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8:40:48 人气: 7 评论: 0
编辑导读:2020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了社区团购的发展,各大巨头纷纷入局,各种玩法层出不穷,让社区团购成为2020年国内最火的投资赛道之一。有人说,社群团购只是把菜市场+送货合二为一,也有人说社区团购抢走了小商贩的生意不道德……众说纷纭中,社区团购的真实面目是什么呢?本文作者总结了他的几点看法,与大家分享。
“社区团购”成为互联网圈以及投资圈的热门名词,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的朋友圈天天有人转发这方面的文章,微信群里也经常有关于“互联网巨头该不该做社区团购”“社区团购到底有没有技术含量”的讨论。
一开始,本怪盗团团长是拒绝研究这个领域的——因为我不做饭,也没有通过互联网购买生鲜商品的需求,隔三差五买个水果也是在社区**市买的。然而,慢慢地我发现,这个话题越来越热门了,大有**过直播带货、成为互联网行业第一风口的势头。如果不学习就**落后,所以我必须学习。经过过去几个星期的虚心讨教,我觉得对于这个问题有一点发言权了。
根据本怪盗团的一点不成熟的观察,在我的朋友圈,对于“社区团购”至少存在三派旗帜鲜明的观点:
昨天我的一位老朋友还写了篇文章,认为互联网巨头搞社区团购是“没有梦想”“没有追求”的体现,认为它们应该去从事更有创新性、更能改变社**的业务。互联网巨头到底有没有梦想,我不知道、亦不关心;但是,社区团购的复杂性和变化可能性,远远**过了外界的一般认识。认为社区团购“技术含量偏低”,是一种巨大的误解,我完全无法苟同。
下面展开描述一下我对社区团购这个不太新的“新生事物”的一点浅见吧。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社区团购”和“买菜”是两回事。我看到很多人错误地将两者混为一谈,或者认为两者是遵循相同逻辑的类似业务。事实上,这两块业务的目标用户不同、购物场景不同、对供应链的要求不同,几乎不能共享业务团队和基础设施!
注意,“多多买菜”虽然名字叫“买菜”,主要业态其实是社区团购——我知道,在不久前的三季报电话**议上,拼多多管理层表示“多多买菜不是一个社区团购业务”,问题在于它符合社区团购业务的大部分特征。也难怪外界经常把这两项业务误认为一回事了。只要仔细观察业务形态,就能发现“社区团购”与“买菜”的巨大区别:
既然“社区团购”和“买菜”的差异那么大,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前者是一种广阔的“下沉市场”生意,后者则是一个狭窄的“高端市场”生意。在同一家公司内部,“买菜业务”和“社区团购业务”的团队、供应链和客户群往往没有什么重叠。
归根结底,互联网公司在生鲜电商(广义的“买菜”)方面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对社区团购可能只有非常微弱的增益作用。我们切不可想当然地认为,生鲜电商业务比较成熟的巨头也能赢得社区团购之战。
现有的一切“社区团购”服务的核心竞争力,都是绝对的低价。在低线城市或“五环外”,人们的绝对收入水平较低,却又不怎么缺时间,而且有熟人社**的土壤。所以他们**相信自己小区门口的那位“团长”(本职工作是便利店老板),所以他们**每天在“团长”的微信群里花上半小时去挑选便宜的菜,所以他们甚至不在乎下班回家时自己从“团长”那里把沉重的菜品提回家。
在他们家周边一公里内,可能存在七八个卖菜的场所,从街边摊贩到正规蔬果**市皆有;如果他们发现“社区团购”居然不能实现绝对的低价,就**毫不犹豫地放弃之。
没错,在“绝对的低价”面前,一切“用户体验”都要靠边站。这个低价幅度不一定要很大——附近农贸市场卖3块钱一斤的本地橘子,你卖2块8一斤也算低价了;但是这个低价一定要存在。你不能说“我能通过差异化实现更好的购物体验”,因为重视购物体验的人根本就不**选择社区团购。
履约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电商服务都需要履约能力,但是社区团购的履约能力定义略有不同:它必须日复一日地供应单价较低但是数量巨大的生鲜商品,这种供应必须相当稳定。
小区居民每天在家做饭,你总不能让他们突然没菜下锅。所以,只有同时具备“绝对的低价”和“较强的履约能力”的社区团购服务商,才有可能一直活下来。
那么问题来了:互联网公司究竟如何做到这两点?
如果排除初期的烧钱投入,互联网公司有可能稳定地做到这两点,同时还给自己留下一块利润吗?从**上看,是有可能的。
某些人认为,互联网公司去搞社区团购是“不道德的”,因为社区团购**“抢走小商贩的生意”——这岂止是荒谬,简直就是荒谬!社区团购根本不可能灭掉小商贩,只是在小商贩内部进行了一次利益的重新分配。
原先负责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的菜贩子固然很可能失业,但是小区周围的便利店、**杂店甚至理发店店主**以“团长”的身份取代他们的生态位。某些具备社区关系资源的菜贩子甚至可以自己摇身一变成为“团长”!
归根结底,社区团购是不可能离开“团长”的,而且这个团长必须是社区附近的小商家。没有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去亲自“扫楼”,更不可能让员工直接去社区驻点。绝大部分团长都是同时服务于多家互联网公司的;只要社区团购大战没有结束,就是他们在撸互联网公司的羊毛,而不是相反。
说到底,所谓“互联网公司去抢小商贩的生意”,只是一些坐在写字楼里、不接地气、偏偏又道德感爆棚的人,空想出来的荒诞不经的逻辑。他们究竟有没有真的去调研过社区团购?有没有与社区团购从业人士深入交流过?不做正确的调研就胡乱表态,简直是当代“中产阶级专业人士”的老毛病,改不了的!
此时此刻,在社区团购市场上,已经存在一大批创业公司以及好几家互联网巨头了。两家“**系”公司——美团和拼多多,似乎明显领先一个身位;作为创业公司的兴盛优选也有一些优势;滴滴的声势也不小。阿里正在紧张地观察战局,字节跳动一度传出要加入战局但是又否认了。现在还很难判断哪些公司**成为最后赢家,但是下列规律是不容忽视的:
与大部分“新零售”业态一样,社区团购本身的规模效应有限,可复制性很弱。它不依托于头部APP(微信除外);它的用户忠诚度较低、价格敏感度较高;它目前主要出售的是非标品;它的商品运营环节非常沉重;它的供应链和基础设施跨地域扩张的难度很高。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从本质上可能就不适合这个领域。
那么,美团和拼多多为什么在此投入重兵呢?因为它们恰好是互联网行业比较有资格、有本钱去做这摊生意的公司:
除了互联网公司,最有资格玩社区团购游戏的至少还有两类玩家:
第一是零售商,尤其是规模效应比较强、供应链比较完善的综合性零售商。这就是我上文提到的“阿里的机**”——在收购大润发之后,它在二三线城市拥有了强大的立足点,完全可以以大润发为基地去做社区团购。现存的线下零售商,例如永辉**市、苏宁易购、沃尔玛,完全也可以依托自己的线下门店和仓储设施去做社区团购。由于社区团购并不是一个“互联网流量游戏”,零售商依靠商品运营的经验和资源去打赢这一仗是很有可能的。
第二是物流公司,包括快递公司、B2B送菜公司以及专门为生鲜配送设立的外包物流公司。既然社区团购不是一个流量游戏,那么互联网巨头原有的巨大流量资源就没有用武之地,那么物流公司自身就有可能翻身上位。由于我没有研究过物流行业,在此就不展开讨论了——我们只需要注意到这种可能性的存在。
当然,最大的可能性是:上述几类玩家同时存在,本地还**冒出大批“地头蛇”。因为市场缺乏足够的规模效应,又不依靠流量资源,所以部分投资者期待的“市场终局”永远不**到来,群雄割据的局面**一直持续下去。
在上文我曾经提到,在社区团购市场成熟之后,互联网公司(或者其他从事社区团购业务的公司)可以反过来改造整个供应链,甚至直接去改造农业生产模式;那将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巨大的、积极的转折点。
简而言之:互联网公司可以介入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过程。它可以在全国主要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型的中央仓库,进行工业化的筛选、存储、运输;它可以支持从原产地直接发货,从而废除批发商体制;它还可以直接介入育种和种植环节,从而彻底改变国内农业生产的状况,建立某种集约化的“农业工业体系”。
这样的事情听起来好像天方夜谭,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有可能做到的。毕竟我们知道,网易在养猪,农夫山泉在种橙子,阿里巴巴想改造制造业,拼多多想改造农业。如果社区团购能够整合中国巨大而零碎的农产品终端需求,创造一个有序的、规模化的农产品销售体系,那么对上游的改造就能提上议事日程了。
这件事情非常、非常困难。我不认为它能在10-20年之内完成。但是,它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视角:互联网可以改造供给侧,可以改造农业这样庞大而传统的业态;从社区团购这样看似“缺乏技术含量”的业务当中,有可能成长出令人惊叹的巨大果实。
那么,你还**认为社区团购是一门没有技术含量、不值得分配资源的生意吗?
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ID:TMTphantom)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otmckyw9Ng0gOWKifqRbXA
本文由 @互联网怪盗团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