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29:58 人气: 7 评论: 0
互联网巨头们的动向一直以来也是互联网的风向标,他们的一举一动小到牵动着小型互联网公司的心,大到牵动着整个行业。
**这段时间有两个大动作,微信支付分内测和零钱通公测。
微信支付分变种于微信信用,**想做一个和支付宝芝麻信用对抗的信用体系,但是很明显微信信用没有成功,现在又推出微信支付分想再次挑战芝麻信用。
而微信零钱通就是对标支付宝余额宝,2017年11月就在部分用户中内测,直到这几天才全面上线公测。
据官方介绍,用户开通零钱通后,可以将微信钱包里的资金直接用于微信支付所有场景的消费,并同时自动获取理财的收益。
从这两个功能来看,微信妥妥地又要和支付宝抢市场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去年对互联网大厂们的金融帝国布局做调研时的一些发现。
互联网领域有句话,叫做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而这几年刮过的风口貌似有点多,从打车大战到O2O大战再到共享单车大战,这风口换得是不是有点快?
结果机缘巧合下,调研过程中发现原来这些年从始至终只有一个风口,那就是被支付宝打开的互联网金融风口。
其他的什么打车大战、O2O大战、共享单车大战,全都是被这个风口吹起来的。
互联网金融是前几年互联网大厂们布局的主要方向,阿里、**、百度、京东、小米、奇虎360、网易等等,都在抢这一块的市场。
这也是个很奇怪的事,似乎一夜之间,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干起了金融的业务。
按理支付宝04年就成立了,一直做到2013年的时候都干了快十年,市场上完全没有和支付宝竞争市场的对手。微信支付、百度钱包、小米金融等在12年时是完全没有的。大家都忙着干自己的主业,**做社交、百度做搜索、小米做手机,大家在各自的领域里专注。
互联网金融这件事,在2013年之前,更像是一个功能,不是不做,而是有没有必要专注做的问题。
因此,支付宝虽然2004年就上线了,但却并没有引起一场让巨头们厮杀的战役。支付功能对做电商的阿里来说是必须有的基础服务,但对做社交的**和做搜索的百度来说却显然不是。而当时主打3C的京东,靠着货到付款功能,成功地避免了支付功能缺失带来的不便。
到2010年,阿里小贷成立了,推出了专门针对B端电商卖家的小额贷款。至此,支付宝在支付功能的基础上,有了属于自己的金融业务。然而这也并没有引起外界太大的注意,只是被视为中小电商卖家的福音。
一切似乎都很和谐,BAT依然在各自的领域里称王,互不干涉,完全没有开战的理由。
直到一款产品的横空出世——余额宝。
2013年6月余额宝上线,上线当日7日年化收益6.3%,随时存取。上线6天后突破了5000万的申购。
此举一夜之间登上各大头条,金融业哗然。
最先感受到威胁的是银行业,举个例子:
假如有100个人,每个人手里差不多都有一万块钱的闲钱,因为平时可能要用,大家都存银行活期,只能拿活期的利息。
这时候有个聪明人,把所有人手里的钱集中在一起,一共100万,他拿出其中90万去存定期,剩下10万仍然存活期。
因为大家虽然都**要用钱,但实际上不**每天都用,用的额度也不尽相同,假如每年只有10%的人**急需用钱,那实际上10万块钱就满足了100个人这一年取用的需要。
一年之后,90万定期就**产生定期的收益,把定期收益分给100个人。
于是,大家都得到了接近于定期存款的收益。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活期存款从银行流出,进入了余额宝,再由余额宝以大额存单的形式存回银行拿到高息。这些功能,其实普通的货币基金也有,但为什么余额宝**让银行睡不着觉。
因为余额宝的用户增长真的太快了,上线后的第18天,余额宝资金规模到达了66亿元。8个月后,余额宝资金规模突破4000亿元。
淘宝+支付宝的10年用户沉淀,一夜之间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
这些原本在线下银行体系中不被优待、没有议价能力的小微用户,通过余额宝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然大物。银行失去了天然的垄断屏障,必须支付比之前更高的利息才能让资金重新回到银行。
就像**所说,支付宝要让银行睡不着觉。
这一仗,支付宝一举成名,正式成为了一个独立角色,不再仅仅只是属于淘宝体系的辅助系统,开始具备了支付、小贷、理财功能的支付宝朝着金融**市的方向大举进军。一个新的独角兽——蚂蚁金服诞生。
互联网界沸腾了,通过余额宝,他们看到了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巨大想象力。
互联网天然地拥有跨地域跨人群的服务海量用户的能力,就像**曾对沃尔玛说的:“沃尔玛如果要增加1万的新客户,需要建新的商场、新的仓库、新的员工,很多的配套。但对于阿里来说,只需要增加两个服务器。”
金融业同样,银行想要覆盖更多的客户,需要更多的网点,更多的员工,更多的ATM机,每一样都是成本。而互联网企业,只需要在自己的APP里上线这个功能,就可以触达自己的所有用户,唯一需要增加的是服务器。
当阿里为众人打开了这样一个新风口后,无数的互联网公司都纷纷开始金融化。其中,与阿里同样沉淀了海量用户的**,加速抵达战场,开启了与阿里之间旷日持久的支付之战。
2013年8月5日,微信5.0上线,微信支付功能推出,可以绑定银行卡。
微信支付诞生了,然而开局却并不顺利。微信5.0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用户没有理由绑定银行卡。对于用户而言,微信只是一个免费的短信工具,只有信息的交互,没有钱的交互。金钱并没有理由在微信上流通。
没有金钱的流通,自然也不**有绑定银行卡的需求,更没有使用微信支付的需求。这似乎是一个死局,不绑定银行卡就没钱,没钱就没有流通,没有流通大家就没有理由绑定银行卡,不绑定银行卡微信支付就是一个空架子。
那么,在今天已经覆盖了我们生活中大部分支付需求的微信支付,在当时又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关呢?
从微信6.0开始说起。
微信5.0中,微信支付功能虽然上线,使用率却很低。2013年第三方统计显示,移动支付市场,支付宝占有率76%,**财付通只有3.3%。这个差距,是支付宝用十年时间奠定的,不止**,百度、京东、网易、小米等大厂,虽然都在抢滩互联网金融风口,却无法在短时间内培养出用户的使用习惯。
对用户来说,我用微信**发发信息,用百度搜搜东西,用网易看看新闻发发邮件,我为什么要在你们的平台上有钱的流通?支付宝已经很好用了,并且还有一堆的银行APP,实在没有理由再添加其他的支付工具了。
支付宝靠时间与用户习惯,建立起了一条长长的护城河。
面对此,京东放弃了支付板块,上线了京东白条,从消费金融开始入手。小米拿下了各类经纪牌照,转型为金融渠道。而**呢?却靠着微信6.0中迭代出的一个小应用——微信红包,改变了支付战局。
微信红包是微信支付团队里的一个小团队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做的一个小项目,没有任何申报,利用手边的资源直接就做了。
这一个小团队,被当时微信支付的总经理吴毅称为一群小孩,他回忆微信红包出现时的场景说,他当时在自己的办公室坐着,觉得外面突然特别吵,一帮人在那里又喊又叫地闹腾,他就推门出去说:“你们在干什么?怎么这么吵啊?上班呢!” 这些小孩就说,“我们做了一个发红包的小应用,特别好玩,你要不要试一试?”
一个是点对点红包,一个是拼手气红包,当时是作为一个插件安装在微信里,大家开始测试,这时候就有人顺手把一个红包丢到了**的一个大群里。
于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变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战局的产品,就这样发布了。而在此之前,**内部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产品。
2014年1月26日,**财付通微信公众账号推出了“新年红包”,用户只要关注账号就可以向好友发送或领取红包。
一夜之间,微信红包以病毒式传播的模式在社交网络中蔓延开来。春节期间,达到了458万用户参与,收发红包数量达1600万个。
在红包的催化下,微信绑卡量呈指数级增长,因为收到红包的用户,很多**选择提现,自然就**触发银行卡绑定行为。
就这样,微信红包的出现,打破了微信5.0的死局。从一个点开始,依托着微信社交网络,完成了微信支付的冷启动。
对比支付宝,在2013年12月时,支付宝宣布拥有了3亿实名认证用户。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用户数差距,显然还很大。然而微信已经找到了方向,靠微信红包,微信支付7个月时间就拥有了485万用户。
这样的利器,当然要放大使用。
2015年2月9日,微信放出大招——春晚红包。
2015年春节期间,微信联合各类商家推出“春节摇红包”活动,金额**过5亿的现金红包。活动在除夕当晚进入高潮,伴随着春晚主持人口播详细的互动引导后,用户点击微信“发现—摇一摇”进入即可参与“摇红包”。同时,每个抢到红包的用户,还可额外领取多个“红包”分享给好友领取,让大家共同讨个好彩头。
于是,通过春晚这个中国最强节日,无数人坐在电视机前,跟随着主持人的声音,疯狂的摇晃着自己的手机。
春晚过后,微信支付完成了从400万用户到1亿用户的增长。而支付宝积累一亿用户用了多久呢?大概是8年,而微信支付只用了一天。
微信红包的崛起,被**称之为“偷袭珍珠港”。
至此,微信支付从支付宝的追赶者变成了支付宝的对手,阿里与**的支付之战彻底打响。
春节红包是微信支付崛起的开端,它不仅让微信支付在移动支付市场中攻城略地,也奠定了微信支付在移动支付业务的一席之位,同时也代表移动支付市场从电商主导的时代开始向以社交为主导的时代转变。
对此,**发表内部讲话,“以前,我们对别人、别的行业呼吁’天变了’,今天我们发现自己头顶上的天也变了……我们绝对不能轻视这瞬息万变的时代,很有可能是由于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的疏忽和不求进步,让2013年成了我们最后一个好年。”
支付宝的反扑正式开始。
2016年阿里砸了2.69亿拿下了猴年春晚的合作资格,推支付宝红包。支付宝抢到了春晚这张王牌,靠春晚崛起的微信红包在2016年则只能无奈转战其它战场。
那么春晚红包之战,阿里算赢了吗?梁宁对猴年支付宝红包是这么总结的:
支付宝红包怎么做的?它设计了一个玩法“集齐五福,分两亿现金”。大家肯定也有印象,一堆人都集齐了四福,就差最后一张敬业福。
我们来**点数字,支付宝一共发出了82万张敬业福。而所有用户里,集齐五福的有多少呢?79万。
这样一听没什么概念。我们再扔两个数据出来,参加这个活动的用户有多少呢?最少不可能少于2000万用户,而活动当年支付宝的总用户是多少呢?四亿用户。
互联网领域讲究用户的爽点与痛点,什么叫爽,就是被满足。被满足的感觉就是爽,不被满足就是不爽。用户满怀期待,努力了半天去集福,集齐了四个,最后一个没集着,肯定不爽。
2016年支付宝红包的不爽率有多高?支付宝花了2.69亿去打广告,79万人中奖。如果有2000万用户参与支付宝抢红包的话,那么96%的人是不爽的。如果支付宝四亿用户都去参与了抢红包,那么99.8%的人都是不爽的。
花2.69亿让90%多的用户不爽,这就是支付宝红包最终战果。
最终,在之后几年的春晚红包战中,再也没有哪个产品成功复制微信红包的战绩,春晚红包与其他所有营销手段一样,越用效果越差,因为用户已经不愿意在参与这种让他们感觉无聊的互动了。
第一局,春晚红包大战:微信支付VS支付宝,微信赢。
滴滴快的的打车补贴战开始时间,其实是早于春晚红包战的。
2013年04月,快的获得阿里巴巴、经纬创投1千万美金的A轮融资;2013年8月,快的打车接入支付宝。
2013年04月,滴滴获得B轮**融资1500万美金,2014年1月04日,滴滴打车接入微信支付,1月10日,嘀嘀宣布使用微信支付,乘客车费立减10元、司机立奖10元。
10天后,快的和支付宝接招,宣布与滴滴相同的补贴措施。此后,双方更是携各自“干爹”**和阿里疯狂砸钱。
一直到2014年5月17日滴滴快的同时宣布取消乘客补贴。滴滴称已经补贴了14亿元;快的也称补贴**过10亿元。
这场大战开始的猝不及防、毫无征兆,战火却一夜之间烧遍全国。短短几个月时间,双方直接烧掉了24亿,这让没有巨头资本支持的其他所有打车玩家瞬间出局,只剩下嘀嘀和快的。
到了2015年2月14日,滴滴与快的宣布战略合并,打车大战终结。
这一场战争开始得快,结束得快,甚至烧钱也烧得很快。这就变成了当年许多投资人复**的案例,为什么这个风口起来的这么快,结束的也这么快?
最终对这场战斗的复**,最接近核心的结论是——这其实是移动支付市场上**与阿里巴巴的战争,在**与阿里巴巴的支持下,这场移动支付的“启蒙”战争,以线下支付为场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投资人看来,这一场战争的开始,本来就不是由这个行业自己带起来的,是**和阿里为了争夺移动支付市场而带动的。
这是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第一场大战,在线下场景中实现移动支付需求的激发,他们通过补贴大战,共同完成了教育用户的使命。
如果不是有微信红包这个意外产物,在打车大战结束时,微信支付的用户增长,其实是与支付宝齐平的。毕竟对于靠补贴烧出来的用户来说,同时拿两家的补贴显然更为划算不是么。
第二局,打车补贴大战:微信支付VS支付宝,平手。
O2O的定义,一直很模糊,如果非要形容,大概就是将所有线下业务,搬到线上。这是当年提到比较多的一个定义。
2015年,阿里联合蚂蚁金服斥资60亿复活了口碑,百度旗下的百度外卖也独立发展开放融资,**连续投资了美团、58。同时,总计有94家公司于BAT等巨头发生资本关系,其中O2O领域的公司数量最多。
一时间,行业风口论形成,大量资本疯狂涌入O2O,由此引发了持续一年之久的O2O投资和创业热潮。
由于资本的关注,加之进入门槛低,引来大批创业者涌入这一领域,与此同时O2O开始了野蛮生长。一时间餐饮、汽车、家教、美妆、洗染、家政等,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出现了O2O。
为了快速拓展市场,初创的O2O大多选择“烧钱”的方式对用户进行补贴。2015年O2O的火热,也着实让中国的消费者享受到不少实惠。上门O2O烧饭饭为了快速吸引用户,仅需花几块钱就可以吃到星级厨师烧的菜;票务O2O推广业务时,用户只需8.8元就能看一场好莱坞大**。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到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与滴滴快的打车大战时相同的烧钱与疯狂。
而最终,与打车大战相同,风口来得快去得也快,半年后,O2O退烧,风口论不再,泡沫破灭后只剩下一地鸡毛,O2O行业甚至一度被投资人冠上了骗子的称号。
从整个结果来看,所谓的O2O,不过是将所有线下场景,全都植入移动支付需求的一种总称,它的疯狂完全不是由用户需求推动的。而是作为BAT支付战的战略布局,背负着完成渗入线下全场景的使命,被巨量资本吹起来的风口。
当风停下时,整个O2O大战最终留下的,是如今我们随处可见的二维码支付和手机外卖。
整个大战BAT全部参与,然而百度明显掉队。曾经的外卖三巨头,百度外卖已死,美团外卖归**、饿了么归阿里。门店里随处可见的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二维码相依相随。
这一局:百度输,阿里、**平手。
开局就是双寡头格局,**投摩拜,阿里转头投了ofo。
经历过O2O洗礼的创投圈,这次清醒了很多,一开始就不看好共享经济,也看得很明白,共享经济就是噱头,真正打得是高频出行场景。
然而不管多不看好,16年的科技圈新闻基本被共享经济承包了,摩拜、ofo的融资消息天天**屏,甚至进军海外。最终哄得各路资本蠢蠢欲动,以至于后面出现了优拜、小鸣、小蓝、町町等等共享单车项目。
这一次,游戏结束得比O2O还要惨烈。
还是同样的开场方式,摩拜和ofo大笔融资,同样补贴大战获得了大批用户。
其它单车项目也纷纷效仿,先融资、先烧钱,未来再谈盈利。
但所有人都没能活到未来。
长期的烧钱,让摩拜和ofo的资金链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
2017年两家公司拿融资拿到手软的时候,就先后爆出了“欠薪”“挪用用户押金”等新闻。等到17年4月美团宣布收购摩拜,有媒体报道称,摩拜债务总额合计**过10亿美元,现有股东已放弃继续支持,也没有新的资本再愿意入场。
紧接着5月,一名对ofo财务情况比较了解的业内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称,ofo对供应商欠款12亿元左右,城市运维欠款近3亿元,合计欠款15亿元,但账面可动用现金不足5亿元。
摩拜、ofo过得不太如意,但毕竟还有**、阿里护**。
而跟随其后涌入共享单车领域的其他人,则不那么好过了,町町单车被爆出非法集资,创始人被抓;悟空单车资金链断裂,丢车率高达90%;小蓝单车被滴滴买下,车是滴滴的,欠款还是小蓝的。
再一次应验了打车大战和O2O大战的轮回,风口过后,一地鸡毛。
这一局,阿里与**依旧得到了他们交给共享单车的任务回报——高频支付场景+出行数据。
复**了互联网金融风口的形成和抢占高频支付场景过程中被巨头带起的无数浪花,其实是件蛮有意思的事情。再看看前面我们提到的微信支付分内测和零钱通公测,不难看出,微信与支付宝之间的战役还远没结束,这中间我们甚至省略了一些像支付宝意图搞社交的事情。
巨头们的战役远比想象的要威力巨大,它们的战略需求可以一夜之间吹起一个行业。而当它们离场,一切又瞬间幻灭。
不论如何,双寡头格局已经形成,接下来巨头们又**掀起哪些风浪,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闪电财团,死理性派的守财指南。公众号:闪电财团(ID:Echo-Mirror)
本文由 @闪电财团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