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20:40 人气: 13 评论: 0
“流浪大师”火了,网红、拍客、媒体一时间蜂拥而至,争议、炒作、蹭流量,相关的各路舆论将事情推向高潮。
3月的最后一个爆红的,大概就是上海地铁站的所谓“流浪大师”了,一时间,网红毕至,拍客云集,贡献了一个又一个流量高峰。
月底的一天,朋友突然问我,为啥感觉微博没啥网红流浪大师的什么消息呀?你看看人家抖音和快手,蹭流量的师娘都快60W粉丝了。沉思良久,有此小文解析。
爆红的源头:在2018年底,路人偶然遇到,将对话视频传上抖音,小范围传播。
爆红的起点:3月20日前后,拍客曝光了沈巍所处地点,网红蜂拥而至,沈巍、传道、伪造的离奇身份等视频在抖音、快手爆火。
现象的扩散:同期,微博网友搬运视频至微博,身份争议、经历争议、网红炒作争议等在微博形成舆论场。微博用户、KOL、媒体介入讨论,推动了后续的发展。
关键词:流浪汉、大师、隐士和疯子;
爆火特质:猎奇、偷窥、网红、反差;
(以上内容来源于各大媒体报道、抖音快手微博内容搜集)
简而言之:
流浪汉身份与行为的反差,带来初始流量;
一系列网红的追捧、炒作、造谣,带来流量进一步火爆;
在创造力缺失、段子手乏力等环境下,新鲜出炉并被包装的“流浪大师”,综合猎奇、偷窥、争议、网红等特点,流量爆发。
抖音和快手,更多的是发现、以及视频的病毒化传播,以视频为节点和纽带,向粉丝、推荐用户传播,这也是猎奇视频、人物视频等的主要生产场景。
微博,更多的是舆论场,整体的生态闭环,以头部用户为重要传播节点,向粉丝和关联用户、场景进行网状互动和传播。热搜和话题的聚合,加速了舆论场的构造。
内容重心:视频生产和消费
内容分类:对流浪大师的跟踪拍摄、对流浪大师周边的拍摄、虚假故事和人物的拍摄,网红视频账号的反复搬运和消费。
抖音的产品是以15秒短视频为主,根据中心化推荐算法提供给用户,进行视频消费,无论话题、关键词、用户搜索,都是为了视频消费和流量。对于猎奇、反差感强烈等内容的发现与传播,简单快捷、门槛低。
初始视频试投放达到流量预期,就**进入更大的推荐池,一层层推动,形成对用户的推荐和分流。
以流浪大师沈巍为例:
(以上数据来自抖音热搜)
如上图,截至27日12点,抖音关于沈巍的话题词主要有5个,播放量共计3.04亿,#大师在流浪 作为主关键词,播放量有2.1亿。
极速“造星”能力突出:
主要衍生账号#师娘 话题,播放量也达到了3321万,蹭流量网红@师娘 账号上线至今发布11条视频,吸粉58.7万。
此外,流浪大师关键词下,类似新马甲账号**过16个,@师娘 关键词下同名账号接近60个。
对网红视频和网红账号的抄袭和搬运,成为抖音普通用户抓流量的主要手段。
以相关性为维度的关键词裂变搜索,也是扩大用户浏览量、视频播放量的重要方式。
快手的内容生产和分类,与抖音基本一致。
内容重心:视频生产和消费
内容分类:对流浪大师的跟踪拍摄、对流浪大师周边的拍摄、虚假故事和人物的拍摄,网红视频账号的反复搬运和消费。
区别在于推荐分发、以及账号复制上。
下图为快手平台上“流浪大师”的物料情况:
(不完全统计)
(以上数据来自快手搜索)
搜索关键词和快手标签可知,视频发布数量**过10个的标签数**过16个,共计7515个视频。预测全网相关视频,**过1万。
快手讲究“每个人的物料都能被看到”,推荐机制相对去中心化,“流浪大师”相关账号的复制多于抖音。
举例:
“流浪大师”这一关键词下,产生35个标签,共产生约400个新马甲用户;
多账号的相互搬运,拍客的自发跟进,促进了流浪大师在快手的火爆。
流浪大师在微博初始,是账号的转载和视频的搬运,后期主要是舆论场的营造,如媒体对沈巍经历的辟谣、博主对网红行为的解析、官方对审计员身份的证实、沈巍理发拍照、爆红7日背后分析等,迅速成为微博热议,并多次登上热搜。
截至27日12点,热搜关于流浪大师相关热词4个,如下:
(以上数据来自微博热搜)
主要话题如下:
初始事件话题:
(以上数据来自微博搜索、微博话题)
进展议题类话题:
(以上数据来自微博搜索、微博话题)
通过两表对比可知:
微博的发力,主要在对流浪大师现象的分析和解读上,议题类话题阅读量达4.69亿,事件的持续发展,推动了整个舆论场的火爆,更有利于用户的粘性、发声和互动。这也是微博生态圈子的独特之处。
如何有效建立舆论场,突出评论互动场景,这是微博的长处,也是抖音、快手目前的短处。
(数据来源于“知微事见”平台)
如上图,从3月20日开始,流浪大师在全网的整体趋势,基本上都是跟随着微博的数据变动而波动。
与快手、抖音相比,流浪大师在微博的高仿号也最少,能搜索到的,只有2个。
流浪大师的火爆,主要在于本身的猎奇、反差属性,大师与疯子的对比。
随着网红拍客的疯狂介入和炒作,层出不穷的视频内容,在抖音和快手场景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爆发。
而在微博场景的火爆,主要在于事件的争议属性,如博主对事件、话题、议题的发声和解析。讨论的场景落在了微博上。
很显然,讨论解析的门槛比浏览吃瓜的门槛稍高,显得微博介入稍晚。火爆程度略有不足,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作者:洞主,6年互联网运营经验,曾供职于搜狐、360等。
本文由 @洞主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