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15:01 人气: 10 评论: 0
自从上海实行垃圾分类后,上海市民叫苦连天,对于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一脸懵逼。而紧随其后,北京市也出台了垃圾分类的规定,然而这次的垃圾分类却好理解多了。那么上海、北京的垃圾分类究竟有何不同呢,来看作者怎么说的吧。
在上海的小伙伴们被垃圾逼疯的时候,北京的小伙伴们,一边**着上海垃圾分类的段子,一边“哈哈哈哈哈哈哈”地“嘲笑”着“拎得清”的上海人。
直到收到这样一条消息:“北京市将通过立法约束垃圾分类, 罚款上限将不低于上海”,他们的笑容渐渐凝固在脸上……
是的,北京的小伙伴们,你们别高兴得太早,北京马上也要开始强制实行垃圾分类了。
有消息称:
北京将推动垃圾分类立法,罚款不低于上海。但北京的垃圾分类标准与上海并不完全一致,分为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
这条消息看上去并没什么特别,但其实信息量巨大。
我看完之后,忍不住发了一条朋友圈:
实话实说,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北京人的表达水平,完胜上海。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表达水平”指的是遣词造句,或者是修辞水平吗?
其实不是,遣词造句和修辞水平,都只是术的层面。
而我说的“表达水平”是道的层面,背后指的是一种心态,指的是你到底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还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
这种心态在商业世界里非常重要。
你看,上海的垃圾分为: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而北京的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
看起来上海和北京的垃圾分类是非常不同的,但其实它们最大的不同,是在于分类名称。
大体上来说,
北京的“厨余垃圾” = 上海的“湿垃圾”
北京的“其他垃圾” = 上海的“干垃圾”
北京的“有害垃圾” = 上海的“有害垃圾”
北京的“可回收物” = 上海的“可回收垃圾”
每一类垃圾只是名称不同,而在投放、运输和处理操作上,大体上都是一样的。
但是,就是这名称上的一点小小的不同,带来的社**成本却有巨大差异。
比如,北京的“厨余垃圾”,为什么在上海要被叫做“湿垃圾”呢?
你可以想象一下,上海人当时在取这个名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为什么要给垃圾取名叫“干垃圾”或者“湿垃圾”呢?
你认真想一想,它的原因可能是——很多干垃圾最后的处理方法都是焚烧,但在焚烧的时候如果混有湿垃圾,就需要额外的能量来把水份加热蒸发掉,这样焚烧的效率就比较低。
而如果垃圾是干的,这部分能量就可以节省下来。
所以,站在垃圾处理厂的角度,就一定需要把干垃圾和湿垃圾区分开,于是在垃圾分类的时候,就把分类名称叫做干垃圾和湿垃圾。
站在垃圾处理厂的角度,这其实特别有道理。
但随之问题就来了。站在用户角度来看,他哪知道什么叫干垃圾,什么叫湿垃圾啊?所以这给广大上海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湿纸巾,是干垃圾?
干果壳,是湿垃圾?
饼干,是湿垃圾?
湿垃圾袋,是干垃圾?
……
上海人民表示???所以到后来,上海人民都被逼疯了。
“阿拉上海宁,最近不谈股票,不谈房价,甚至连朋友都不谈……一门心思统统扑在垃圾上。”
为了解决这个巨大的困扰,政府又不得不设计一张长长的清单,来说明到底哪些属于干垃圾,哪些属于湿垃圾。大家只好像准备考试一样,去背这个清单。
可是,你知道清单是不可穷尽的,总**有不在清单上的东西,让大家分不清它到底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
为了更好记住分类,网友们甚至总结了口诀:
猪吃的,湿垃圾;
猪不吃的,干垃圾;
猪吃了**死的,有害垃圾;
卖了可以买猪的,可回收垃圾。
只要设身处地地为猪着想,干湿垃圾的分类就不用怕了。
你看,这前前后后制造了多大的认知成本,认知成本其实就是整个社**的运营成本。
北京的垃圾分类在这一点上就做得非常好。
比如北京的“厨余垃圾”。
刚才我们说,干垃圾和湿垃圾,是站在垃圾处理厂的角度来分类的。
而站用户角度,他看不懂什么叫干垃圾,什么叫湿垃圾。但用户可以很容易地根据产生垃圾的过程来分类。
我做饭时产生的垃圾叫做厨余垃圾,而厨余垃圾大体上都属于上海垃圾分类中的湿垃圾。
厨余垃圾对于用户来说,非常好区分;但湿垃圾对于用户来说,认知成本就太大了。
当然厨余垃圾中也许有一小部分属于干垃圾,这一小部分可能**降低一点点垃圾处理的效率,浪费一些能源,但是这却可以极大地降低用户的认知成本,节约下来很大一部分社**运营的成本。
再比如,北京的“可回收物”。
上海的“可回收垃圾”,这个叫法也让人特别困扰。
你说你都可回收了,为什么还要叫垃圾啊?可回收,就说明有用对吧,那就不应该叫做“垃圾”了呀。
而在北京,把“可回收垃圾”叫做“可回收物”,这就解决了这个困扰。
再比如,北京的“其他垃圾”。
这个分类太重要了。
在分类中,必须得有一个分类能够包容万物,在我真的不知道把它分在哪一类时,就把它放在“其他”这个分类中。
在上海的垃圾分类中,其实“干垃圾”也扮演着同样的角色,但是它的名称却**给用户带来很大的困扰。
“干垃圾”和“湿垃圾”,你光看名字就**觉得奇怪,这两个分类本身是相互排斥的,加起来就是全集了。
**上一个垃圾,它不是干的,就应该是湿的对吧?
可是为什么还**再分出来一个“有害垃圾”和一个“可回收垃圾”呢?
而北京用一个“其他垃圾”就解决了这个困扰,这对用户来说认知成本是非常低的。
上海的垃圾分类,是站在垃圾处理厂的角度来分的;而北京的垃圾分类,是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来分的。
所以,这次的垃圾分类,我认为上海完败于北京。
总结来看,上海和北京的垃圾分类背后,涉及到商业世界中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设计产品时的视角问题。
在设计产品时,我们总爱站在自己视角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真正站在用户的视角来解决问题。
这是我们非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这**极大地造成成本的上升。
在生活中,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
比如,曾经有几大高校,联合举办了一次爱心公益跑。活动当天,每个学校里有一个集合点,大家需要到各自的集合点集合,然后共同参加活动。每个集合点都需要竖一个牌子,让来参加活动的人知道这里就是集合点。
这个时候,你作为爱心公益跑的负责人,应该怎么去设计这个牌子呢?
我看到的牌子是这么设计的:
乍一看这好像并没有什么问题,集合点最大的区别不就是学校嘛,所以大大地写上学校名字来作区分,这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对呀。
其实完全不对。这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你仔细一想就知道了,如果你站在参加活动人的角度,我来A大学参加爱心公益跑,我都已经到A大学了,难道我**不知道自己是在A大学吗???
这个时候我要找的是“爱心公益跑”的集合点,那这个牌子上根本就不需要印上大学名字,而是应该大大地印上“爱心公益跑”。
这就是用户视角。
在设计产品时,我们总爱站在自己视角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真正站在用户的视角来解决问题。
这是我们非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这**极大地造成成本的上升。
站在用户视角来解决问题,需要关联用户的使用场景,如果你能做到,这就是一次非常大的跃升。
从自己的视角,到用户的视角,你千万不要小看这个视角的转变。
就像这次北京的垃圾分类一样,这能巨大地降低用户的认知成本,从而降低整个社**的运营成本。
所以,作为一个商业人士,你一定要经常切换到用户视角来考虑问题,你才有机**获得用户的青睐,获得很大的成功。
在生活中其实也一样,如果你能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仅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更能在工作中展露头角,收获“这个人不一样”的评价,拥有一个更顺畅、甚至开挂的人生。
作者:刘润,公众号:刘润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qqd9c3PJHYWyrn7RhC1k5A
本文由 @刘润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