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32:34 人气: 7 评论: 0
只要大家接触互联网,就可能随时遇到此类信息,且很多时候不容易被辨别出来。如今,大部分人甚至已经成为习惯,并开始向其妥协。
刚刚过去的周末,并不宁静。
起因是微信上有一篇《估值175亿的马蜂窝,竟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迅速爆红,瞬间炸开了锅。这篇文章主要说的是,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并进行了详细的评论对比后,发现了马蜂窝的很多点评都是抄袭自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等,就此说明马蜂窝的水军数量并不在少数。
面对这样赤裸裸的批评和指责,马蜂窝怎么能坐得住。马蜂窝旅游在今天(周一)早晨于微博发布了一则声明,在声明中,马蜂窝提到了几件事:
当然,这件事情肯定还没结束,或许现在才只是一个开始。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文章持续走热时,有人表示继续吃瓜看戏,有人作为马蜂窝的用户站出来力挺马蜂窝,更有人表示点评内容相互“搬运”已是业内常态。
我认为,比起马蜂窝是否充斥“水军”这件事,更值得关注的应该还是“点评内容搬运”这事本身。
点评内容、问题数据等,大家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只要大家接触互联网,就可能随时遇到此类信息,且很多时候不容易被辨别出来。如今,大部分人甚至已经成为习惯,并开始向其妥协。
王欣曾在法庭上说:“技术无罪”。
这一声呐喊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但回到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上:技术无罪,但利用技术的人要是犯错了呢?
更可怕的是,这群**技术、懂技术的人不可能不犯错,因为他们是人,不是技术。纵观如今的互联网企业,巨头也好,创业公司也罢,稍微扒一扒,或多或少都能发现各种花式的“黑历史”。
就拿马蜂窝这件事中的提到的点评类数据来说,曾一度被问题评论所淹没的各大电商平台必然是要首当其冲了。也许有不少消费者都**有这样的画面:当你在翻阅商品评论时,看到清一色的好评,口气和说法还都是一模一样的。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在某些报道中看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评论”新闻。谁能想到,信息衍生的“水军”竟然也有了产业链,而且似乎还非常顽固。也许让消费者深感荣幸的一件事,就是在不经意间发现某些评论的破绽后,可以在邪魅一笑后毫不犹豫地离开这家商店了。
不仅仅是电商,在马蜂窝所属的OTA领域,问题点评也几乎都出现或曾出现在各大企业的网站上。比如:2016年的央视315晚**上就爆出了1000元在大众点评等平台**好信誉的灰色产业链;而携程更是早在2012年就被爆出疑“团购数据造假”的行为;在去年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中,穷游网、世界邦等平台也存在虚假销售等问题。
要探究问题信息为什么**出现,交易中信任的重要性大概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问题点评就是那些所谓的让消费者产生信任并交易的促进因素。拿OTA行业来说,比如大部分用户在看了某条旅游团购产品下的各色好评时,大概率**很快完成交易。
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一家互联网企业自始至终都是完全“真实”的,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论是为了什么目的,主动或被动地涉足,问题信息都被烙印在他们走过的路上了。
但有一点需要澄清的是,问题点评数据的存在,其实并不一定是企业的本意,电商用区块链技术打假、推出智能审核系统……这些在铲除问题信息上的努力,我们这些消费者不能假装看不见。
不过,互联网企业可能的原罪是逃不了了,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人性,其次才是技术的缺陷。至少我们可以确信的一点是,在这场互联网企业试图剥离原罪的挣扎中,我们有幸地更多时候站在了安全的地方,并没有那么受伤。
马蜂窝这件事,之所以能掀起比较大的热度,不仅是因为马蜂窝本身是个颇具影响力的大平台(比达咨询显示,2018年第2季度马蜂窝活跃用户达1384.4万,排第四),更关键的一点在于“鬼城”这一话题对于公众的巨大吸引力,当这些藏在黑暗里的东西被拿到了桌子上仔细“解剖”时,每一个人都想看一眼。
对于马蜂窝这件事,我观察到一个细节,无论是第一篇爆文,还是下午网上某些相关热点的文章,其实都或多或少指向了估值这个点,有人撰文怀疑马蜂窝投资人的尽调能力,有人说马蜂窝在此次事件后估值要大打折扣。
但马蜂窝从2006年上线至今,已经历过多轮融资,其中的明星投资公司不在少数,而最新的融资消息是在2018年8月17日,有外媒报道称:
“两位知情人士透露,马蜂窝在新一轮融资中筹集至多3亿美元,此轮融资对该公司的估值定为20亿至25亿美元。”
结合以上,目前为止也许正如马蜂窝在声明中所言那般:遭受了有组织的攻击行为。言下之意,对手就是要打掉马蜂窝的估值,但马蜂窝并没有做错什么事,所以对手就只能拿行业共同存在的点评问题来对马蜂窝下手了。
当然,我持有如此看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互联网江湖上的各种公关暗战,是不可预测的,也是可以杀人于无形的。只不过这一次,马蜂窝卷入暗战已是板上钉钉了。
历经岁月长河的洗礼,对于曝光率高的巨头们,谁和谁是死对头,谁和谁是盟友,已经是普通群众的常识了。但这一次,要拉马蜂窝下马的对手是谁,目前不得而知,也许以后也不**知道。
回到这件事上来,马蜂窝究竟做错了什么?是对问题点评没有完全过滤掉吗?还是说平台本身存在问题点评这一事实?
即使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但拿行业共同存在的问题来对马蜂窝大说特说,为其安上负面角色的标签,可以说有点过了。
再从内容上看,马蜂窝是以内容起家的,海量UGC、旅游大数据一直是马蜂窝最重要的差异化优势。况且马蜂窝在今天(周一)的声明中指出,点评数据仅占比2.91%,而其中的问题信息也是极少数。从这个角度去看,马蜂窝显然不**去冒很高的风险去破坏核心竞争力,自己拆自己的台,这也不符合常理。
总之,不管这场暗战的走势如何,马蜂窝都已经先被摆了一道,站在暗处的对手,还**使出多少招数,马蜂窝接下来还要面对怎样的挑战,都是未知的。
吃瓜群众们不妨回忆下,我们所看到的各种互联网企业大战,比如:**和今日头条、阿里和京东、滴滴和美团……,互联网企业,自上而下,从大到小,似乎已经堕入了一个“怪圈”,要么在去打仗的路上,要么就是已经身陷战争之中。
拿马蜂窝来说,现在其可能面临一场巨大的风暴,是垒砌高地,还是尽快逃离?
但这是所有互联网企业在面临此类情况时都需要思考的一件事,因为一旦松懈,就可能一败涂地,甚至被清退出局。
第一个至上原则是不犯错,做正确的事。拿这件事来说,马蜂窝需要在后面加强对问题信息的打击力度。
既然马蜂窝的优势在于海量的优质UGC内容,那么马蜂窝在维护这些内容的安全和质量上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相信此次风波后,马蜂窝也**进一步增强警惕性,因为如果做得不够好,很可能就**被对手拿来当做薄弱点猛攻。小心为上,总不**错。
企业,要成长避不开竞争,竞争自然就**带来与其他企业的战争。在互联网时代,对用户的争夺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的导火索。在这件事上,无论是以不变应万变,还是先下手为强,目的都在于制胜,将对手斩于马下或是兵不血刃。
但无论如何,步步为营都是上策。马蜂窝卷入的这场互联网江湖暗战,往往对手都已经设置好了后面的攻击节点,强攻也好,智取也罢,都只不过是最大化胜利概率的手段罢了。
说了这么多,也不是没有可以参考的对象,看看那些大企业,从破土之芽到参天大树,他们有过的坎和迈过的坎,都是绝佳的学习对象。
刘旷,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海南三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购团邦资讯创始人、知名自媒体。国内首创以禅宗与道学相结合参悟互联网,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结合,以此形成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文化以及创新精神。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