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间,新浪的变与不变


时间: 2021-08-03 09:29:16 人气: 5 评论: 0

从门户、论坛到博客;从微博、到微博的二次崛起,新浪一直是中国媒体人的职业伴侣。过去20年,从第一次提出“中文门户”概念至今,新浪改变了许多,我们也是。过去20年,新浪没有被一个又一个“风口”,吹得魂不守舍,站在自己当年的对立面,但愿我们也是。

就像广义相对论蕴含的真理:在高速运动的物体周围,时间**变慢——中国互联网市场的**速发展,也偶尔**让人淡忘时间的概念。

比如前天饭局,有位媒体人随意提了一嘴:“今年新浪20岁了”。

如同一记回忆杀,一桌在油腻边缘徘徊的媒体人,瞬间打开话匣,在油腻的小饭馆包厢,亟不可待地谈起了“我与新浪”——你要知道:从门户、论坛到博客;从微博、到微博的二次崛起,新浪一直是中国媒体人的职业伴侣。

更像是某种“时间膨胀”,在互联网的时空坐标,20年如上古一般漫长;也正因时光狭长,不同节点的事件累积,才得以涌现出所谓“现象”:比如过去20年,长江后浪推前浪才是在中国互联网江湖的主旋律,但新浪却能一直站在舞台中央。

你只能说,命运自有时间表。

20年前的四大门户,俨然行走在不同岔路:**进化为中国互联网的流量旋涡,网易用游戏完成蜕变,搜狐则还在经历着沧海桑田。

原始基因尚未被时代洗褪的似乎唯有新浪,回溯新浪历史上最成功的三个产品:门户、博客与微博,强烈的媒体基因一脉相承。过去20年,新浪构建出了一座座中国网络传媒的文化地标,它自己在收获不凡影响力同时,也委实在记录和影响这个时代。

01

现在回过头看,新浪对于自身的战略定调,源于曹国伟在2006年提出的三个新媒体方向:

  1. 内容来源,当时曹国伟认为,除了依靠传统媒体及网站编辑,未来UGC和PGC**日趋重要;
  2. 内容形式,未来**走向多媒体化发展;
  3. 内容载体,从PC到移动的跃迁,是一道逃不掉的门槛。

无论博客还是微博,新浪其实一直在沿着这三个方向演变。

以UGC属性最重的博客为例:2007年3月12日,新浪博客流量首次**过新闻频道,跃居各频道之首,博客时代登场。

虽然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博客时代更多是大V的盛宴;但严格来说:真正催生“自媒体”这个概念的,其实就是博客。

诚如评论人魏武挥所言:“虽然自媒体这三个中文字因为微信公众账号而火爆,但它的英文wemedia却诞生于2005年,也是博客兴起的时间段。博客和BBS同以UGC为核心,但最大不同在于博客非常强调‘人’这个个体……博客带动了‘人’踏上互联网。”

“人”一旦踏上互联网,迅猛的步伐,就**逐渐甩开当年的领路人。

如今博客江湖芳华已逝,在内容市场更绚烂斑斓的当下,你可能不怀念它,甚至因年轻而未曾经历过它,但对于我辈而言,还是应该向那个相对不掺杂太多功利的内容时代,那个把博客当做日记本与相册——期盼心仪之人每日光顾的青涩时代,道声感谢。

02

大众对于媒介交替的认知,很多时候是从“保守派”的被迫上船开始的。

我印象很深,2010年2月6日,博客时代的旗帜,我当年的文字英雄,一直用长文“和这个世界谈谈”的韩寒,在微博上发出一个“喂”字,转发**过五千,评论迅速过万。韩寒此后三条微博,一条抨击了上海的交通,另两条则颇为“琐碎”:他自己买了行李箱,为一只猫做了素描。

于我个人而言,博客时代的轰然落幕,在那一时段显得尤为壮烈。

现在来看:微博取代博客,理应是种必然,而当个人创作门槛被消解,新浪微博也顺势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第一个全民产品。

抛去“围观改变中国”的社**意义不谈;对于大V而言,微博的短平快,大幅提升了粉丝集聚与变现能力;对于内容行业而言,微博则带来了中国移动传媒市场的质变。

这里不妨一提,许多人有所不知,微博是当时新浪员工全力以赴的产物,在内部机制和组织资源上,新浪当时采取了“All in”态度,据曹国伟透露:“我在最极端的时候,给新浪管理层发的期权,不管你做不做微博,只发微博期权。”

当然,众所周知,微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微信的崛起,打了微博一个措手不及。

而其实现在回头来看,微博能再次高速发展,与曹国伟当年对新媒体的判断直接相关。

最重要的转折是移动化道路,微博起家于PC端,然后被“平移”至移动端,产品体验总得在PC和移动端之间寻求平衡点,代价就是移动端的效率大打折扣(我记得一开始甚至没有IM功能)。

2012年,PC端流量依旧可观时,新浪调整组织架构,成立微博事业部并提出“移动为先”战略,一切产品开发和迭代完全围绕移动体验来进行。

这次转型,让当年的新浪攥稳了移动互联网宝贵——甚至昂贵的船票,也让现在的微博,开始反哺新浪的移动业务,帮助新浪更好地完成移动化和垂直化。

在许多人眼中,这种壮士断腕的决心倘若再晚一些,微博二次崛起,或许很难上演。

03

今天人们早已达成默契,微博与微信,前者广场,后者客厅,基本承担了“一公一私”的社交需求——熟不知,这其实是当年微博主动选择的产物,当微信攫取了熟人间的社交场景,微博决定进一步深挖自己的媒体属性和传播效率。

现在来看,当年选择悉心打磨最长板,委实是一种扬长避短——要知道,如开篇所述:从门户、博客、到微博,20年来,新浪的媒体烙印从未断续,已积淀出高不可攀的竞争门槛。

感受最强的是像我这样的媒体人,我毕业后基本一直在媒体,这么多年,工作换了又换;但无论通过门户、博客、还是微博,新浪一直是中国最具社**意义的公共新闻源——依我之见,善用新浪,是中国媒体人的基本素养。

对于更广泛的大众来说,早在门户时代,每天早上趴在新浪上看新闻,就像过去读早报一样自然——事实上,包括我的父辈在内,许多没能赶上移动互联网这班快车的50和60后,甚至将这个习惯延续至今。

而遵循着与微信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仍然是许多社**热门事件的舆情发源地,尤其随着自身网络效应的扩张,微博很容易成为热门事件传播发酵的唯一平台。

在万众皆可传播时代,这种颇为稀缺的“社**万花筒”属性,除了能让每个人浸润在“同感文明”(全体社**成员实时享有对同一事件的参与权)的光泽下,更能成为每个人破除“信息茧房”的重要窗口。

与此同时,微博也在完善自己的内容生态。

大概2013年左右,微博开始扶持各垂直领域中小V;他们意识到:明星确实自带流量,但各垂直类内容才是微博最值得仰仗的黏性来源,正是这一步,让微博从过去古希腊式的统一嘈杂的“意见广场”。

转型为在不同领域输出更具秩序感的意见领袖,其成果不断累积,也让微博从大V时代,逐渐演变成今天的网红经济。

如果说过去的“大V”更多是依靠社**资本的复利、二次形成影响力;那么用徐小平的话说:今天的网红经济,则是“通过网络完成自我赋权,直接形成影响力来源”。

这两种影响力之间,时隔不过5年。而新浪之于中国社**的影响力,则持续了20年。过去20年,从第一次提出“中文门户”概念至今,新浪改变了许多,我们也是。

更重要的是,在飞速发展的中国,过去20年,新浪没有被一个又一个“风口”,吹得魂不守舍,站在自己当年的对立面,但愿我们也是。

 

本文由 @李北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6人打赏
---蛙鱼源码WAYUYM.COM---专业提供网站模板,网站源码下载,教程培训,程序插件,网站素材等建站资源,主要收集各类精品源码资源,包含CMS程序模板、网站源码、游戏源码、APP源码等 ,所有资源都没有水印适合搬运,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优秀的建站资源共享学习平台!

专业厂家,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自动化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价格合理,https://www.69shenlan.com/,具有质量保证,生产及时,交货快捷的特点。 我们的宗旨:做我们擅长的事,希望用我们的创意和创意为客户实现战略定位,塑造品牌,强化形象!
我们的要求:坚持“优质产品、优质服务、优惠价格、快速交货”的经营方针,努力开拓市场,真诚为客户服务! 我们的发展:以独特的专业和专业精神,https://www.69shenlan.com/1:1--

1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