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8:53:02 人气: 16 评论: 0
从画音谈起,解读了视频社交及微信的突破点,并对社交的未来进行个人的预测。
画音,主打非同步的视频消息,也就是说不像微信的视频通话那样必须双方都有空,初期聚焦于“想见面”但时间较少的亲密对象上,可以是父母、孩子、好友、伴侣,原因就是一用户有视频的需求,二是用户视频压力较小。显然这是个小众需求,其机**点在于微信上的用户并不习惯使用视频这种信息载体去表达自己观点。
画音有很多关于视频社交的思考点在里面,有“说话就拍”功能,有聊天背景充当播放器的功能,有视频仅保留一天的保护隐私功能,截屏提醒功能等。在“拍视频”方面画音相对流畅,但我认为还有可提高的地方。
同时,画音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实并不一直都是,有的时间我们在线下近距离还是在发送“语音”消息,我们并不是一直盯着别人的脸说话,我们可能隔着餐桌、低头看着手机、又或并肩看着电影,再时不时才**转向沟通对象。
这点就与线上的视频社交不同了,因为视频社交时我们大部分时候是正视着对方说话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习惯视频社交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与传统的聊天方式存在差异点,这是科技发展带来的网络“面对面”新的社交方式。
海外应用Snapchat同样最早设计为情侣间发消息的熟人社交软件,这里插播一下它的故事:
2011年,Snapchat的前身Picaboo拥有“阅后即焚”的功能,设计初衷是给情侣间发送隐私消息,但初期仅有100多个用户。
刚好创始人的小表弟在橘郡的学校使用定制版的ipad教学,但禁用了facebook,也由此沟通的刚需让Snapchat成为了替代品,同时让大众不知所然的“阅后即焚”功能成为了学生中追捧的功能,因为他们可以上课或考试中“传纸条”且不保留记录,也随着橘郡学生的流行,以及facebook的用户老龄化问题,年轻人追捧起这个可以“畅所欲言”的新产品。
从这可知,想做熟人社交工具,必需要拥有成为强需的契机,让用户有足够驱动力与周围的社交关系产生转移,然后再通过年轻人的传播中形成潮流。毕竟如果不是facebook被禁用,相信大多学生们也不**花费时间精力去寻求替代品,Snapchat也就折戟在冷启动阶段了,有时候往往就是差了那一场“东风”。
所以,我认为目前国内熟人社交“无风无浪”很难有颠覆的可能,相对于言陌生人社交那边“风还挺大的”。听闻画音团队也曾尝试过陌生人社交。
目前信息载体分别有四种:文字、语音、图**、视频。我从五个维度给予打分,最高为4分。
便捷度:信息的传递效率,从创作到接收的过程。无疑问,打字速度有快有慢,图**视频操作相对较多。
准确度:信息表达是否与本人想法一致。当人想表达真实想法时**根据不同信息选择合适的方式,如表现自身声音特色选择语音信息;表现某一细微之处可选择图**信息;表现某一连续性事件经过可选择视频信息;所以均为4分,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字信息适用性更广,场景更多。
隐私性:信息传递时自身隐私的保密程度,也可理解为用户创作过程中自身产生的压力大小。诚然,暴露程度无疑是视频最大的,因为视频相当于图**、文字、声音的集合。
美誉度:信息带来的评价程度。文字是否恰当、语音语气如何、图**视频是否好看等。
丰富度:信息的内容丰富度或信息量。文字有颜文字:)声音有情绪,图**更立体,视频是集合体,无疑最优。
综上,“语音”之所以继“文字”之后成为主流信息载体,很大原因其在“便捷度”上不相伯仲。而“视频”想随之赶上,无疑问这指标是重中之重。画音的“说话就拍”等功能就是“用户的时间成本”上降低了拍摄时间和播放时间,但我们把便捷度再拆分一下:便捷度=内容构思+时间成本。
我们在语音、发文字时,内容构思这一过程几乎可以忽略,因为人类成长过程中早已经开始学习怎么说话表达怎么打字;但视频不一样,我们需要学习怎么拍摄一段视频来讲好一个故事,需要注意自身形象、表情及动作、周围环境等等,也就是说拍摄工具再快也不够,因为脑子里还没想好怎么拍才**让视频内容符合预期。
但是即使视频信息在“便捷度”上困难重重,但在“美誉度、丰富度 ”方面无疑具有天然优势,这时候大家都在想一个问题:
“视频社交”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人们未来真的**用视频去沟通交流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从本质上来讲,人类追求“美”的脚步是永不停歇的。
这个“美”更是指完美的意思,就像汽车出现之前人们只想要更快的马一样,人们是**追求更便捷、更酷炫的沟通交流方式,这个特征在年轻人身上尤为明显。常常是大众还搞不懂为什么要发视频消息时,年轻人已经在想怎么拍更酷炫了,所以,视频社交这股旋风一定是从这个群体“乘风而起扶摇直上”。
一说到做陌生人社交产品,一定经常提到那句话“加个微信呗”,以代表大多数用户在关系升温时总**回到微信以象征着双方对于彼此关系的肯定。但是,微信因其庞大的用户量也带来无可避免的问题:
以上是微信的问题但问题不大,因为微信的强大在于其拥有的熟人关系链,然而,是否真的牢不可破?
微信纵然在熟人关系链上有绝对优势,但我们微信上面并非全是熟人,也有许多我们并不了解的网友甲乙丙丁,许多网友们”躺”在我们的关系链中互动很少也随时可能删除联系,而这,就是新社交的关键。我试着将这两者拆分为:熟人关系链、网友关系链。
当这两条链同时存在时,就**产生社交压力,是“别人眼中的我”与“真实的我”产生的冲突矛盾
关键在于,目前大多数产品做成了向微信端输送熟人的陌生人社交,而没有在自身产品内部形成闭环关系链的网友社交。
我在上篇文章有说道,用户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与一个又一个网友的“破冰”过程中,究其原因并不是说双方不匹配,而是双方仅是通过初步沟通导致了解甚少,最终产生的误**偏见。
因此,一个健康的网友关系链将**让双方产生更多互动及了解,同时,也让用户意识到了熟人微信与网友软件的不可兼容性。对于“移动互联原住民”的z世代来说,应该给予他们与网友一条相对独立的关系链,年轻人终将逃离微信拥有自己新的网友链社交产品,而视频社交,是当下恰好的催化剂。
所以,画音创始人Genie提到微信的补充是什么?在我看来,是微信必须顾及其用户群“大局”而导致的弊端,是社交压力,是视频领域,是年轻人。
第二章讲到,视频社交是需要用户去学习内容构思的,最终用户达到能快速产生一个符合预期的视频进行沟通交流。多闪是直接忽略了这个问题,画音则是寄托于熟人间在内容构思这个过程中相对轻松。
而我认为解决这个学习问题可以用网络段子来概括: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也就是说,让社区内长尾用户模仿头部优秀创作用户,这种类似于抖音的做法将**让社区产生大量的视频内容及用户越来越习惯于用视频去表达自我。
这里我将视频社交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头部视频创作者阶段。随着抖音、快手的兴起,诞生短视频创作者及消费者,人们对于浏览视频信息的习惯养成。
第二阶段,去中心化阶段。人们从内容消费者过渡到内容生产者,尝试拍摄关于自身的视频信息发布到社交平台,并从中诞生优秀创作者。
平台推荐优秀作品鼓励大众学习,大众通过模仿产生相对优质视频内容,得到社交收益,养成创作视频习惯。注意最好是“鼓励”而不是“强迫”,就像微信朋友圈“鼓励”用户加上图**发布,但仍然保留发布文字消息的功能。
很重要的说,如果我们不培养大众创作视频的能力,视频社交永远不**到来。而且必须是思想前卫、引领潮流的年轻人这一群体。
第三阶段,由编辑到无编辑阶段。大众通过长时间的模仿学习,习惯于面对镜头创作视频消息,在内容构思、视频编辑美化的时间上将大大减少,用户尝试使用视频信息进行聊天,初步养成用视频信息进行沟通的习惯。也就是说最终在理想状态下,在速度上将**基本达到像发语音一样地发视频。
本文由 @火枝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