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8:47:44 人气: 28 评论: 0
编辑导语: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人们大多用社交软件进行交流,可以使用语音或者发信息等方式;这两种方式的表达和接收程度是不一样的,语音能更好地表达情绪,而文字更加的正式和便于记录;本文作者对语音和文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在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一个问题:语言和文字分别是什么?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语言是生物同类之间由于沟通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统一编码解码标准的声音(图像)指令;实质定义语言是以声音/符号为物质外壳,以含义为内涵,由词汇和语法构成并能表达人类思想的指令系统;语音、手势、表情是语言在人类肢体上的体现,文字符号是语言的显像符号。
从这个解释中,可以总结出来语言的特征:
而文字呢?
文字是人类用表意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
而从产生先后顺序来看,虽然没有实际上的证据证明,但应该是先有语言,毕竟人首先沟通的需求强度是高于记录的;而语言的沟通效率是高于文字的,产生语言,语言成体系之后,出于记录的需要,才诞生了文字。
但是在互联网的发展史上,两者产生的先后顺序确是相反的,先有文字的信息,再有语音信息的出现;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就要从两者的差异开始聊起了。
语音VS文字
对于生产者而言:
对于接收者而言:
其实随便想一下,在忽略同步异步场景的时候,语音的表意丰富性与准确性是高于文字的;这是因为语音在传递的过程中包含了多维的信息,不仅仅是原本信息的部分,还夹杂着语气、语调、重音分配等各种额外信息;这使得不论对于生产者还是接收者,其沟通表达的效率都要更高。
这当然不是意味着文字的存在没有价值,在沟通方面,语音存在接收低门槛,单位时间接收者获取信息密度更高的特点;除此之外,在记录与回溯上,文字也有着自己的优势。
在信息的记录上,很长时间文字都是唯一的记录载体,甚至很长时间语音的使用场景仅有同步这一个;而即使在今天,语音信息可异步、可存储的,但其效率仍然明显低于文字。
原因也与两者的特点相关,因为语音对信息的传递是多维的,包含了更多额外的信息;这促进了其表达沟通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记录上的难题,当下仅仅解决的只要存储。
但对于信息记录来说,很重要的场景是可回溯,语音因为信息结构化程度低,导致难以被解码,并提供有效的检索方式。
举个例子:A君和朋友B说自己肚子饿了。
这在文字的场景下,尽管可能需要花更多的篇幅来补充信息,比如A君在什么时间进行的表达、A君和B君什么关系、A君说这句话是为了什么;终究都可以在一种载体中清晰的表达记录,这也非常方便后续的回溯。
而在语音场景下,很多东西都是模糊的,都是默认接收者已知;在这个场景下,不**有一条语音这么说:“9月4日晴,我想约B出来吃饭,所以我给朋友B打了电话,跟他说我饿了”。
究其原因,文字因为先天表意上的缺陷,**更加用户视角,这就导致它对于接收者更为友好。
而语音,更多是站在上帝视角,存在很多先置信息;这部分信息隐匿在语气、语调中,这对于信息的结构化与回溯,简直是灾难。
饶了一大圈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对于两种各有优劣的表达与记录形式,在互联网行业中,是否还存在机**,未来**如何发展。
首先,我表达一个个人观点:互联网最大的价值在于极大程度的消除了信息差,更加直观的说——提供了信息表达、接收与记录的更优解。
而抛开视频不谈(那是更宏大的话题),人类这么多年来最重要的信息表达、接收与记录方式——语音与文字,在当下的情境中,还存在可优化的点吗?
我觉得是有的。
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仅针对语音和文字):
对于同步的场景,文字部分流程相对通畅,对于语音而言,在网络延迟和语音质量上还存在可优化的空间,比如最简单的证明就是当下微信电话的通话质量是远差于直接拨打电话的。
而对于异步的场景,当前文字的表达接收在信息流产品上,通过“表达-内容理解-算法个性化 | 社交推荐-接收”的流程在运转,整体逻辑也是较为通畅的;而随着算法的不断提升,已经平台掌握用户社交链的增多,整体的效率也还存在提升的可能。
而对于语音,目前表达和接收的流程,仅跑通了“表达-接收”的流程,并没有复杂算法机制介入;就算喜马拉雅等平台,也仅是通过对长语音内容打内容标签(依靠用户上传)来进行推荐分发。
这中间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语音的语义识别能力不够,且用户对于短语音并没有形成消费习惯,长语音因为复杂性与消费场景的局限性,赛道太窄,播客这一形式还是门槛太高。
短语音有消费价值吗?
这或许是个可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当下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将朋友圈设置了仅三天可见,因为真实社交链的接入与网上关系链构建深度加深,人们在平台上表达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了。
这种失语的环境,很多人觉得**以一种陌生人社交平台的方式解决,或者在新浪提出来“公域朋友圈”——绿洲上,得到纾解;但推广很久依然效果平平,已经证明了这种模式并不能解决问题。
那么,表达接收信息意愿更高的新场景是可构建的吗?
我认为解决方式可能存在于给予用户不同的身份与对应的社交货币来解决,而最有效的方式可以通过构建网上多元角色来实现;这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用户形象一定要是具象化的,因为只有具象化的东西,才能让接收者愿意产生互动与形成新的社交链,这方面的一些想法见:升维:社交与游戏化,游戏与社区。
彼时,文字和语音都是丰富人物形象的一种方式,在新的场景下,用户可以以不同的具象化形象表达和接收不同的信息,以一种更加开放自由的心态。
这部分讨论对应的是当下的信息记录工具,比如印象笔记、notion等,这些工具的存在解决了信息记录的一个很大痛点:结构化且可回溯,使得信息记录的效率有了极大的提升。
在此基础上,还有什么是可以提升记录效率的呢?
对于文字而言:
而对于语音而言:
这些仅仅是对于文字与语音使用场景的一点点想法,可能存在很多并不现实、可行性不高的方案。
对于效率的追逐是人类的天性,语音和文字作为信息的载体之二,提效总归不是坏事;而人们对于信息表达、接收、记录的思考,也永远不**停止,也正是这种思辨的微光,一簇簇汇聚,将人类历史的天空点亮。共勉~
随心将夜,微信公众号 : 互联网菜鸟产品进阶之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社交赛道和社区发展,擅长分析行业趋势。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