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8:40:07 人气: 3 评论: 0
编辑导读:前段时间,虾米音乐将要关闭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粉丝高呼不舍的同时,摆在虾米音乐原住民面前最直接的问题是,去哪里最合适呢?本文作者把歌单、风格、社区和原创音乐人原创作品等作为四个重要的迁徙考虑因素,并进行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石激起千层浪。最近,认证为「前华纳音乐/环球音乐中国区市场总监」的相征(今年因《乐队的夏天》走红)发微博称:江湖传闻,虾米音乐明年1月份关闭,一个时代要结束了吗?
时代是没那么容易结束的。只不过,每一款有着一定粉丝粘性的产品,要告别历史舞台时,无论是业界还是媒体,总**有一波分析浪潮。事实上,所有领域的故事都类似,最先出发的,跑得快的,最文艺的,最理想化的,都未必是那个跑到最后的。
正如科技媒体品玩的作者「油醋」说的那样,这个2006年出生的音乐平台,在十多年后虽然依旧没有走向大众,却早已有了一批坚固的用户。但这些真正还在使用这款App的用户们,却被忽略了。一如既往地,他们成了讨论一款App将要关闭时,最后被提及的事物。在虾米“被放弃”的背面,这群未被考虑过的用户也正在面临一场精神上的背井离乡。
也难怪虾米音乐的粉丝**自制自救图了,在微博和知乎上,虾米们迁徙去哪里,也成为了一大话题。
当然,也不用太担心他们,这应该也不是他们第一次迁徙了。从1999年九天音乐、中文音乐星空等国内最早一批数字音乐网站上线开始算起,数字音乐在中国已走过21年。期间,很多人应该经历了百度MP3、千千静听、豆瓣FM等平台的落幕。只不过,越往后,产品承载的个人记录越多,这也意味着迁徙的时间成本和「情绪成本」越高。
而摆在如今的虾米音乐原住民面前最直接的问题是,去哪里最合适呢?作为一个各大音乐应用都用的普通乐迷,以下,我把歌单、风格、社区和原创音乐人原创作品等作为四个重要的迁徙考虑因素,优先级指数分成A+、A、B+、B这四个等级,来综合评估下这个问题。
如果虾米音乐关站这个前提是成立的,情感上再难接受,用户也必须要采取点预备措施了。
对于绝大多数而言,迁徙优先级最高的,就是歌单。
数据导出,下载备份?这显然不符合现代人的操作。移动互联网时代过后,因为我们都习惯了线上流媒体的收听体验。
别怕,事实上,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数字音乐平台(**音乐、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以及咪咕音乐等)都支持一键导入歌单。以**音乐和网易云音乐为例,在「我的」界面就可以找到「导入外部歌单」的入口。
但导入歌单是一回事,另一个平台能不能接得住导入的歌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直接涉及的是音乐曲库的量级,如果另一个平台上的曲库不能覆盖你之前在虾米音乐的歌单,那只不过是导过去一个空壳。
而如果你要迁徙去的平台曲库量比虾米音乐丰富很多,那么你迁徙之后,还能点亮之前在虾米「灰掉」的歌曲。这就是为什么我**把歌单排在最优先级,毕竟要享受音乐的前提是,能听得到。
我去查询了众多官方的和第三方的数据报告,发现只有**音乐自己披露了拥有的曲库数量。今年8月,**音乐娱乐集团发布了第二季度财报,同时披露了其为用户打造了一个**过4000万首、可提供海量的录制和现场音乐、音频及视频等丰富多元音乐内容的庞大曲库。
**音乐的版权合作方包括环球音乐、索尼音乐、华纳音乐全球三大唱**公司,YG娱乐、SM娱乐、JYP娱乐韩国三大音乐娱乐公司,以及杰威尔音乐、相信音乐、英皇娱乐等华语顶尖唱**公司。
显然,拥有中国海量音乐版权的**音乐,旗下有**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和全民K歌四款产品。而网易云音乐、百度音乐、虾米音乐的曲库量级尚且没有明确说法。
所以,如果是考虑歌单顺利平移的维度,虾米音乐的原住民首选应该是**音乐。
当然,有不少分析谈到,「专业」、「小众」是虾米音乐的两个标签,也是虾米音乐神坛的地基。
虾米音乐在音乐风格、音乐人和专辑主页上,做到了极致。用有些网友的话来说,虾米音乐是爱乐人听歌的软件,其他音乐App只是是普通人听歌的软件。
举例来说,虾米音乐在「摇滚」这个大类下面,分了流行摇滚、独立摇滚、另类摇滚、英伦摇滚、迷幻摇滚、后摇等58种风格;在「节奏布鲁斯」在这个大类下面,分了当代节奏布鲁斯、放克、灵魂乐、流行灵魂乐、新灵魂乐、另类节奏布鲁斯、摇摆舞、合成器放克、P放克、非洲放克等30种风格。这种细化的体系,对用户音乐素养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帮助。
这种极致的做法,未必对每个用户来说都受用,但至少对虾米音乐的重度用户来说,他们已经深谙各类音乐风格的分类。
要在主流的音乐平台里找到同等专业、极致的App不太可能,毕竟每个用户喜好的音乐类型是多元的,这些产品很难为了谁而取悦谁,而是尽量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
艾瑞咨询2020年的音乐产业发展研究报告谈到,从调研数据来看,数字音乐用户偏好曲风仍以流行乐为主。同时,由于当下生活环境节奏加快、压力加大,轻音乐能够在工作学习之余令人舒缓放松,为41.3%的用户所喜爱;近年来民族文化自信逐步增强,中国风类歌曲亦备受喜爱;此外大众对不同音乐流派的认知度逐渐加强,摇滚、电音、说唱、二次元等多元化曲风亦有其特定的偏好者。从不同性别用户的TGI数据来看,男生偏爱DJ电音,女生更钟情R&B/Soul。且由于女性用户不同曲风的TGI指数整体更高,反映出其相对于男性,听歌曲风更加多元。
基于这个事实,可以推断,虾米音乐重度用户可以去找个性化推荐比较精准的平台,毕竟已经完成了一定程度的音乐风格教育,接下来可以在多元风格上做一些尝试。
要做好智能推荐,大数据是基础,曲库量级和用户量级都要有,然后才能有技术层面的发挥空间。这一点**音乐优势很明显,网易云音乐也不错。
以**音乐为例,我也是看过刺猬公社的报道后了解到,原来曾在王者荣耀项目上率领AI击败人类冠军战队的Ben,现在在**音乐担任多媒体研发中心创新组负责人。从曲风、歌词、音色、演唱者唱腔、到后期制作与编排等,Ben的团队为AI制定了详细的评判维度推出了一项名为Predictive Model(PDM)的自研技术。通过这个技术,即使是0播放量的冷启动音乐作品,AI也能根据音频和歌词内容给予充分且匹配的受众识别与推送曝光,让歌曲得以更高效、精准地覆盖到适合的目标人群。比如《微微》,《收敛》、《忘川彼岸》、《失控》等歌曲,都有PDM技术的加持。
当然,这还只是**音乐智能推荐的冰山一角。用户**子大了之后,走向千人千面是必然。同一个App,不同风格偏好的人,与AI「调教」和互动出来的推荐自然是不一样的。这对于把风格放在优先级位置的虾米用户来说,或许是个不错的迁徙方案。
如果要从目前还没有那么主流的音乐产品上来选,我**推荐MOO音乐。不过画风上,更贴近专业乐迷,而不是大众化得音乐消费者。
MOO音乐的UI设计简洁纯净而不失前卫,可以按照音乐类型来搜歌,MOO音乐和虾米音乐一样难得的,是对创作人的尊重,比如给作词、作曲、编曲、制作人都建了个人主页。
另外,MOO音乐也有很多「彩蛋」,比如可以给每个单曲编辑歌曲故事(创作故事、表达主题、关联人物等)。总体而言,使用MOO音乐的感受,像是一边听歌,一边在翻阅一本动态的音乐杂志。所以,给准备迁徙的虾米音乐用户重点推荐这个产品。
知乎上,有个问题就是,虾米音乐如果真的2021年关闭服务,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虾米用户@冬日暖阳 在回答里提到,虾米的评论没有很火很火的情况。与之相对的,也没有什么烂大街的评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孤独,也不寻求别人的认同,只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听到了同一首歌,只是我偶然看到了你的评论,只是我偶然点了一个**,你不**觉得怎么样,我也不**觉得怎么样,我很喜欢这样的状态,也**觉得很舒服,你说的话,总是**有人看见的,不需要言语的安慰,一个点**就已经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这个回答道出了虾米音乐社区的精髓。虾米音乐的歌曲评论未必有庞大的互动量,更生活化,更个人情感。而网易云音乐的歌曲评论,以999+为标签,现在则是1w+,其中的热门评论,很多时候是一个编撰的故事,或者一个特别有梗的段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两个主打社区调性的产品之间,一直以来都存在鄙视链。而社区氛围的适应,确实是一个门槛较高的事情。
从这一点上看,心疼虾米音乐的重度用户三秒。尽量把自己在虾米上的心情记录转移到个人日志里面,如果在上面有同好的话,在虾米关站前,可以加个微信。
除了产品的专业性,虾米音乐围绕原创音乐人推出的「寻光计划」,曾经也是不少用户「心水」的原因。我曾经也是因为寻光计划,了解了程璧、邱比、金玟岐等小众音乐人,如今这些音乐创作者都已经有了更多的粉丝和拥趸。
**音乐、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等也有针对原创音乐人的扶持计划,比如「S制造」、「星曜计划」、「石头计划」等,其总体逻辑都是让优秀的原创音乐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舞台。
就像我在《中国原创音乐,等一个春天》一文中所说,音乐人是音乐行业的核心,如何促进他们进行创作与生产,并且让优质音乐内容获得相匹配的回报,是目前中国音乐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所以,如果是出于对原创音乐的支持考虑,那么在迁徙时,可以选择那些给原创内容足够多资源扶持、完善服务以及后续发展体系支撑的平台。
综上,虾米音乐用户迁徙的选择还是很多的,短时间内肯定难找回虾米的感觉,但可以通过**音乐、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平台顺利平移歌单,慢慢调教出自己的推荐风格。
如今每个用户可能都不止下载一个音乐App,所以,也可以考虑使用一个主力音乐App的同时,下载一个类似MOO音乐这样的第二应用,丰富歌曲选择的同时,在格调和专业性上,继续有所坚持。
我也是虾米音乐的用户,曾经是重度,现在是轻度,上面也留下了不少音乐记录。不多说了,我也要去规划下我的迁徙之旅了。
吴怼怼,微信公众号:吴怼怼(esnql520),前澎湃新闻记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17年度作者,新榜2018年度商业观察者,资深媒体人,专注互联网内容、品牌与公关领域个性解读。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