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09:26 人气: 8 评论: 0
现在需要的不是一部被5G定义的终端,而是一部能够重新解构5G的载体。
我们或多或少都还记得1996年瀛海威的那句口号: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
但谁还记得,早在1984年,中国的通信市场就被瑞典爱立信看作是一块巨大的蛋糕;此后,爱立信与秦皇岛合作,这才有了新中国第一套投入使用的移动通信设备系统。
当时还因为一个非官方机构“巴黎统筹委员**(《瓦森纳协定》的前身)”的干涉,合作一度陷入僵局;以至于爱立信只能出售落后的“蜂窝450兆的移动通信系统”给中国,不过在执行合同的时候爱立信把450兆的设备换成了900兆——这就是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起点。
1987年,中国第一个移动电话通信系统在秦皇岛开启。这一年恰逢任正非从南油辞职,集资21000元在一家破旧厂房创立华为公司;此后的华为一直都是中国通信市场最靓丽的那一抹剪影。
从最初900兆的起点开始,我们经历过1G的拿来主义、2G的抄袭主义、3G自成一级到4G同台竞技。看似每一个时代都在健康发展,但是始终都能站在风口浪尖的却只是极少数,而那些掉队的互联网企业又遭遇过什么?
不说1984年前我们的“科技树”被人锁死,没有掌握核心科技的我们只能任人宰割。在第一、第二代互联网创业者发愤图强的时候,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一个蛮荒的市场、他们还需要面对欧美日韩各国的口蜜腹剑。
要知道早在1984年美苏冷战时期,中国通信市场就已经笼罩在美系“巴统”阴云之下,而在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又开始忙着制衡欧盟和日本。
2001年,我们在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加入WTO,被迫在金融、农业、电信、能源、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领域“全面开放”,西方以为可以驯服中国成为他们的廉价劳动力市场。
幸而在走过不少弯路之后,我们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受益者之一,而今更是隐隐和在全球肆意挑起贸易摩擦的美国站在两个极端。
如果不是阿尔斯通的美国陷阱,我们不**知道美国法大于国际法;如果不是中兴被制裁,我们还活在拿来主义的乌托邦。而这之后,美国更是主动掀起了旷日持久的“中美贸易战”;但是在华为携手5G亮剑的时候,整个战场似乎突然就变了风向。
或许,Mate X不是第一代5G手机,但华为加速了5G时代的节奏这却是毋庸置疑的。
2019年4月,韩国成为了全球最早商用5G的国家;随后,美国、英国、瑞士等国家的运营商也相继推出了5G服务。
2019年6月,工信部正式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广电四家企业发放5G牌照,正式开启5G元年。
夜幕之下,弥漫的是整个时代对于5G的狂热。
GSA全球移动设备供应商协**发布的《2019年8月5G生态系统报告》显示:5G元年全球已有32个国家的56家运营商宣布部署5G技术、41家供应商宣布已推出或即将推出5G终端设备。
对比之下,4G元年全球只有4家移动运营商和3家OEM厂商推出网络和终端。
政策大开绿灯之下,各国政府还为5G“砸入”重金:雷锋网报道,韩国政府计划明年为5G投资6500亿韩元,相比今年增长86%;美国也提出政策刺激5G投资,美国无线通信产业预计未来在5G网络上投资高达2750亿美元;GSMA预测到2025年,仅中国就将为5G投资1840亿美元。
巨额的投资让大部分运营商选择更为经济风险也更小的方式建设5G网络,数据显示:全球5G的商用网络均为NSA(非独立组网)。
放眼全球,中国市场对于5G的响应最为激进: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从2020年1月1日开始NSA的手机就不能入网,中国将全面转向SA(独立组网)。
除此之外,四大运营商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8月26日,中国广电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项目在青岛揭牌,探索5G新业态。
如此种种,你们还觉得5G是空穴来风吗?
自从华为的5G手机Mate X亮相以来,各种关于5G炒作、5G早熟、5G无用论的话题就不绝入耳;更有甚者,5G能被黑的地方都被黑得体无完肤。
要知道发布**和概念机原本是科技市场的两根定海神针,但近几年发布**各种被剧透、概念机又是各种放弃治疗,这让消费者有些无所适从。而5G就是这样一个不怎么成熟的概念。
但在2018手机行业遭遇瓶颈,当高端机沦为大路货,并且各种自降身段的时候,5G没准就是一个不错的伊甸园。
虽然5G依旧还是“生米”,但在各大通信厂商的“通力合作”之下变成“熟饭”也不是毫无可能;毕竟,米都已经下锅了。
而在5G手机这一块,我们的科技底蕴也没有想象中的贫乏。想要过渡到5G时代,就不只是5G终端、5G基站和5G网络架构需要同步升级。
在4G过渡到5G手机终端这一块,变化最大的三个模块:基带、射频前端芯**和天线。
基带芯**主要作用是:在语音、数据等信号和基带信号二者之间进行合成转化解析;包括CPU处理器、信道编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调制解调器和接口模块等子块。
而在硬件技术方面目前只有三个国家发布了5G基带芯**:
中国有三家,两家在大陆,华为的巴龙5000和紫光展讯的春藤510;一家在台湾,联发科的M70 5G,但目前尚未有手机厂商采用。
美国也有两家,分别是高通的X50和它的升级版X55与英特尔,后者的5G基带业务被苹果10亿美金收买。
韩国有一家,三星的Exynos Modem 5100。
射频前端芯**,主要作用是实现信号发射接收,要无线连接,就必须要有射频前端芯**;它包括射频开关、射频低噪声放大器、射频功率放大器、双工器、射频滤波器等多种芯**模组。
目前来看,射频前端芯**市场完全由国外主导,美日德荷四国占了95%的市场;其中美国有博通,skyworks, Qorvo三家;日本、德国、荷兰各有一家。
国内虽然也有卓胜微、韦尔和锐迪科、国民飞骧,以及维捷创芯,但它们的市场占有率很低。
手机天线主要作用是接收传递各种各样的信号。这个市场信维通信已经具备为高通、立讯精密为苹果供货的水平。
在5G手机终端技术方面的相对落后,但在5G基站以及5G市场的开放度上我们绝无仅有。
要知道在4G时代,全球大概有500万个基站,其中就有340万个在中国。
但由于5G波长短于4G,为了取得良好的信号效果,新建的5G宏基站就至少要比4G基站翻一倍;这就决定了全球将**有1000万个5G宏基站,将近700万个在中国,至于微基站只**更多。
而华为和中兴又恰好是宏基站和微基站领域的“头号玩家”:华为更是在宏基站领域连续四年第一,全球市场份额已经高达30%;还拿下全球7000亿5G基站天线需求中34.4%的市场;在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技术储备上,又以1970件声明专利名列第一,占总专利的17%。
中兴虽然没有华为那么耀眼,但在宏基站领域也拿到了9.4%的市场,并且在发力5nm工艺5G芯**。
手机终端和基站之外需要进一步升级的自然就是“5G网络架构”,它包括光模块、光纤光缆、运维商。
光纤光缆算是一个“早熟”的行业,这个没什么可争的。运维商也往往是近水楼台。
光模块其主要作用是完成电信号与光信号的互相,它的主要玩家是美国。但随着Avago、Finisar、Lumentum、Oclaro等相继将光模组业务出售给中国公司,国内光模块厂商市场份额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增长,但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
而在集成光模块的光器件领域,中国与日本接近,只有14%左右的市场,远远落后于美国。
至于光芯**这一块,主要玩家还是美国和日本,国内落后于它们1-2代。虽然华为海思也设计光芯**,而且目前国内能用于5G基站的25G以上的高端光芯**,仅海思能够设计,但海思明显满足不了国内5G光模块的胃口。
发现没,从5G专利、5G手机、5G基站到5G网络架构,虽然发布不至于面面俱到,但华为在它力所能及的领域都基本做到了最好。就算在全球领域存在争议,但在国内几乎都做到了顶尖,说它以“一己之力”把中国推到了5G技术的风口浪尖,也不为过。
华为的表现固然亮眼,中国也有最好的5G市场环境,三星已经不足为虑但高通依旧是强大的对手:
但这也带来一个怪相:中国在5G市场高端有华为重拳出击、低端有性价比因素站稳脚跟,但是中端腰部却是鲜有企业能够跟上华为的节奏。
以上,我们就能发现在5G这一块,我们的硬件积累其实没有想象中的羸弱,而且随着分布式操作系统鸿蒙OS和原生支持5G的谷歌系统Android 10的出现;5G生态最大的那几块拼图已经被我们补全。
而5G手机作为5G生态的第一块“处女地”,虽然有“利用”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喂养”还不成熟的5G生态之嫌,但4G手机已经看到天花板需要更进一步的“用户体验”拯救这也是事实。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5G手机”也算是天作之合。
但这个趋势既不是“亲儿子”苹果、也不是“私生子”三星引领的,这就是华为的原罪。
2019年4月,特朗普第一次在白宫罗斯福厅内描述了“5G美国梦”,他提到这是“一场美国必须要赢,也一定**赢的比赛”,因此拉开了美国政商打压华为的序幕。
2019年5月,美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实体清单、ARM芯**断供、Google暂停部分业务、IEEE禁止华为员工参与对华为展开全方位围剿。
而这之后美国还要求其它国家向华为施压:澳大利亚、新西兰马上表示忠心立刻禁止华为;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7个重要盟国则表示已经在认真考虑这项提议;只有意大利、西班牙、丹麦选择了不考虑禁止华为。
但不管美国有多“气急败坏”,华为的节奏没有乱。
华为如期发布了Mate 30系列,侧屏操控、隔空手势让人眼前一亮;而它更是敢于豪**5G和AI,和苹果A13展开正面竞争。
但在AI芯**这个战场,华为需要面对不仅有苹果、三星和高通这样的老对手、还有谷歌、微软、亚马逊、IBM以及英特尔和英伟达等生力军。
可以说,华为又选择了一块难啃的骨头。
中国5G市场环境的开放自然是华为的利好,但国际市场在“美系5G”的围堵之下,华为事倍功半,这**极大拖累华为的国际化战略。
当然,由于美国对中国互联网企业一向就不信任,华为在美国几乎就没有市场,有没有几乎没有区别;但是美国要求谷歌暂停GMS服务就比较坑了,因而也就有了外媒对Mate 30 Pro的评价:“痛失谷歌,没能成最好手机”。
为什么GMS如此重要?
因为国外用户搜索、邮箱、地图、YouTube、Android Market等服务都涉及到GMS,它可谓是空气,可以不注意,但不能没有;所以这一次谷歌不让华为用GMS,是有恃无恐的。
虽然华为对此提供了一整套“备胎”服务HMS,并且还为此整合了45000+个APP,但用户的习惯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这也是余承东承诺“若禁令解除,谷歌服务和应用将被重新添加到Mate 30/Pro中”的根本原因。
被人欺负却不还手,这不是华为的风格,于是也就有了近来华为转战计算平台、一口气发布112款云服务和车联网的最新动向。
华为已经成长为巨兽,一纸禁令就想封杀太想当然了。
回到Mate 30系列和华为本身,华为的优势很明显,但它的劣势也一样明显。
Mate相比于苹果x 、xs、 11pro除了背后有点变化几乎一张脸,它太多变了;从双摄、三摄到四摄,它总是不断颠覆自己,造型动不动就改的面目全非——这样固然能够给人“新鲜感”,但新鲜感之后呢?难免**有些空虚啊。
万一,用户很喜欢上一代的某个特征呢;一旦这其中的某个造型不太让用户喜欢,比如,Mate 30像极了多灯泡手电筒的圆形四摄就存在争议;哪怕它依旧比苹果煤气灶优秀,但也好不了多少。
而华为本身在宣传上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它一直在强调这个它能干、那个它能干,它的指标有多优秀,但却少了那么一丝“人情味”,多了一点炫技的“工具感”。
而这之外,华为的摊子铺得太大,也就难免招致更多的“骂声”;它能够迎合一部分人,却没办法迎合所有人,就像鸿蒙和方舟迎合了非技术人员却在开发者那里失去了口碑。
至于那些黑粉,连谷歌的“量子霸权”都能强行跟华为捆绑;真的没必要过多在意,他们的圈子有限、精力有限,真正的花粉大多都是沉默者。
不管苹果的地位在果粉的心目中有多神圣,它“跌下了神坛”这是事实。
一项最新的年度中国消费者态度调查显示:苹果的品牌声誉从一年前的第11位在今年跌至第24位;而在2017年之前,苹果的品牌声誉曾排在第5位;与此同时,苹果的最大竞争对手华为,今年上升两个名次,排在第2位。
令人唏嘘的是:华为因为力促5G,太过努力被美国市场针对。
苹果却因为暂缓5G,不够创新而让中国用户耿耿于怀。
关于苹果“缺乏创新”一度在双摄、三摄、四摄、**级夜景、**级快充、真全面屏等落后于安卓这件事,我们不必过度解释。
对于世界上第一台3G手机是松下、第一台4G手机是HTC,但苹果依旧后来居上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这件事,我们也最好也不要太过乐观。
我所理解的创新本质,是企业组织竞争力的溢出,但很显然近年来与高通的官司、高管离职潮、泰坦裁员、苹果向软、美国制造和144亿美元天价罚单等问题占据了苹果太多的组织能力,让它无暇进行创新。
而库克对于创新的定义“创新并不一定是改变,而是做的更好”,更是与乔布斯时代1984的颠覆、Think Different的差异相距甚远;这就决定了库克时代苹果的创新更加审慎,也更慢。
但是在5G元年交了一张白卷却并非一句“5G有一点**前”可以解释:
要知道当初的Retina视网膜屏幕、不锈钢框架天线、苹果地图、Siri、指纹识别和结构光,哪一个上线的时候足够成熟;就算是最近上线的Wi-Fi 6,居然还要用专用路由器才能“蹭上”?而这些或多或少都成就了苹果。
那么iPhone 11不支持5G的根本是什么?
当然,也有人说苹果是选错了供应商,没能按时拿到零件而错失5G,这个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而这一次iPhone 11明显面对的是美国市场,推出5G手机不合时宜,用来补充5G的Wi-Fi 6倒成了最优选择。因此2020年苹果转向5G也有点悬,但这不妨碍苹果出一个概念体验版。
回到iPhone 11,在信号、续航和发热上的升级固然让人惊喜,但要把它们吹捧为亮点就有点小题大做;毕竟,一部手机做好信号、续航和发热这是本分。
这一边,iPhone11 Pro Max屏幕刚刚获得A+评级,另一边iPhone11就惊爆各种问题,信号差、高维修费、暖手宝……甚至还有这样的论点:iPhone 12出来之前的所有5G手机都是小白鼠,这不是成心找罪受么?
回到苹果本身。
苹果一直以来的广告质感,营造的一种“文化语境”这是华为很难一蹴而就的。
而且照苹果目前的发展战略来看:苹果在内容领域站稳脚跟之后,可能**越来越不关注硬件;毕竟基于硬件建立生态壁垒、然后在壁垒之中“快乐的收税”,这样“零投入、小规模、多频次”优雅的赚钱方式更符合苹果股东利益;另一方面它还能产生强大的用户“粘性”。
所以对于苹果而言:在基础科学(电池续航,储存单元,芯**逻辑等)没有出现大的突破之前,保证自己的产品序列处于第一梯队,只要苹果的硬件没有做到“天怒人怨”,它的生态就能圈住好大一波粉,以它现在的体量**然个一年半载也不是问题。
而且作为拿走整个手机行业全球60%利润的科技行业,这些钱不管是购买新技术、开荒新市场,甚至是回馈果粉都够它忙的。
对于三星,我们长话短说。
但随着口碑和销量的下降,越来越多的代理商跑到了华米OV阵营。
Strategy Analytics报告称:由于三星无法跟上中国本土品牌与苹果的脚步,2017年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跌破1%。
作为三星的最后一搏,5G手机被给予厚望。
但Note 10系列却没没有多少呼声,重新上线的Galaxy Fold依旧同样脆弱。
但在中国市场的失利却并未影响三星的国外市场,而且在华为在欧洲和北美被“禁赛”的同时,第二季度三星在欧洲重新确立了大幅度的领先优势;而且在整个东南亚市场独占鳌头。
华为被各种“拒之门外”,欧美5G市场很显然就成了三星的“禁脔”;但在欧美政府对5G建设肆无忌惮的干涉之下,5G在市面上的主观舆论必然不**太健康,再加上苹果有意无意的引导;就算是在华为手机的“真空地带”,留给三星的时间真的有限。
不过,三星基于韩国5G政策红利,很可能在欧洲和北美市场被放大,再加上韩国通信市场本身基础就不错,在5G领域成为华为的对手也很有可能。
所以,大可不必急着唱衰。
对于其他的5G手机还真没什么好说的。
按部就班上线的有MOV,指望着靠5G翻身的也有金立、酷派、HTC。,就连爱立信似乎也找到了自己在5G时代存在的意义。
虽然,5G的到来确实**对当下的手机市场进行一次洗牌,但金立、酷派、HTC现在才开始投入重金研发5G智能手机和相关服务就未免有些迟钝;而且就像金立、酷派用来复活的千元低端机产品并无多少亮点,这个在华米OV+苹果的霸权之下很难存活。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贯彻通讯逻辑和底层芯**的技术专利竞争时代,不掌握核心科技的他们真的很难杀出重围。
这个时候它们最好的选择,不是冒然去研发“千元机”直面华米OV的竞争,而是基于5G时代的大趋势趁早转战硬件又或者是软件,为华米OV提供元器件又或者是5G生态应用。
谁说5G时代就不能出现下一个微信和抖音呢?
至于华米OV这些5G的主要战力,OV暂时没看到多少新意,但小米却在昨天又划了一条底线开了一个“脑洞”:3699元起的小米9 Pro(支持以旧换新,最低1600多)和预计12月底上市19999元的小米MIX Alpha环绕屏概念手机。
虽然有人评价小米MIX Alpha是“PPT”手机,没有太大的实用性;但就像**说的:“不惜代价、不考虑量产性,做颠覆性产品”。
如果我们认同了库克对创新的定义,我们就没有理由质疑**对于“概念机”的设定。因为,它更像是小米集团一次手机技术的集中练兵,全面屏之后的环绕屏这是小米对于未来手机形态的探索。
谁说未来的5G手机只有平板、折叠两种形态呢?
就算这种环绕屏在手机上有些“浪费”,在腕表、家庭电视和居民,巨幕影院也没有实用价值吗?
5G是否**前,这个自**有公论,而对各大厂商是否要趁早投入5G,有几点却必须提:
当然,这是5G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影响。而作为个人,是否需要及时跟进购买5G手机呢?
我们并不确定,5G手机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有多不可或缺,现阶段更是除了网速更快、流量狂跌之外,几乎不**有其它感觉。
但在当前“消费主义”横行的大环境下:5G手机比4G手机“更高级”,这却是大部分人的“共识”。
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手机剥离了折叠屏和5G的外衣,更像是一个越来越贵的“相机托架”。
本来一个摄像头就够,现在动不动就双摄、三摄、四摄,不就是自拍么,关人家月亮哪门子事?摄像头再多、滤镜再复杂、AI再先进,这人还真**变漂亮?
所以目前5G最大的显性意义,就是成为高端机新的标配而已。
手机最大的利润空间都富集在“高端机”,但现在高端机在全面屏和摄像头方面都快玩腻了,芯**又不是那种很“显性”的东西。所以,这一波手机厂商争抢5G,很大程度是在争抢对于“硬件溢价”非常敏感的极客型玩家,他们是科技领域的“弄潮儿”,也是比较容易左右舆论的那一部分人。
而沉默的大多数却不**以科技创新作为首选,而是夹杂了大量的社**因素;网络舆论虽然能够左右这一部分用户选择,但网络舆论却代表不了真实的购买意向。
所以,5G手机影响的只**是技术创新者(技术极客)、非理性消费者(尝鲜者)和一部分理性消费者(更在意性价比)。
至于5G手机的功耗可能**带来体验的倒退,这个在即将到来的快充可以弥补。但要说5G能够颠覆手机体验,这个却未必。
5G确实有可能在万物互联时代找到更有颠覆性的通用型载体,但手机的存在“意义”决定了它的局限性。
当2007年乔布斯在通话的基础上加入拍照、游戏等功能重新用iPhone定义智能手机的时候,谁能看到3G更多的可能?
而这一次我们又何尝不是站在智能机的“功能时代”,遥望世界另一端5G的可能?
至于现在,我们最需要的不是一部被5G定义的终端,而是一部能够重新解构5G的载体。
PS:部分素材来自于@36Kr @知乎 @雷锋网 @钛媒体 @观察者
幻梦邪魂,微信公众号:wanyidongxi;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每一次输出至少都有一次有价值的思考。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