套与此前基于公众号的内容完全不同的内容体系,阅读效率的优化如何解答?
除了已然疲软的订阅和社交传播外,“看一看”和“搜一搜”就是微信还在不断加强的传播通道,并且指向的都是不做中心化分发的“公域”。
最早,张小龙在解释“看一看”时曾表示,订阅号不**做信息流,“看一看”是对已有订阅内容的筛选,但“在看”之后,这部分被筛选出的内容,一方面兼容了“非订阅内容”,一方面产生了“话题广场”的效果。 无论“看一看”还是搜一搜,都更倚赖用户行为的主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通过“搜看”触达的信息对用户来说是可控的。
张小龙在讲到小程序时提及,“不能因为拥有流量,就要分发流量”,因此,小程序更倚赖用户侧的主动性:搜索能满足更强的确定性服务,而社交是链式传播的关键,这两者的流量足够大且不**过于集中。
但另一方面,在无法产生裂变的情况下(是大多数)社交分发的效率比较低,并且容纳的内容更有限——个人的丰富性是有限的,“信息茧房”**被“社交有限”加深的。
因此,无论是看一看还是视频号,微信都在加强“机器推荐”。 1:2:10,是张小龙对视频号“关注、好友推荐、机器推荐”比例的设想。
此前提及:微信标签的两重特征,既包含社交要素,也包含数据世界的“可视化”,后者是微信算法的基础之一。
微信的“标签”,最早是对微信好友进行标签(分组),到2020年初公众号上线“专辑”,后来改作“话题标签”,其后,聊天框、朋友圈、视频号都加入了“标签功能”。
这意味着,在前端和后端,微信“标签”是可以全面打通的,全面“标签化”后,微信的标签完成了从人际关系向全内容的拓展,“标签”既成为了无处不在、直达搜索的入口,也是搜索与机器推荐算法训练的必然。
这种标签化,不仅仅是对内容打标,同时也是在对用户进行打标,比如,微信“看一看”内的搜索服务中的“圈内精选”就是如此。
看一看内的搜索服务
除了发布微信消息或朋友圈、视频号内容时,用户主动打标的行为外,机器打标也**越来越成熟。
在微信悄然给所有的用户打上了越来越多的标签,标签功能的每一次主动或被动使用,都**让微信的机器推荐更成熟一点。
看一看基于内容,搜一搜基于服务,这些都**促进微信在内容效率和服务触达效率上更进一步。 “搜看门户”,也就成为了进入微信生态的“门户”。
从个人意义上讲“门户”,无非是获取信息、服务,并从中获益的效率**更高。
但微信“门户化”更显性的特征则是,流量越来越向品牌倾斜。
这在搜一搜中体现的更为明显,搜一搜的“品牌专区”就是一个简易的品牌门户,这是百度等搜索引擎多年前就实践的策略。
微信搜索编辑配置
此外,在搜索关键词,有相关企业或企业提供的服务时,小程序、公众号的层级,要排在文章、朋友圈之前。
对微信来说,需要更多商户、服务商来满足微信用户更全面的需求;而对品牌来说,如何获取微信用户并做好留存、互动、转化等客户管理,也尤为重要。
这方面,基于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的“微信内官网”是重要的,而基于搜一搜的品牌门户,对长期触达效率的提升也很关键。
微信搜索已经无处不在了,相比之,由于看一看更倚赖社交关系、互动行为,看一看的内容池,要比搜一搜更小,但**更精准。
微信开放社区
简单来说,除了“要闻”“热点”等内容,看一看的内容时效**比较弱,公众号的传播仍需要订阅关系、主动社交传播,在“热点广场”目前微信机器算法在文章内容上的效率还比不过视频内容。
“订阅号不做信息流”,但看一看可以,看一看的“热点广场”在文章、尤其是视频内容上的信息流形态已经非常明显。
大量未订阅公众号的内容可以通过“下滑”不断**新。
搜看的组合效果,就是微信向打破社交壁、公开传播的过程,不可避免地**更加公共化。
而走向公共化后,也就很难讲清,是让品牌主体(含各类组织)成为用户获得服务的入口,还是让海量微信用户成为品牌实现商业化的入口?
“门户化”的另一重含义是,通过扩大访问量来扩大内容、广告、服务乃至电商方面的收益,对品牌方和微信来说是一致的。
12月13日晚至14日凌晨,摄影师李政霖在微信视频号进行了一场“陪你去看双子座流星雨”的直播,当晚这场直播累计在线人数过百万,成为第一个破圈的爆款视频号直播案例——而这距离视频号上线直播功能才刚刚过去两个月。
这个案例,被张小龙称为“没有做任何中心化的流量分发去推它,它自然就吸引了100万人。”
爆款当然是**永续存在的,这也显示出,微信“仍然不**做中心化分发”,不分发个体案例,只是优化基于用户的推荐效率。
视频号横空出世后,与相比之,微信对文章内容和创作者的重视的靠后就很明显了。
比如,在搜一搜中,新发布的合规内容最长可能需要48小时后才能被搜索到。
创作者的难处在于,绝大部分文章的传播周期或许都不****过48小时,那么,来自搜看的流量对阅读效率的优化能有多好?
内容的淘汰,本来就比品牌要更快。
一个预期则是,在公众号上,大规模的基于个体爱好的内容创业,或许真的迎来了尾声。
这与早年间争论的自然“流量红利”消退不同,而是微信生态要走向品牌起舞的时代了。
程如先生所云,微信公众号:程如先生所云,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TMT、新消费与泛文娱。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