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05:18 人气: 16 评论: 0
全球范围内众多社交产品在尝试弱化“点**”功能,而在社交和媒体二者中选择后者的微博,只能在点**之路上继续走下去。
日前,微博推出一种借网贷打榜的形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据悉,新浪金融旗下信贷产品“微博借钱”推出一个“网购红黑榜”的活动,使用微博借钱,可以根据借款金额大小获得相应点**数翻倍,而因为这个榜单上涉及的又都是明星代言产品,所以网购“打榜”就成了明星粉丝“打榜”的战场。
这两年,微博在挖掘粉丝价值上可以说是费劲了心思。
同一时间,Instagram也陷入争议,不过原因似乎和微博正相反。
为了消除用户分享时的紧张感,改变用户仅用照**上点**衡量自我价值的想法,Instagram在美国尝试将每一张图**的点**数量隐藏,此后只有发布者自己能够看到照**点**数的人。
隐藏点**无异于社交的一场自我革命。
微博与Instagram的差距其实并不是用户数量或财务表现,而是对待用户的态度。
微博二度崛起的故事或转折于十周年记。
根据公开财报显示:今年Q3微博虽然实现了总营收4.678亿美元的成绩,1.65%的增速较去年同比略有增长。但算上Q2营收1.23%的增速,微博已经连续两个季度都处于低速增长的尴尬境遇。而去年同期,这一数据还高达43.79%,2018年的财报更是异常亮眼。
为什么去年还维持在高速增长下的微博,今年突然开始急转直下,股价也连连大跌呢?
我们可以简单回顾这近一年时间里微博的遭遇:
抖音的崛起不可避免地抢夺了两微一端的用户注意力、用户时长以及广告市场,但微博更深的危机是在用户和广告主之间两头为难。
为了迎合广告主,微博牺牲用户体验,从2012年开始实践六大商业路径之后,我们使用微博就不得不承受其花样百出的广告。打开微博时有开屏广告,浏览消息时看到信息流广告,发微博时**因关键词触发广告,就连热搜榜也成了赤裸裸的名利场。
但现在,利用用户(粉丝)打造的数据假象反之又把广告主坑了,这让微博两头都没讨好,故而如今内忧外患。
再看Instagram,去年6月份,Instagram月活跃用户数达到一个新的里程碑,突破10亿关口。随后,彭博智能(Bloomberg Intelligence)在分析报告中指出,Instagram的价值可能达到1000亿美元。
被Facebook收购后,相对缓慢的商业化进程,让Instagram的用户增长保持了一个良性健康的状态。数据显示:Snapchat在2018年第一季度的日活跃用户数增长率为2.13%,Facebook的月活跃用户数增长率为3.14%。而Instagram实现了最快增长,其每季度增长率将近5%,这得益于其对年轻用户群体的吸引力。
去年年底,Instagram的一次小测试让不少用户心惊不已。他们一早起来发现浏览页面只能通过横向滑动,习惯了垂直流设计的用户倍感不适。
不过,很快Facebook对外媒表示,这个调试已经被迅速解决,并恢复正常的浏览方式。
一个承载上亿用户的产品,即使是微小的改动也**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也是他们不愿轻易改动产品的原因。但Instagram此次隐藏点**,却是在挑战社交产品维持互动的一个核心功能。
而且此举更是触及商业变现的根基,反对的声音认为,隐藏点**数量**让Instagram上有影响力的博主难以了解到自己账户的价值,他们及社交平台的商业变现都**受到阻碍。
当然,站在普通用户的角度,Instagram的测试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他们认为隐藏点**是肃清社交网络过重网红风、盲目追求数据的最直接方法。
微博其实面临着与Instagram相同的境遇,只是他们的选择却截然相反。目前,Instagram上获**最多的照**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和滤镜的鸡蛋,这无疑是对流量网红的现实讽刺,而微博几个月前也发生了相似的一幕——“坤伦对决”。
社交平台对数据和流量等指标的重视,以及其现在所遭受的数据、流量造假的反噬,一切都起源于商业化探索,这在微博的发展脉络上尤为清晰。纵观近几年微博的产品形态变化和几次重大改版,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围绕商业变现,而非用户体验。
重社交还是重媒体?
当年曹国伟选择了后者,使得微博找到了与微信不同的定位,从而重获新生。但是社交属性的割舍,让微博忽视了作为一个社交产品应有的用户责任。
Instagram也备受社交产品偏离社交的困扰,所以如今其隐藏点**,目的是让自己的产品更符合所谓的道德标准,不那么机械地受到量化指标的驱动。
其实,不止是Instagram,全球的社交网络都在掀起一场关于回归社交本质的反思。
推特创始人杰克·多西在加拿大温哥华的TED 2019年活动中表示,“如果我要重新开发这项服务,我便不**再强调粉丝数量的重要性,我不**太强调‘点**’的重要性。”他甚至说,可能根本不**创建一个“点**”或“喜欢”的功能。
Facebook的脚步比推特更快。
今年9月份据TechCrunch报道,Facebook率先在澳大利亚测试隐藏“点**”统计数字的做法。而在这之前,Instagram已经测试了这项新功能。
无独有偶,YouTube也正在尝试取消频道的订阅人数。
“点**”如今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互联网社交巨头们当做是一种“有问题的文化”,而这背后正是社交价值被数据所绑架的困境。
但隐藏点**真的能让社交回归真实的交流和互动吗?又或者减小数据造假的可能性吗?
恐怕很难。
在社交平台上围绕网红和粉丝建立起来的商业闭环,不**因为某一个维度数据的缺失而受损。更何况,这些社交产品并不是取消点**,而只是隐藏点**。
换句话说,个人可见的点**数量依旧是衡量广告效果的工具。当然,这也正是微博、微信等社交产品不可能模仿Instagram隐藏点**的原因。
尤其是微博,粉丝经济和数据打榜关系到微博的命脉,如今其已经深陷用户增长的困境,再动摇微博的商业化根基,无异于灭顶之灾。
不过隐藏点**最大的受益者正是用户。
一则,正如Instagram的初衷,隐藏点**数后,用户可以不再专门迎合他人的喜好,而是去发布一些真正能够表达自己、更与众不同的内容。二则,隐藏数据可能带来了一个更公平、可预测的市场,当用户不再根据数据去选择观看的视频或是想听的歌曲,优质的内容反而更容易脱颖而出。
所以说,无论是对于内容的生产者还是消费者而言,这似乎都是一个更佳的社交网络环境。
当然,隐藏点**的尝试还在测试中,即使是Instagram也未必**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这一功能变化。更何况,近两年随着Facebook接连遭遇危机,Instagram所承担的商业化责任远比以前重得多。如何在隐藏点**的基础上不损害商业变现,对其也是一个挑战。
早前微博是公认的影响力很大,商业化很差,其社**地位和盈利能力完全不成正比。但商业化后,微博财报变得很好看,可社**地位逐渐让位于娱乐地位。
在这一过程中,微博抛弃老用户、俘获新用户,从而二次崛起,但如今它似乎又重新被用户抛弃。
作者:锦鲤财经,深度有趣好运气;公众号:锦鲤财经(ID:jinlifin)
本文由 @锦鲤财经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