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8:52:40 人气: 7 评论: 0
从品牌、用户获取信息的成本、算法精准度等三个方面一一论证,一个没有边界的今日头条真的好吗?
在1.1版本时,头条的简介是这样的:
而如今头条的简介是:
它的功能已经远**一个普通新闻客户端所能承载的内容,成为一个集微博、新闻客户端、视频播放app、问答社区、知识付费等产品为一体的大融合。
在19年举办的生机大**上,今日头条CEO朱文佳给出了今日头条的产品逻辑,是以“一横一竖”概括过去历年的演化,“一横”是尽可能丰富的内容体裁,“一竖”是尽可能多的分发方式。
就是这一横一竖,使得今天的今日头条既可以看电影又可以看新闻,还能发动态。
牛奶不是什么行业大佬,但以牛奶粗浅的产品认知,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产品逻辑。下面开始从品牌、用户获取信息的成本、算法精准度等三个方面一一论证。
品牌是消费者对于一个产品的记忆点。
现在让你回忆赶集网能干什么,还能想的起来吗?那一串找什么,我只能记得找工作了,这样的品牌定位不算优秀,信息点太多,很难让人记住。
有没有什么品牌的定位是我能解决你的一切问题?手机算吗?
手机虽然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但它终究是通讯工具,我不能把它当作空调来用。
互联网产品都**给自己的产品做定位、做品牌,是希望用户在想到一类问题时第一个是能想起自己的产品。比如:想学习知识,我们可以想到「得到」;想看电视剧,我们**想到「爱奇艺」。政府给头条的定位是新闻媒体,但这显然不是一个普通的新闻媒体。
在营销领域有一个著名的4P原则,第一P就是产品,好的产品是要有清晰的定位、目标客户,并通过核心功能满足顾客利益点。
通常情况下,用户**根据自己的诉求,选择适合的媒体,想看娱乐热点打开微博,想看深度文章打开微信公众号。这里其实存在一个用户自主选择的过程,而今日头条希望用户不用选择,在一个app内解决,这就引出了我们下一个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通过不同的媒体平台可以高效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比如产品经理可以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学习相关内容。
搜索平台什么都有,但我们仍然**选择一些专业平台,是因为可以免去信息筛选的成本。比如:用户想要看专业深度的文章,搜索结果给用户提供的内容类型却多种多样,包括问答、微博、视频和文章,这就需要用户自己筛选信息。
当然在搜索的场景中,用户是知道自己需要筛选信息的。这是符合用户预期的。但如果用户打开爱奇艺,里面全是深度文章,这就与用户预期不相符。
那么根据上述几个观点,用户打开今日头条的预期该是什么?用户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的成本是否被平台放大?
牛奶认为大众对今日头条的定位还是新闻热点,我们可以看一张数据报告。
看似这个报告显示了今日头条在科技领域的纵深发展,但仔细看热点文章的前五名,都是和热点新闻息息相关的。
科技类有一个大号叫「科技美学」,他在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阅读量有10万+,而打开他的头条号,阅读量不过一千多,互动评论几乎没有。
这一定程度说明了用户在今日头条app时,对热点之外的垂直深度的解读文章是没有兴趣的,容纳太多这样的文章反而增加用户的信息筛选成本。
有人可能**说,今日头条的算法很好啊,是兴趣推荐,系统**推荐用户想要的。但当不确定因素过多时,算法推荐**准确吗?
众所周知,今日头条的算法是它的制胜法宝。算法的准确性是在用户对今日头条的定位是新闻资讯平台时才能起作用。
计算机是怎么知道我们喜欢看什么内容呢,主要从人的特征(兴趣、职业、年龄、性别、机型、用户行为)、环境特征(地理位置、时间、网络、天气)、文章特征(主题词、兴趣标签、时效性、热度、质量、作者来源、相似文章)、所关心的内容综合分析得出。
看似无比精准的计算,可这是人啊,人是有心情变化的。
我们想学习的时候打开学习产品,我们想娱乐的时候打开娱乐产品,可当一个产品没有定位的时候,我什么时候都打开你,你怎么知道我此刻想什么,心情如何,难道要在我的大脑植入芯**?
当一个计算机面对的信息太多,随着系统复杂性的提升,系统噪声变大,作为一个机器,它还如何作出准确判断!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观点没有对错,欢迎交流讨论。
推荐阅读:
作者:牛奶,公众号:产品经理的小红书
本文由@牛奶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