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07:21 人气: 5 评论: 0
在****之前,国际上比较火热的通讯软件是ICQ,后来**很快就**过了ICQ成为国内通讯软件霸主。**为什么能打败ICQ?笔者从这一问题出发,对两者进行分析对比,总结了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1996年,3个以色列人创立了ICQ,不到一年时间就成为世界上用户量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1998年,ICQ被美国在线已4.07亿美元收购,此时用户数已经**过1000万,中国的用户占有率是80%。
总结三个特点:有钱,有用户,有先发优势.
当时没有花太大精力在中国市场,因为创始团队因不想离开以色列而选择退出了公司,美国在线此时正在浏览器市场和微软死磕;
ICQ是外国软件,服务器在国外,政策风险比较大,而且也不够本土化,英文界面注定了很难被被大多数的中国人所用,icq对中文的支持不是很好,特别是icq Corp版,有些字符愣是发不出去,比如“服务”。
(1)七分靠打拼(实力)
1)强生命力的创始团队
A、互补的强者联盟
**擅长产品,张志东擅长技术,曾李丹擅长市场,陈一丹擅长行政人事法务,许晨晔擅长系统信息,而且在各自领域已耕耘多年
B、合理的股权设置
5个人一共凑了50万元,其中**出了23.75万元,占了47.5%的股份;张志东出了10万元,占20%;曾李青出了6.25万元,占12.5%的股份;其他两人各出5万元,各占10%的股份。作为一个集体领导的管理团队,不可避免**有不同想法,甚至有时候内部**有很多争辩以致最后意见无法统一,根据分工占据不同的股份结构的策略,能有效避免无休止的争论,并且能形成高效的决策流程。
C、优秀的团队基因
2)产品技术微创新
A、技术创新
注释:163(chinanet)是真正的互联网,上网很贵。169(cninfo)是大局域网,只能看各地电信局自办的网站(一般叫xx信息港),后来拓展到能上任意国内网站,从资费上169的费用要比163便宜,163的费用是每小时4元电话费+6元信息费,而169只需要4元电话费。当时厉害一点的169用户都**想办法寻找169转163的代理服务器来突破上网的限制,类似于现在的翻墙。
B、产品创新
3)市场推广策略
A、媒体的报道推荐
当时的每个面向年轻人的媒体都有IT版,更不用说“电脑商情报”“大众软件”“中国电脑报”这样的专业电脑杂志。它们在城市青年人中受众面非常广,主要内容就是各种新软件和硬件动向,类似于“最新下载软件大**点”“。
“ICQ,OICQ,AICQ大点兵”之类的文章每期都有。几乎所有电脑爱好者也**至少看其中一份,当时内容的质量也确实高。
**的第一批用户,就是在这批传统纸媒的推动下被导入的。包括官媒人民日报也有报道过一次;
B、OICQ走向大众化,其实是从网吧开始的,网吧的桌面上就放着一个OICQ的图标,网吧老板除了安装OICQ外,还**手把手的教你怎么用;
C、用户的口口相传。
(2)三分天注定(运气)
1)1998年8月左右,广州电信在信息港上招标,想购买一个类似ICQ的中文即时通讯工具,这个机**激发了**团队想做一款ICQ的念头;
2)1999年国庆,中国网虫发现没法通过互联网进行境外访问了。YAHOO打不开不说,ICQ也没法登录了(这玩意儿的服务器当然在境外),一时间各论坛里哀鸿遍野,大家纷纷寻找替代品,人总不能不说话吧,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大家开始使用OICQ互相联系。
国庆封网大概持续了7天左右,这7天足够让大部分使用ICQ的人转换到OICQ去了,再之后,大家对 “断网” 这事儿仍然胆战心惊,再加上OICQ本身勉强也可用,于是大多数人保留了OICQ;
3)起步阶段,因为服务器带来的巨大资金压力,**们想出售公司,但因为商业模式不**看好,没有人愿意接**,导致**们只**死撑下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IDG的王树个人先垫资450万给**救急,要不然等几个月就是互联网泡沫崩溃之时,到时可能谈好的天使投资就**不了了之,然后**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本文由 @汪仔8634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