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24:58 人气: 3 评论: 0
对于熟人社交市场,可见字节跳动野心勃勃,以一款孵化于抖音的视频社交产品“多闪”为前锋,一路高歌,踏着步子迈入了强社交领域的战场。
此前,字节跳动要发布社交产品的消息已经预热多月,直到微信公开课前夕,今日头条CEO陈林还在知乎提出关于“社交终局”的问题。张小龙四个小时演讲结束后,他在头条圈中表示,对重做朋友圈有另一种想法。
这场声势浩大的公关在1月15日给出答案——“多闪”。在发布**现场,抖音总裁张楠和陈林都在为多闪站台。
有意思的是,多闪的“年轻化”被反复强调,不仅用户定位是富有活力、希望彰显个性的年轻群体,连整个团队都是90后,甚至是97、98年的年轻人,其负责人徐璐苒也是一位93年生的女孩。
徐璐苒团队提到,“多闪”满足的是抖音中部分具有进一步社交需求的用户。
看一下多闪的产品定位:
从这里,可以捕捉到几个核心的定位词:“年轻人”、“亲密关系”、“视频社交”、“抖音登录”。
多闪目前唯一的登录方式就是抖音账号的导流,可以说,多闪是抖音私信功能的延伸,起到沉淀其社交关系链的作用,“暂时”体量较小,并非面向全量用户,而只是针对年轻群体。
有评价称多闪不具有产品创意:Snapchat、Stories的骨架+Apple Watch的心跳,事实也的确如此,但作为一款短视频社交产品,它依然是一个实验领域的勇敢尝试。
对其重点功能进行梳理:
视频以好友关系聚合——减少重复内容
72小时之后,视频内容仅自己可见——降低社交压力,短时间放飞自己
无公开社交场景,所有视频下的评论自动转化为私信,开启聊天——亲密社交(?)
红包视频,红包可选是否配着视频发送——亲密社交(?)
两大功能:消息和世界——消息负责即时通讯,世界负责抖音feed流
支持群聊、支持智能斗图、多种动效贴纸和滤镜——丰富玩法
可以看到,多闪的功能围绕着“一对一”、“亲密”、“短视频”、“降低社交压力”展开,其中的几个功能却令人疑惑。
不论是“评论直通私信”还是“发红包还得拍视频”都能让人直犯尴尬癌,大幅增加了用户的社交压力,升高互动门栏——“随便评论下就要直接私聊,那我宁愿不评论”恐怕是大多数人的心声。“亲密关系”就一定对应“强社交需求”吗?我觉得这点值得商榷。
多闪要做没有压力的亲密社交,触动了熟人关系的核心圈层,和熟人社交的命脉——微信,的确形成了直接竞争关系。
然而,多闪对标的却并不是微信的“朋友圈功能”,而是针对微信未覆盖、未良好触达的视频社交场景进行补充,毕竟微信覆盖全量,也没法那么体贴的照拂年轻人。
下面我们聊聊多闪存在的四个“悖论”。
社交产品的底层逻辑可以分为两种:
上述两种属性的社交,在实际场景中往往是不够融合的。
多闪强调要做“最亲密”的社交,却依附抖音需求孵化,甚至第一波用户也是来自抖音导流。抖音本身属于依靠自然属性聚集的社区产品,其社交关系是基于内容的弱连接,和亲密社交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去,很难想象要如何去沉淀亲密社交关系链。
实际上,多闪未来更有可能威胁到的,是同属弱社交关系的陌生人社交,如陌陌。
(PS:置于多闪可导入的、莫名而来的关系链,很奇妙)
短视频到底能不能做社交,一直以来素有争论,熟人视频社交或许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社交强调情感链接,视频属性却在彰显个性,能否很好的融合是一个问题。
再说关系亲密的人之间,想要情感传达更清晰,情感促进需求被满足的更好,为什么不选择打视频电话交流?——“短视频社交,需要有清晰的、吸引用户使用的闪光点”。多闪只是沿用了抖音(又或许是Snapchat)的逻辑,对于短视频在社交时有什么核心优势,以及如何将这些优势功能化,都还是模糊的。
多闪的发布**上,细数微信很多痛点,“发朋友圈带来的社交压力”是其中一项(这点偏颇了,“朋友圈包袱”在微信的下沉用户市场、老年人、学生党基本不存在)。
中国的社**环境和千年的文化传承决定了——中国人本身比较中庸、含蓄。年轻人虽然喜欢秀,但这部分爱秀的用户能占年轻人的多少?
图文社交的根本,是通过文字沟通,减缓面对面带来的社交焦虑,进行高效的沟通。多闪主打“无压力”,却要采用视频的形式,将面对面的社交压力重新带回社交过程中,更别提拍摄视频本身带来的压力了,反而升高了用户交流的门栏。
“多闪”定位“亲密社交”,亲密关系两个手就数的出来,对用户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限制。
增长往往决定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和规模。每个用户的亲密关系有限,如何实现用户增长?用户增长后,脱离了亲密关系,现有的视频社交模式还能否行得通?这些都值得深思。
多闪种种产品逻辑上的悖论,不由引发思考,为何它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头条的产品战略一向隐蔽,又或许,由5人组成的“90后”团队所打造出来的“多闪”,只是头条社交野心下打头阵的“小兵”罢了。
简单分析多闪的产品战略:
虽然头条短视频系产品对**用户使用时长的确存在影响,但不得不说,头条离颠覆**的强社交关系尚远,起码在以智能屏幕作为交互设备的时代,不太可能。
微信的实质是IM工具,它不仅仅是熟人社交,也不负责让你社交,它负责把线上线下的、已知未知的所有社交关系和社交场景进行汇总,朋友圈只是场景的集合之一,需要用的时候用就可以了,至于用多久(用户时长),不在它的考虑范围内。
虽然微信不**被撼动,但并不是所有社交场景都被微信覆盖了,“多闪”基于短视频社交的场景的切入就变得尤为关键。头条擅长精准的机器推荐,其本质是和关系链社交场景是有一定冲突的,但很适合用于对社交需求的地毯式扫描,去发掘并未覆盖到的社交场景——多闪因此孵化。
所以说,现阶段“多闪”对标的并不是“微信朋友圈”,而是为了填补短视频社交的需求而生。
多闪若打算以短视频为切入口,以“不那么社交”的方式,去寻找“社交”的可能,培养用户短视频社交的习惯,做好用户沉淀将非常关键。(但全面开花概率很小,社交注重的是高效,不论是不是“熟人”、“最亲密”的人,图文依然**是主流)
至于多闪未来的模式,或许**保留“小而美”的体量,专注亲密关系社交,把握住短视频社交试验田,以跑通短视频社交的逻辑,为头条系后续的社交产品铺路。
又或许,能像Snapchat在FaceBook下找到自己的市场,基于社交场景的切入口,在微信下取得市场,依靠种子用户的关系链去吸引足量用户后,逐步转型——“去视频化”,发展全量用户的社交也未必不可能。
当然,若不能满足用户的真实社交需求,也只能像“子弹短信”一样的昙花一现了。
本文由 @ bliss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