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29:33 人气: 24 评论: 0
我是JOIN创始人于宙,文中我将结合JOIN的发展历程分析为什么要做陌生人社交以及陌生人社交到底应该怎么做。还有一些JOIN曾经踩过的坑,希望能给每个正在做社交的人一些提醒和帮助。
“我们必须把利他主义的美德灌输到我们子女的头脑中去,因为我们不能指望他们的本性里有利他主义的成分。”
很多人都说社交/社区是互联网行业中最好的但也是最难的商业模式,你想过为什么吗?
在做社交之前,我对生意的理解停留在两个大方向:
换句话说,每一笔交易都有三个参与者:需求、供给和渠道。
消费者就是需求,商家就是供给,平台自然是渠道。商家准备好东西取悦顾客,顾客付出金钱或者时间,平台匹配供给和需求。比如:你上了一天班躺在床上打开抖音哈哈一笑,背后那15秒的视频可能需要专业的MCN团队录上一天,然后被头条工程师强大的算法分发到不同的用户的手机屏幕上。
供需平台三方斗智斗勇,各得所需。
于是,当我们最初转型社交之后,有个别我的忠实粉丝非常关心我,主动发来私信跟我吐槽:
“我下JOIN了,给你提点意见。你们平台上好多人,不发东西也没啥资料,还有一些连个头像都没有,让我提不起兴趣想认识啊。”
我找到了他的ID,果然也是个三无账号,最近来访都只有两次,头像是个表情包。
“朋友,可是你也没发任何东西,头像还是个表情包呀。”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他瞪大了眼睛,不可思议的打出以下一行字:
“我为什么要传头像啊?我是真用户啊,又不是机器人。”
给我气的眼冒金星,心说哪来的脑残,可随着满屏幕的三无账号发出来的动态都是“怎么都没有女的来聊天啊?”“有漂亮的小姐姐一起看电影吗”“跟好几个人说话根本没人理啊,垃圾”,我终于明白了去中心化的社交App做起来难比登天的原因了。
每一个用户来用我的产品,天经地义就是来索取价值的。而在一个点对点互动的社交App里,谁来满足这每一个用户的社交需求呢?
和微博抖音这样的社交媒体不同,去中心化社交产品的供给者,不是商家,不是MCN,不是职业大V,是另外一个同样来索取价值的用户。
换句话说,平台还是平台,但需求是用户,供给还是用户。
这跟互联网没关系,社交的实质就是如此。
那一版JOIN产品的核心就是一个LBS的朋友圈,我期待每个用户可以通过发一些好玩的动态来包装自己,然后通过这些内容发现有意思的人,建立双向的关系。
为了避免中心化和提升内容的质量,在内容的分发逻辑上想了很多办法,我觉得一个人主动为别人提供价值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了做好表率,我还买了台相机,从此拒绝用手机拍照,力图每一条“朋友圈”都足够精美,展示一个更好的自己,让别人想认识我。
正如上面描述的残酷现实,绝大多数普通用户发布的内容质量极差或是根本不发,既没有头像也不填资料,而优质女性用户一旦发了内容,则私信骚扰不断。无论如何优化产品和运营,整个产品看上去只是像一个低质量的小红书。
最要命的是,作为一个为了建立双向关系为主的社交而非社区产品,80%的男性用户,互相关注数是0,除了做灰产的骗子,根本没有任何人想认识他们。
那段日子我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我发现自己对整个世界的理解都有问题的。
回忆自己整个成长的历程,一路都是对抗人性的过程。我总是想着刻意培养自己敢于追求不确定性,延迟满足感,放弃自我感受,永远先提供价值,极度追求客观真理。每一样符合人类基因的本能偏好,都**令我感到恐惧,以至于久而久之,自己已经严重地偏离了真实的群体心理却全然不知。
大概九年前,大一的我为了吐槽“XX大学凌晨四点半的样子”这种脑残鸡汤文,我在自己学校的图书馆熬了一个通宵,证明凌晨四点半真的没人在学习,一个星期之后它有了80000+阅读,从此打开了我通过互联网去认识朋友的大门。
我在北京90%以上的朋友,都是通过互联网认识的,而直到自己真正去做社交这件事,我才意识到,自己根本不是互联网社交的典型用户。
在经过大量的面试和用户调研之后,我惊奇的发现这一代年轻人中相当一部分人,几乎没有通过互联网认识过任何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有过交集的人。他们在互联网上生成的任何内容,唯一能让别人点**的,只有已有熟人关系的朋友圈。
但我们回顾一下,没有人是为了朋友圈去用微信,大家当初只是为了发短信不要钱。
走进UGC(开放的朋友圈)去匹配社交关系这条死胡同的人显然不止我一个,这里不妨大胆的说一个论断,两个正常的陌生人,通过彼此看对方的动态之后觉得对方恰好都能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这件事,是个概率太低太低的事情了。
人欲即天理,用户永远都没错,是我错了。
很多读过我文章的“聪明人”都替我感到可惜,如果这几年不是“实际创业”,而是专注写文章“讲创业”,成就应该比现在大的多哇。如果不是每个人都成就的理解不一样,他们讲的也许是对的。
能把事情分析的很清楚,和能把一件事情做到,两者之间其实没有任何关系。作为一个拿着创业学Degree文凭的人,我现在终于彻底明白了背后的道理,具体来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业务上,一个是管理上。
业务上的事情前面说过,分析能力这件事情,其实只能用来做选择题,而创业本身是个填空题。
就像你看完了这篇文章,也**知道社交的最大难点之一在于如何让一个普通用户承担需求和供给的双重身份,让其他人也愿意认识他跟他加好友,但你并不知道具体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与此同时,第一个设计出Tinder右滑喜欢左滑无感的人,其实不需要知道任何**,就是单纯觉得这个方案可能行,也能做出来史上最成功的的陌生人社交软件。
在全面转型社交和只知索取和骚扰的凶恶用户斗志斗勇几个月,感觉自己已经站在反社**人格的边缘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与其来回尝试各种运营手段去优化数据,盯着国内国外新产品的交互形式,不如先跳出互联网这个框架,去重新思考人类社交的底层逻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现实社**中的社交关系究竟是如何构成的,为什么线下无论多糟糕的人多多少少都是**有朋友的,而之前的线上产品到底做错了什么,让普通人获得一个互相关注难比登天?
陌生人为什么要社交,社交的第一性原理究竟是什么?互联网产品的表现形式一直在变,那有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不变的?
陌生人社交之所以难做,因为需要帮助用户有效而非高效地建立连接和关系。而且我们认为关系比连接更重要,不能建立持续正向关系的连接是看似高效实则无效的。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哪种持久关系基于单方面索取,到了网上亦是如此,用户之间是互相需要互相满足互相提供价值的对等共生关系,而不能是不对等的零门槛地单方面索取价值。
基于一些有异于常人的人生经历,和做社交以来积累的经验教训,我花了两个星期忘掉产品和运营,只是思考社交的本质,终于找到了一些不**变的东西。看似很简单的结论,却简单粗暴的指明了之前产品上出现的所有问题。不但是自己的,也包括别人的。
更神奇的是,我发现那些在市场上跑的还不错的社交产品,无一不是符合这些底层规律的。在此,冒着被同行们结合产品研究个底朝天的风险,大胆分享给你们。
在找到了这些基本原理之后,我连着几天晚上兴奋地睡不着觉,那些困扰了我很久一直想不通的问题,一夜之间就豁然开朗了。
比如:为什么抖音不可能做成社交?因为它的用户价值展现形式天然就是边际效应极强高度中心化的,几百万人的注意力在一个个15秒爆款上的时候,怎么可能有双向互动呢?这就像我想和刘亦菲做朋友,一定不是通过看她的电影来实现一个道理嘛。
我很快根据这些不变的东西,结合现有的用户行为数据,重新设计了产品的核心逻辑,大家紧急开发了两个星期之后,粗糙到发指的新版就上线了。
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的,老用户的抱怨声不少,但是所有的数据都开始几何倍的提升。尤其是互相关注数这个最核心的指标,提升了10倍都不止。
每天看到在其他社交平台上只能围观大V的小透明们,在JOIN成为了互相关注的好友,那些在死胡同里四处撞的头破血流的日子,似乎都变得明亮起来。
新增用户的次日留存也从30%提升到了45%,甚至最高一口气飙到了60%+,而且这都是完全来自自然增长的极其不精准的用户,更不要提产品的完善度也就三分之一。
事实一次又一次的证明,再精致的细节,都无法弥补错误的方向。而一旦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细节的威力才能被放大,一定要快马加鞭。出于严重的利益相关,这一段只能写到这里。
这个世界上最贵的东西,还是认知。
尤其是反共识但是正确的认知,才是真正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
注意,这不是一篇给产品经理的评测邀请,请麻烦千万千万不要像我的一些傻X读者一样,不传任何有效信息,填一堆脏数据,各种恶意测试产品,然后提出一些自以为是的弱智言论**存在感。目前你在JOIN里看到的所有用户都是真人头像的,所以我们**对每一个用户进行头像审核,不管是谁。
另外,JOIN也不是**神器,绝对不可能让四处索取的屌丝得到任何高质量异性的青睐,这上面没有托和性工作者,聊天也不需要充钱,如果你是一个只有充钱才有人愿意跟你说话的人,请花钱去那几家上市公司的直播平台给专业主播打赏。
但如果,你也曾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过,这世界上99.9%的人仅仅是因为地理隔绝,错过了成为你重要人生伴侣的机**;如果你相信,在这个平行世界中,最懂你的灵魂,也许尚未和你相遇;如果你觉得,人类之间除了同事/同学/夜店/匿名/右滑之外,理应还有其他相识的方式。
而且你愿意像个正常人一样交朋友,欢迎来这个尚且很粗糙很糙的JOIN,记录被朋友圈束缚的生活,认识一些你本该认识的朋友。
最后告诉读到这里的你,一个秘密:
普通人眼里的世界是静态的,即一切事物必须永远保持在他第一次接触到的时候的状态才是合理的。强者恒强,老实人永远老实,麦当劳生意永远好,美利坚的民主制是永恒的灯塔之光。
但实际上,世界本身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进化服务的。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了产生变化,而非不变。就像JOIN的每一个版本,都是为了下一个一样,也希望每隔一段时间,在JOIN里遇见一个不一样的你。
作者:风尘棋客(于宙),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Kelley商学院,同城玩乐平台JOIN创始人,曾受邀长江商学院做O2O相关讲座(知乎:风尘棋客;微信公众号:edisonlab;yuzhouedison@qq.com)
本文由 @风尘棋客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