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21:58 人气: 11 评论: 0
社交培育的大道上离不开他山之石,深谙其发展规律,便能达到攻玉的效果。国内的互联网产品的“套路”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能掌握一些,但是国外的互联网产品呢?有这么一些在自身垂直领域做得很好的海外宝藏社区产品,他们为了留住用户,可谓是各出奇招。接下来,就由笔者与大家分享这些宝藏产品的独家武功秘籍吧!
拥有一池不断增长的、活跃的用户,是属于每个内容产品的终极理想。罗马非一夜建成,内容产品社区的成熟自然也离不开精心培育,久久为功。
在这个焦虑弥漫、假风口层出不穷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产品尝试通过打造社区、发力社交来激励用户。然而,很多功能需求和社交场景,不过是产品经理一厢情愿的想象。要想让用户与社区长相厮守,重要的是随时随刻给用户一个留下来的理由。
有那么一批国外互联网产品,它们也许不像Snapchat, Instagram那样耳熟能详,但也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得风生水起,接下来笔者将带你看看这些产品是如何利用成功的社区来拉新促活、带动内容生产的。
人们越是感觉自己之于整个共同体是有价值的,就更愿意为这个共同体创造价值。
就比如:看客和潜水者可能翻翻首页、关掉页面扭头就忘记了社区的存在;而拥有大量关注者、需要不断发布内容和回复私信的用户,则更可能在社区中长久地驻扎下来。
因此,对于社区中的用户来说,角色意识能够带来强大的归属心理,使命感是持久的粘合剂。想要培育成熟的社区,就要下功夫打造用户的角色意识和使命感。
最初进入一个陌生的社区,新手用户们往往感觉自己是个局外人:产品功能玩不顺溜,社区黑话满脸问号,粉丝更是寥寥无几。
看到社区纷繁复杂的板块和实时更新的内容,内心唯有一句: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为了减少新用户的手足无措感,问答社区Quora为新注册用户准备了一整套开门见山的“修炼手册”。它出现在信息流的右方,指导新用户从最简单的关注话题、提出问题开始,一点点进入角色,增强对整个社区文化的认同,直到彻底投身广阔的问答世界。
Quora页面上的新手指南
越是功能复杂的社区,“新手指南”就需要更详细。在这方面,主打生活服务指导的社区WikiHow几乎做到了极致。
WikiHow的核心内容是图文并茂的生活服务操作手册,为读者的各种生活琐事提供图文指导。
WikiHow社区**把每个宏大的手册制作工作分解成细小的步骤:提出问题、写文字答案、配图、加标签、查错别字和审核等等。
每个用户一注册,就可以立刻看到各种待办事项,明确知道“自己能为这个社区做点什么”。
WikiHow细化的待办事项
待办事项的难度有高有低,有的任务需要用户付出知识和经验、有的任务只需要用户付出耐心。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在社区向前发展的进程中拥有姓名。
在很多产品的社区里,用户们都希望能出人头地,但却不知道从何做起。
WikiHow设计的智慧在于:它把核心内容产品的制作过程划分成了详细的步骤,让无论是小白还是大神都可以选取擅长的部分一展身手。清晰的to-do list和晋升体系一目了然,用户可以从门槛最低的操作开始,逐步培育在社区中的归属感,而不至于将满腔的热血消磨在不知所措的孤独中。
平台都想方设法激励用户不断为其做出贡献,其中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户的贡献量化、可见化,合理设计出用户的活跃度/贡献值和社区权益以及口碑之间的关系,以指标激励用户爬升社区的等级体系。
对平台来说,用户的浏览、发帖、评论和关注等行为都可以视为对社区内容活跃度的“贡献”。
平台以怎样的形式展示出用户的贡献,不仅涉及对用户的激励,同时也是用户在平台的个人身份和口碑的一部分。
在程序员上传分享代码的著名社区Github里,每名用户的贡献量都**被详细统计,以天为单位展示在个人页面中。用户于某天在社区中越活跃、贡献越多,那一天所代表的方格颜色越深。
于是,当旁人点进一个用户的页面,如果看见这个年历上深绿色一**,崇敬和信任感自然增强好几分,其对应的也就是更高的知名度和口碑。
Github对用户贡献的统计
同时,Github还**对用户不同类型的贡献进行分类,以雷达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其他用户可以查看其擅长、或说是最活跃的板块。
这些指标如同个人**,承载着用户的付出和经验,也激励着用户像“**履历”一样来不断为社区贡献更多。
在一些平台中,等级不仅意味着头像旁边的星星或者**石,更意味着更多的权限。当平台等级和权益绑定时,用户**有更强的动力不断付出,以获取更多“当家作主”的机**。
笔者之前曾了解过公共社区Wisdo,在那里,用户的等级高低根据收获的好评数量分为四类:Buddy(伙伴),Helper(帮手),Guide(向导)和Super Guide(**级向导)。
Helper可以为新注册用户答疑解惑;Guide有权在聊天室中主持话题、标记违反社区言论规则的用户;而Super Guide则有禁言权限,还能向特定小组发送推送通知。
与一般分层付费平台不同的是:Wisdo里高等级的用户不是享有更多的功能,而是有更多的管理权和话语权,平台通过真实的当家作主感激励用户升级,并通过他们来培养健康的社区生态。
Wisdo社区中Guide与普通用户的对话
活动运营是**活用户必不可少的环节。
现实中,人们喜爱过节的心理在互联网平台同样存在。一心想要造出“双十一”这样的大型节日是好高骛远,但活动运营者可以从小处着手、在某些日子里给用户已更加依赖平台的理由。
对于一个平台来说,有些日子本就不凡。
这可能是平台创立的周年纪念日,可能是平台商城的优惠日,可能是用户自发组织活动的日期……
“节日”具体有怎样的内涵本身并不重要,最根本的是要人为地将一些时间节点赋予特殊的含义,让用户感受到“这个日子不一样”,从而增强归属感、创造更多的价值。
而且,这些特殊的时间节点也**成为社区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同类社区形成差异。
Postcrossing是一个全球明信**分享平台,上面来自200余个国家的用户通过平台相识,相互邮寄明信**。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用户认识之后可以通过邮件联系,写实体明信**、邮寄、收明信**等线下行为都与平台没有很强的关系,因此用户们很有可能在积累了一部分相互寄明信**的“**友”之后逐渐脱离平台。
为了黏住用户们,Postcrossing抓住一切机**打造特殊纪念日,让用户们不断参与进只有平台才能提供的活动。
比如:Postcrossing包装了“信件月”这个概念,鼓励用户在2019年2月里参与进互相写信的活动中。再比如:每年2月4日,都是“感谢邮递员日”,平台上**发布大量给邮递员送礼物、为邮递员画画等相关的活动。
信件月和感谢邮递员日的宣传帖
除了日期导向的纪念日,Postcrossing还**打造事件导向的纪念日,比如:平台**纪念特定编号的明信**的寄出。
每当平台上登记的明信**数量达到n千万里程碑时,Postcrossing都**举办一个全员竞猜活动,平台上几十万用户盯着倒计时期待第一千万张、两千万张……
明信**哪个时刻被登记,而成功押对几时几分的用户则**获得奖励。
在“造出”的节日里,大量用户汇聚在平台中,在围观中获得喜悦。同时,如果这些纪念日是平台发展的重要节点,运营者注意强调用户对此节点到来所作出的贡献,那么用户在参与过程中还**感到“自己与平台共同成长”,其与平台的情感联结就**更深。
对于单纯的线上活动,人们往往点击几下屏幕就能完成。
这些门槛低、操作简单的活动虽然容易吸引大量用户参与,但也难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和回忆价值。而活动转为线下行为,用户们需要更多的操作步骤,人们对这一活动参与感和难忘程度都**大大提高。
在美国的快乐源泉表情包汇集社区Imgur里,用户们的日常活动无非上传搞笑动图和表情包、动动手指点个**,所获得的也不过是“肤浅而短暂”的快乐。
而在去年圣诞节期间,Imgur推出了“神秘圣诞老人”活动,让人们为平台上的另一用户寄送一份实体圣诞礼物。
Imgur上的圣诞活动
亲手为陌生人准备一份礼物并且寄出确实是件麻烦的事情,但人类的心理本质是“付出越多,爱得越深”,完成复杂活动的普通用户更有可能发展为忠实的真爱用户,为社区源源不断贡献金钱、时间和才华。
同样以刚才提到的Postcrossing为例:它“强运营”特征的另一个体现在于**鼓励用户进行线下的聚**。
当以兴趣导向的互联网平台能为你提供兴趣之外的好处,让你拓展现实人脉、收获现实友谊,你又怎**轻易舍弃平台呢?
Postcrossing全球各地线下聚**的时间安排表
成功平台所能赋予用户的往往不只是“诗和远方”,同样还能解决眼下的刚需。通过附加工具服务性质的小功能,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强的获得感。
比如:求职就是人们的刚需之一。
设计师汇集的社区Dribbble上,不仅有用户们展示作品的瀑布流,还有设计相关的招聘信息。对于独立设计师来说,如果一个平台既能用来晒作品展示才华,又能在上面找工作、使才华立刻得到用武之地,这样的社区就算卖门票也是一定要挤进。
Dribbble平台上的招聘版块
也许对于大多数资讯类产品来说,精准对接用户的广泛刚需确实太难,但是通过工具服务类功能增加社区的附加值是可行的。
美国的女性新闻资讯平台the Skimm推出了日历资讯产品,用户们可以看到大量娱乐、旅行等方面的日期,比如:时间线上可能显示Netflix推出某部新剧、当地演唱**开始的日期。
用户不仅能以阅读资讯的形式了解这些事件,还可以将该功能与手机日历同步,让资讯产品摇身一变,成为**新剧、抢演唱**门票的备忘录。
Skimm平台上的日历资讯功能
科学合理的晋升体系、个人品牌化的贡献展示、适逢其时的纪念活动、正中痛点的贴心工具……
国外的运营者们用这些手段让各不相同的平台充满生机。
社区培育的大道上不乏他山之石,摸清它们背后的规律,方可攻玉。
作者:全媒派,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Dj4n10mwmEt3PZQxuVm-Ww
本文由 @全媒派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