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06:22 人气: 8 评论: 0
大健康行业依然是一**蓝海,其中还存在很多机**,消费互联和产业互联交接的领域,巨头的入场更是让这个行业充满了遐想。
先简单地看一组数据:
从动脉网搜集的部分数据可以看出,今天双十一健康商品和医疗服务的在线销售额较之以往不断攀高,特别是健康服务类项目的火爆,似乎在预示着健康类电商的趋势正由以往标准化的医药保健品,转向为看似非标的健康服务类。
或许,这个趋势**成为大健康行业的另一个增长和爆发点。
除了这个启发点外,大健康行业将继续何去何从呢?
这次我们就从产业现状和巨头玩家的业务布局中看能否找到一些端倪。
健康产业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健康产业仍处于创业阶段。
在发达国家,比重**过15%,而我国健康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发展空间巨大。目前我国的健康产业以平均每年近17%的增长速度快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可达到10万亿元的市场规模。
然而,行业目前较为分散,CR5仅有34%,市场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拿美国为例进行对比,美国的大健康产业各细分方向的发展都比较均衡,而我国目前95%都是医疗服务和医疗药品。此外,我国在健康管理服务方面几乎还没有成型的商业模式发展起来,而美国的健康管理服务+长期护理服务已经占比20%了。
这种差距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经济好了,才有强烈的诉求,想要活得更健康。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大健康产业在我国还是一**蓝海。巨头纷纷入场,一方面促进了健康认知教育,另一方面也在切切实实地解决用户的健康需求。
在探索的过程中,头部玩家都是怎么布局的呢?
管中窥豹,或许能给后入者一些启示。
还是先看一组数据和概要:
四大玩家的投入和规模都已初露峥嵘,前两家已上市,有更多的数据供大家分析,后两者紧罗密布地布局,也有很多看点,基本可一览整个产业的市场现状。
对比平安好医生和阿里健康的财报数据:前者依然在亏损,而后者竟已过亿盈利;再仔细核算两者的营收类目,**发现好医生的健康商城收入(含个人和企业)占总和的64%,这其中个人消费者和企业采购(主要是平安系)占比五五开。
而阿里健康的医药自营业务更是贡献了82.95%的营收,如果再加上医药电商平台业务,整个医药电商业务竟然占到总营收的96.48%,这个占比不可谓不惊人。
同样涉足医药电商的京东健康估计情况也大抵类似,毕竟在国家政策降低医药电商准入门槛,以及鼓励第三方介入医院复诊的处方药配送的利好背景下,让老百姓买药更方便的需求一下子得到了空前的释放。
可以猜想,甚至是肯定,为了财报数据的好看,平安好医生和阿里健康未来仍然将围绕着医药电商实现造血,从而有底气去发展其他的创新业务。
自古医药不分家,医药电商模块的高权重,必然让巨头们开始打通上游的医疗链路。
然而,医院或诊所毕竟是线下渠道,这种偏重的业务形式,受限于业态的特殊性,必然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快速扩展的;特别是自建医院或者诊所的模式,毕竟乌镇互联网医院似乎已然成了宣传摆设。
为传统医院或者诊所赋能,或许是更便捷的一种方式,然而鉴于医疗系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拓展难度也可想而知。况且,目前大部分的医院都已或多或少采购了数字IT系统,合作后的系统融合也必将花费一定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这就非常考验线下渠道能力了,目前来看,阿里明显有这方面的优势。
作为领域内的大玩家,除了既定的必争的业务范围,当然少不了创新性探索了,在传统业务数字化的同时,借助AI技术能力,提高传统方式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既然是创新业务,可想而知,现在都还在打样阶段,距离真正的大规模落地和应用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
从阿里健康披露的财报数据中可看到,创新业务(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贡献的营收占比仅为0.23%。
目前在智慧医疗领域,最早落地的就是医疗影像识别类产品,如**觅影,汇医慧影、推想科技等公司。
虽然影像AI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医生负担,例如在检测肺结节方面,其对结节大小体积的测算比人工准确,也因为系统的提示**降低人工审**时漏诊的概率。
然而有调查显示:这类产品同质化严重,一个三甲医院可能同时安装10余家,但医生真正使用的只有一两家。
究其原因,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其他类辅助诊断决策的AI产品上,所以AI导诊、AI客服这类从医疗基础信息层面降低患者就诊成本的产品或许更有前景。
面对大健康行业10万亿级别的市场,众玩家们的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但核心的产业链路是相同的——“医(医疗)+方(处方)+药(医药)+管(健康管理)”。
目前,国家发布的一系列政策,例如《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等,都逐渐将原来较为封闭的医疗系统开放,鼓励互联网等新产业助力传统医疗来解决老百姓们的看病难、看病贵、买药贵等诸多问题。
政策的利好将释放巨大的红利,这是一个复杂的市场,对专业、技术、渠道、产品都有很高的要求。
通过巨头们的业务形态,再结合产业结构,依然可以发现一些机**点。
2019上半财年,阿里健康的收入结构中新增消费医疗业务,共计五大块:医药自营业务、医药电商平台业务、消费医疗业务、追溯业务和其他创新业务(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但消费医疗业务的营收贡献占比仅为2.52%。
对应的平安好医生的收入结构共计四大块:在线医疗、消费型医疗、健康商城、健康管理与互动,其中消费型医疗业务的上半年营收贡献占比为17.07。
而从这次双十一的健康服务类项目的成交成绩中,也可以看出这个领域的确是大热趋势:
在消费医疗领域,今年登陆纳斯达克的新氧在上市后计划纵向深入医美产业的上下游,并横向拓展消费医疗的品类。这也预示着此领域将迎来一场爆发,而像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京东健康这样的大流量平台,此前业务重点都在医药电商,横向拓展到消费医疗类服务品类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关键点就在于,如何将项目服务标准化便于口碑传播、如何打造爆品用创新手段引流、如何切合消费者需求创新产品但又保证服务和体验、如何构建一个消费者-平台-医疗机构三方互信平台促进服务线上化。
从这个角度出发,或许垂直新的消费品类发力**是一个好方向。
结合前面的行业结构大图及巨头玩家们的业务布局,**发现大健康行业里目前发展最成熟,落地最快的无不是医疗和医药。这两部分解决的主要是用户在院前、院中的患病就诊阶段;而在院后阶段、以及更靠前的未病阶段,目前并没有着力布局,还在探索阶段,这便是机**所在。
从巨头玩家们的业务分布来看,平安好医生从健康评估切入,阿里健康从体检切入,京东健康从慢病管理切入。
那么,在多种检测、评估干预、护理保健、康复医疗、健康保险等健康管理方面还存在明显的机**:
这似乎一直是个被妖魔鬼怪化的行业,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消费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意识地去主动接触这类产品。
此次双十一中swisse、汤臣倍健等营养保健品牌先后跻身天猫双11成交额亿元俱乐部就可以看出这个行业正在爆发。
线上渠道增长强劲,从13年线上销售份额的13.6%到18年的31.9%,借着近些来我国电商的发展,营养保健品在传统电商平台、代购、跨境电商等渠道模式中都占据着一席之地。
互联网的本质是消除了信息的不对称和不透明,而保健品在国民的眼中一直都是笼罩在一篇迷雾中,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或许可以重整这一行业,并让更多有健康诉求的用户消费到更透明、更有效的营养保健产品。
大健康行业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传统与创新同在,消费互联和产业互联交接的领域,巨头的入场更是让这个行业充满了遐想。
每一点创新与改变,都将关系到老百姓的民生福祉。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值得我们上下而求索。
陆庄羽,微信公众号:看风景的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擅长用户分析和原型设计,目前关注工具、内容、健康管理等方向,爱好骑行户外的伪文青一枚。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