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23:49 人气: 32 评论: 0
信息共享有效的前提是放出信息人足够靠谱,并且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识别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
这篇文章源自前天的一次部门内问答。基于此做了更多的发散。
前天晚上,公司有一位小伙伴问到一个问题:
公司级别的信息共享,不知道能不能做到?
何来此问呢?因为看了傅盛的一篇文章《傅盛:如何用沟通解决80%的工作问题?一个CEO的几条沟通建议》,有感而发。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
稍微介绍一下傅盛吧,可能有些小伙伴不是很了解,但是360安全卫士可能就很多人知道吧。
就是他带领团队开发了360安全卫士。然后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顶着被骂“叛徒”的风险去了当时的竞争对手金山,对,就是那个金山毒霸的金山。
随后就是他的传奇经历,带领金山完成了2次成功的转型,一次是移动互联网,一次是主攻海外市场。
其实这篇文章是好文,是大佬的一篇深度思考。但是我们这位同学犯了一个小毛病是什么呢?—— 「以偏概全」。
首先,从主题上来看这篇文章讲的是沟通,「信息共享」只是文中提到的很小的一部分。不过我这次不是来证明为什么是「以偏概全」,而是想和你聊聊我对「信息共享」的看法。因为曾经,我也有一段时间很崇尚它,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这种「 迷信」了。
在我的理解里,我认为任何不直接面对「人性」的事物都是中性的。所以这里的「信息共享」我认为就是中性的。
但是,如果给这里的“信息”前面增加一个形容词,就不是中性了。比如,“恐怖的”、“振奋人心的”。
一个中性的概念**有什么问题呢?其实在傅盛的文中也有提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很多时候,这个问题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如果在一个「组织」中就不一样了。
那么这个问题在一个「组织」中**存在一个什么问题呢?
首先需要明白,一个「组织」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否则无法表现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来做事。而这个个体大部分情况下**以组织创始人的思想为意志。
可能你**问为什么**这样呢?类似于前面提到的“理解不同”,因为每个人所认为的“应该”先要做的事也是不一样的。
z哥给你举个例子:
假如现在你所在的组织对大家说:“大家往前冲啊”。在没有告诉你东南西北的情况下,每个人所理解的“前”一样吗?
好一点的话,就是内耗多一点和少一点的区别,最坏的情况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力,导致原地不动(一个往东发力,一个往西发力)。
所以,单靠「信息共享」本身,不但不能降低内耗,甚至有可能产生更大的内耗。因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让大家理解成一致。
当然,如果本身组织中的人价值观比较接近,那么是利大于弊的。但几乎只可能存在于一个组织的初创期,因为要让大家有共同的认知和背景这事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积累。
我之前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
律师这个职业是非常依赖于「信息」做事的,一个小小的「信息差」就有主导判决的力量。
之前在小镇上的律师们,准备材料需要开车1、2个小时到市里的资料馆才能查阅到更多的公开案例信息。
然而,在大企业工作的律师们,企业内部本身就有一个巨大的资料库,甚至其中还包含着很多该企业“独有”的案件信息。
这样的官司真的没太多悬念,天生就有差异啊。
这个故事说明了「信息差」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反映了在互联网没有出现之时,信息获取的难处。
虽说互联网没有彻底解决信息差的问题,但是他已经在无限的缩小这个差距。况且,我们并不都从事像律师这样,信息敏感度特别高的职业。
甚至,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信息爆炸」,也的确如此。文字、视频、音频,等等都是我们的信息来源。
因此,你可以理解为现在的信息多到一个人根本无法消化,以量取胜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缺的不是信息,而是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在对待「信息」的工作上,之前的很多媒体所做的事其实和一个组织的领导人做的事是类似的。他们都在对自己所接触到的「信息」做一些筛选和过滤,再将真正“有用”的信息传达出去。(当然,筛选和过滤的目的是什么就因人而异了)
所以,我个人**同做信息共享,但是不**同简单粗暴的做「信息共享」。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机制和规则,有一个专门的小组来负责,更加科学有条理的去做这个事。
另外,“信息”本身是没有太大“作用”的,为什么呢?
因为一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数据 –> 信息 –> 知识 –> 智慧。
文字的发明非常牛逼,它使得事物可以被表示、被描述了。这才快速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文字的发明使得我们看到的任何事物本身都可以被“数字”和“文字”所表达。但是这些“数字”和“文字”在没有任何上下文的衬托下,除了字本身,没有任何含义。
这就像你平时**看的各种“数据”,你不在意它的话,它只是一些数字而已。
但是,一旦将「数据」与自己脑子里已知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你自己能够理解的东西 ——「信息」。
信息除了能描述一个更完整的事物之外,还可以阐述一件事、一个思想等等“非实体”的概念。但是如果没有后续,那也仅仅是你知道了有这么一个事物存在而已,也知道了what。
将「信息」能够进一步理解消化,达到自我掌控并运用,这就成了更进一步的 ——「知识」。
哪怕是依样画葫芦去套用,也至少知道了when 和 where,而不仅仅是what。
当然更巩固、有价值的知识还需要你知道why 和 how。
我们要知道,很多事、很多道理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人创造出来的。
从哪来呢?从「智慧」里来。「智慧」就是能将不同的「知识」组合起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一个理解、一个想法、甚至是一个不知道所以然的东西。
能让越多的人相信你创造出来的想法,你就越牛逼。
所以,这点也回答了前面提到的,有用的信息更重要,你要追求更多“有用的” 的信息,而不是“任何”信息。
总的来说,我认为要说「信息共享」重要吧?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有识别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
而在一个组织中,当这个能力无法普遍达到的情况下,「少即是多」。但前提是放出信息的人要靠谱。
作者:Zachary,微信公众号:跨界架构师(ID:Zachary_ZF),坚持原创,每一篇都是用心之作。
本文由 @Zachary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