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30:11 人气: 12 评论: 0
双十一走到今年已经是第10个年头了,阿里硬生生将这个被戏虐称为“光棍节”的日子发展成了“全民狂欢节”。而今年天猫双十一的交易额更是突破了以往的记录达到了2135亿,那么,在这个数据背后,阿里它还需要证明什么呢?
12日凌晨零点,天猫以2135亿的成交额再次**新了人们对双十一的认知。**也在他“最后的”任期内为华尔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双十一走到今年已经是第10个年头了,阿里硬生生将这个被戏虐称为“光棍节”的日子发展成了“全民狂欢节”。
时光拉回到2009年,那时天猫还叫淘宝商城,27家品牌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店铺上写下“全场五折”、“一元秒杀“、“免费包邮”的促销广告,没想到小小的促销,却不小心创造了历史,那一年,淘宝商城的交易额是5200万。
2010年“双十一”的成长速度已经**出了想象,平均每秒**过2万元交易,商铺存货纷纷告急,181家店铺销售过百万,总成交额9.36亿。
在充分挖掘到了线上惊人的购买力后,2011年京东、苏宁、当当等加入混战,一种叫“价格战”的竞争策略甚嚣尘上。双十一被引爆了,支付、物流等成为商业基础设施完善的催化剂。这一年天猫实现了33.6亿的交易额。
2012年淘宝商城正式更名天猫,双十一也有了一个时尚性感的名字——购物狂欢节。这一年,天猫双十一线上总成交额一举达到191亿,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双十一热潮从线上覆盖到线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也纷纷推出活动,所有商业形态全民总动员。
真正撩拨人心的是2014年,同年9月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全球化成为那一年天猫“双十一”最显著的标志。74秒交易额突破1个亿,7小时17分突破200亿,全天交易额达571亿元。**也在零点现身,借助身后的大屏幕向万千购物妇女表达诚挚感谢。
2015年的天猫“双十一”已不仅仅是一次购物节,而是属于全球消费者的快乐节日。这一年的双十一指挥部移师北京,在水立方打造了一场多屏互动的“双十一春晚”—2015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夜,最终的交易额达到912.17亿元,又一次创造了中国的消费奇迹。
这一年,全国8000多个村点辐射到的百万村民第一次参加双十一全球狂欢,232个国家和地区、5000多个海外品牌,3000万中国消费者购买了进口商品。
……
伴随着双十一的活动时间越来越长,2018年在饿了么、口碑的加入下,本地生活服务第一次成为涵盖“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全场景的消费狂欢。在经历过各种全场五折、抢红包、凑满减、百店联动、现场抽奖、拼团开团、定金预售的花式营销后,一种套路越来越深,不知道买啥的观念在社交媒体蔓延。
有人说,如今的双十一就是商业新周期的开始——它已经不仅仅是天猫的双十一,也不是互联网的双十一;而演变成了每年一次的消费趋势和新产品、新物种诞生的普遍现象。
尽管有商家表示,天猫双十一的新鲜感正如春晚一样不可避免地在降低。但2018年的双十一依然创造了2135亿的新纪录。
2135亿对于天猫来说意味着什么?
如果要看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天猫双十一无疑是最好的窗口。经过十年的发展,(天猫)双十一早已不只是一场购物狂欢节,而是变成中国消费升级和商业升级的缩影。
在这场狂欢节中,你看到的不仅是中国的消费狂潮,更是阿里天才营销的体现;不仅是品牌商家惊人的迭代步伐,更是数字经济的全面展现。各种视频广告、户外广告集中滥炸,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这一时刻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双十一改变了天猫的命运,甚至改变了阿里巴巴的命运。
十年,双十一深入人心,已经成为一场覆盖全网、从线上延伸至线下。这个被比作电商界的春晚被视为电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不过现在,这个数字的背后有了另一重含义。
在众多新电商平台纷纷涌现后,电商行业的流量天花板越来越明显,加上消费降级和消费分层的影响,平台与商家,平台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也发生微妙的变化,商家感慨生意越来越难做,消费者感慨花样越来越多。然而,最大的影响还是商家,尤其是淘宝小卖家。
卖的快,卖的多,卖的长,短期内迅速走红,这是大家对爆款的普遍认同,围绕着寻找爆款,打造爆款,销售爆款,商家们逐渐摸索出一套专门的操作方法,并充分利用天猫的各项规则,使其越来越专业化、丰富化。当一件产品开始流行,几乎一夜之间,所有的同类卖家都纷纷上架相同的产品,一样的模特,一样的图**,一样的页面设计与文字描述,剩下的只有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价格战。
借助前几年的电商“红利期”,一批新兴品牌快速成长。随着线下大品牌不断进驻线上,天猫和淘宝流量开始倾斜,淘宝商家要靠自己养内容团队来获取流量,或者付高额推广费获取渠道资源位,中小商家在淘宝的生存举步维艰。
虽然线上销售打爆款有利于集中流量,减轻库存压力,早期可以建立产品辨识度。但当品牌到了一定规模,“爆款”就很有可能成为陷阱。当市场日趋同质化,利润越来越稀薄,才发现爆款已经成了企业的基因,离开了它,企业甚至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土壤。一旦线上流量去中心化,新品牌将很难从线上起步。
而平台规则的调整使商家越来越离不开“**展”、“直通车”等各种有偿排名工具来提升自己的商品和店铺排名,价格战的日趋激烈,和推广成本的不断拉升,日益摊薄着商家从爆款中得到真实利润。
纵观这两年成长起来的淘品牌,都主要在进行线上如阿里、京东、唯品**等互联网渠道的延伸,而线下布局几乎为零。当线上渠道进一步扩大总量,这也意味着有更多的品牌将进来分食互联网渠道蛋糕。那么曾经依赖流量得以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品牌势必受到影响,未能及时调整的品牌将走入到发展的边际效应阶段。
早期的淘品牌的兴起得益于淘宝的流量红利,通过少数几个爆款,淘宝卖家就有可能打造出一个淘品牌,迅速崛起,成为一时的神话,一度颠覆传统品牌的发展模式。而当阿里的电商生态发展成一定规模,阿里开始成立天猫商城并注重打造商城的品质,积极引入传统大牌和国际品牌,把流量资源向大品牌倾斜,使得淘品牌遭遇品牌和流量的双重挤压。
从淘品牌脱颖而出的第一批明星品牌,如今或者“出淘”、进入多渠道,或者衰落,或者出售,呈现一**衰落之势,引起大家唏嘘不已。这些品牌衰落的最直接原因,皆因过分依赖互联网线上单一的渠道模式。
从今年的双十一销售额过亿商家来看,接下来马太效应将越来越明显,阿里京东将在电商竞争持续占据有利地位,而一些小型电商企业将很难出头。
此刻,对于阿里来讲,任何的批评都是**面的,都是不合时宜和政治不正确的。
尽管Q2阿里的财报显示实现了54%的营收增长,领跑美股互联网科技公司,但也首次调低了4%-6%的全年收入指引。
不过,阿里最大的挑战不在于收入预期下调,也不在于二级市场暂时的波折,而是如何向外界证明自己能够为公司带来营收和利润。阿里必须说服它的投资者和资本市场,自己自己不仅是电商公司,而是像亚马逊一样是一家多元化的公司。
据好奇心日报报道,在2016年阿里投资者大**上阿里首次宣布不再披露季度GMV,仅披露年度GMV。这一改变具备里程碑意义。阿里给出的解释是随着业务越来越复杂,已经囊括了“平台+支付+物流+搜索+社交+网上视频+金融服务+本地服务”等,Lazada和优酷也在这一季度刚刚并入阿里财报,阿里正从一家电商(广告)公司转变为多元化公司。
而2018财年年报显示,阿里的用户已经增长到了一个瓶颈期,要持续获客和增强用户粘性,不得不推出新的重量级产品。目前来看,似乎不太容易。
一眨眼就是十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快速发展的十年里,变的是一代代的消费者和不营销方式的推陈出新,不变的是强劲的购买力、优惠的价格、爆仓的物流、惊人的成交量。
不管未来还有多少个双十一,希望真的如**所说,“这一天,每个人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而是惊喜;不仅仅是便宜,而是创新;等待的不仅仅是包裹,更是乐趣。”
参考资料:
褚伟,微信公众号@褚伟(chuwei2016)。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移动电商、微信营销观察者,做过产经记者,后投身移动互联网。热爱研究,关注新媒体,微信电商等领域。希望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多交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