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产品伦理师”:科技是怎样利用你的弱点,抢夺你的注意力?


时间: 2021-08-03 09:43:31 人气: 10 评论: 0

编者按:手机依赖症现在已经是非常普遍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得手机依赖症?难道真的是我们的自制力不强吗?你有没有想过,有的时候问题也许出在那些设计App的人身上?本文作者曾经是魔术师,现在是谷歌一名产品“哲学家”、“伦理师”,专门研究科技在道德层面的正确使用。他在文中抨击了各大社交媒体和科技公司过度榨取用户时间精力的“不道德行为”。

我是一名研究科技如何利用人类心理弱点的专家。因此,我近三年一直在谷歌担任设计伦理研究员,我的关切所在就是设计出能让人们的思想免遭挟持的产品。

当我们在使用一项科技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乐观地去关注它对我们所做的贡献。但是,我接下来想要告诉你的,恰恰与之相反。

科技是怎样利用我们的弱点的?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让一个人明白自己被骗比骗人还难。

我之前当魔术师的时候,学**了如何利用别人的心理弱点。魔术师在忽悠人的时候,突破口通常是观众视线的盲点、一些容易被忽略的边边角角、各种弱点以及局限性。只要掌握了这一点,魔术手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影响观众。一旦你知道了观众的这个神奇“按钮”,玩弄观众就好比弹钢琴那么简单。

产品设计师就好比“玩弄”用户的魔术手。他们**玩弄你的心理弱点,抢夺你的注意力,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骗术一:让你误以为“掌控了菜单,就掌控了选择。”

西方文化的基础是建立在个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之上的。我们成千上万的用户都**捍卫我们做出“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点:在这些选择的上游,是菜单。而这些菜单是我们一开始就不能去选择的。

魔术手的行骗手段恰恰如此。他们**制定菜单,让观众陷入幻觉、误以为自己能够做出自由选择。殊不知无论观众怎么选,最终的赢家都是魔术师自己。

当一份菜单拿上来供我们选择的时候,我们很少**问这样的问题:

  • “菜单上有什么?”
  • “为什么我有这些选项,而没有其他选项?”
  • “设计菜单的人,他们的意图是什么?”
  • “这些选择能够满足我最初的需要吗?还算说,这些选择仅仅只是用来迷惑我的?”(比如**市上琳琅满目、堆积如山的牙膏)

谷歌“产品伦理师”:技术是如何绑架人们内心的?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星期二晚上,你和一群朋友在外面一边逛一边聊天,正想着换一个地方接着聊。你打开了Yelp(美食推荐App)搜索附近的餐饮场所,看到一堆酒吧可供你选择。于是你们这群人开始各自掏出手机,盯着屏幕仔细对比,想要找出那家酒吧最好。你们看了很多酒吧的图**,比较了各自不同款式的鸡尾酒。这个时候,这份菜单还依然与你们这群人的想法相关吗?

这些酒吧其实不失为好的选择,但问题是,Yelp在一开始就制定好了菜单,把你们最初的问题从“我们要到哪里接着聊天”偷换成了“哪家酒吧的图**看起来不错、有好看的鸡尾酒?”

谷歌“产品伦理师”:技术是如何绑架人们内心的?

更严重的问题是,你们这群人已经陷入了幻觉,认为Yelp上的菜单就是你们的全部选择。你们只顾盯着手机,却完全忽视了手机以外的世界:街对面的公园里有一正在演奏的乐队、街道的另外一边有流行艺术展览馆,供应小吃和咖啡。这些明明都是不错的选择,却没有出现在Yelp的菜单里。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科技无孔不入:信息、大小事件、要去的地方、交友、约**、求职……问题是,科技在这些领域当中给我们提供的选择越多,我们就**越信赖手机,认为手机是我们解决一切大小事情的最佳工具。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所谓“最佳”的工具并不代表着它能让我们拥有最多的选择。但是,当我们盲目相信手机上的App时,我们就容易忽略这两者的差别,不管干什么都完全依赖于手机:

  • “今晚谁有空出来玩?”——我们倾向于找那些最近在手机上聊天的一小撮朋友
  • “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我们倾向于打开手机的新闻推送
  • “那位单身帅哥/美女可以跟我约**?”——我们倾向于在手机上**Tinder(交友软件),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聚**当中去结识朋友
  • “我必须回复这封邮件。”——我们倾向于机械的点击“回复”按钮,而不是真诚地与人沟通交流

由于受手机App的影响,我们每天早上醒来打开手机看到一堆通知,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些都是我们昨天错过的事情”。

科技通过制定我们可以从中选择的菜单,挟持了我们认知选择的方式,并把我们原来的选择头换成一些新的选择。但是,如果我们越仔细观察这些选择,我们就**发现,其实他们并不符合我们的真实需要。

骗术二:把老虎机塞进万千用户的口袋里

那些热门App成功的秘诀,就是把自己变成老虎机。

老虎机在美国的利润比棒球、电影和主题公园的总和还多!老虎机让人上瘾的诀窍就是“间歇性随机奖励”。

我们平均每天看手机150次。为什么?这150次都是我们有意为之的选择吗?不是的,我们之所以频繁看手机,也是因为这种“间歇性随机奖励”。技术人员在涉及App的时候,为了让用户上瘾,**把用户的每一个行为都与一个随机奖励相连接。手机App就像老虎机,当你拉动它的“手柄”时,你可能**得到一次匹配、一次抽奖机**,也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当奖励不确定性达到最大程度,用户的上瘾程度也提升到最大了。

  • 掏出手机时,我们在玩“老虎机”,看看有什么通知。
  • 更新邮件时,我们在玩“老虎机”,看看有什么新邮件。
  • 用手指耍手机浏览Instagram时,我们在玩“老虎机”,看看接下来**有什么图**。
  • 在Tinder上向左划、向右划时,我们在玩“老虎机”,看看是否配对成功。

但其实,不管App还是老虎机,他们的出现纯属偶然。并没有什么恶毒的企业**故意把你的邮箱设置成老虎机一样使人上瘾的工具:就算数亿人都查看邮箱,而里面空空如也,那么也没有人**赢利。苹果和谷歌的产品设计师的初衷也不是把手机做成老虎机。

但是,科技公司却有义务改善设计,让手机的各种推送更加可预测,从而减小这些“间歇性随机奖励”给用户带来的影响。比如,他们可以鼓励用户规定自己在特定时间查看手机,让新消息的推送只在他们查看手机这段时候出现。

骗术三:利用你“害怕错过重大事件”的弱点

各种手机App**让我们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错过什么大事件,都**感到心神不宁。如果我们用户成功被“洗脑”,认为这个App推送的消息不可错过,那么就很难去取关或是卸载该频道——因为我们生怕错过什么。这时候,App就赢了。

因此,我们才**订阅一大堆根本没空看的公众号、(万一错过了什么重大事件怎么办?)、加一堆从未说过话的好友(万一漏掉了他们的重要消息怎么办?)、在交友软件上疯狂地添加好友(万一错过了哪个帅哥美女怎么办?)、不停使用社交媒体(万一漏掉了什么重大新闻跟不上好朋友的进度怎么办?)

谷歌“产品伦理师”:技术是如何绑架人们内心的?

但只要我们仔细分析这种担忧,我们就**发现自己杞人忧天,因为我们的精力实在有限,不管怎么样都错过许多所谓的“重大事件”。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不妨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取关那些多余的公众号,就**发现我们担忧的事情实则并不**发生——那些我们都不看的东西,又怎么**称得上“错过”呢?

骗术四:社****许

没有人可以抵御社****许的诱惑。我们都需要来自他人的肯定、归属感或是被人感激。这些是作为人类最大的动力。但问题是,现在我们得到的社****许几乎都来自各种手机App。

脸书有一项功能,可以识别照**人脸,给相应的用户打标签。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群人出去合照,你给朋友打了标签,朋友**收到通知,被询问是否也要给你打回标签,礼尚往来。

但是,当你看到朋友也给你打了标签的时候,你误**了。你以为他们是有意而为之,但其实他们基本上只是无意识地回复了脸书系统的通知而已:“您是否要为该好友打标签?”。渐渐地,我们的认同感**越发来自这种社交媒体:比如一个好友随意的**或转发。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这种虚假的社**认同的免疫力是不一样的。其中,青少年是最脆弱的一个群体,很容易认为社交网站上的互动就是他们所有认同感的来源。因此,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一旦产品设计师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后果将**不堪设想。

骗术五:礼尚往来

  • 你帮了我一个忙,我就欠了你一个人情。
  • 你说“谢谢”,我就必须说“不客气”。
  • 你给我发了邮件,我不回复就是没礼貌。
  • 你关注了我,我回关那就是没礼貌。(青少年尤其在意这点)

这种礼尚往来的心理与社****许的效应相类似,都是科技公司早就盯准了的我们的软肋。

其中,领英在这方面是最“坏”的一个社交软件。领英希望人们尽可能地创造礼尚往来的义务,因为每一次用户的回复、对他人技能的认可,都必须要在领英的页面上才能完成。在领英,当你收到好友申请,你以为别人是主动添加你的,于是不由得认为对方对你感兴趣。

但是,事实证明你想多了,那只是领英系统的自动推送而已。对方主需要点一个键,就**发送许多好友申请。这就是领英的一大盈利方式:创造成千上百个礼尚往来的需求。

科技巨头们正是利用我们这一弱点,不断地用各种消息推送来干扰我们的日常生活,从中获利。在未来,他们应该有义务尽量减少这种推送,还应该成立相关的独立机构对他们进行监控,防止他们滥用用户的心理弱点。

骗术六:自动推送、自动播放的无底洞

手机App从来没有停止过向我们输送信息,尽管有时我们根本就不想看。

康奈尔大学的学者 Brian Wansink 在一次实验中把一个人的碗换成了“无底碗”,喝汤的时候,这个碗**自动盛满,看起来就像永远喝不完。后来,他发现用了这个碗以后,人们摄入的卡路里比平时多了73%。

谷歌“产品伦理师”:技术是如何绑架人们内心的?

脸书、Youtube和Netflix也运用了这个窍门:一个视频播放完以后倒数几秒,**自动播放下一个视频,用户根本没有机**自己选择是否要播放。这些网站可能**宣称“这么做只是为了让用户更方便地看视频”,但其实他们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获取更多用户的停留时间,这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骗术七:强行打扰用户

科技公司们知道,如果一个通知是强项推送到用户眼前,他们就**更有可能去处理这一项通知。

因此,像Messenger(脸书的聊天程序)等的聊天软件都善于强项打扰用户:好友给你发送一条消息,当你看到以后,聊天界面**自动显示“已读”,因此好友已经知道你“已读”该消息,这时你就**迫于压力而选择尽快回复。

骗术八:捆绑式设计

手机App恨不得你浏览所有信息之前都必须先登陆他们的页面。比如:当你想浏览脸书今晚的事件的时候,你必须要先登陆脸书内部系统的新闻推送才能进行查看。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应该制定网络“权利法案”,规范设计标准,让用户在浏览资讯的时候不需要登陆各种繁杂的账号。

骗术九:让你的选择变得麻烦

设计手机App的人**极大地简化他们想让你进行的操作,同时又**让那些他们不想你进行的操作变得极其麻烦。比如,《纽约时报》的退订流程非常麻烦。用户无法简单地点击“退订”按钮。《纽约时报》**给你发送一条邮件,你必须要在指定的时间拨打邮件上的指定电话号码才能完成退订。

谷歌“产品伦理师”:技术是如何绑架人们内心的?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这样的未来:在我们进行所有操作的时候,手机界面都**显示“麻烦指数”,告诉你完成该操作**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从而让用户自主选择,而不**白白浪费时间。

骗术十:埋伏在用户的盲点背后

用户无法预判一次简单的点击**带来什么后果,于是这一点也被科技公司利用了。许多App**“诱惑”用户点击一次,然后再让用户点击一次,从而没完没了地抢占用户时间。

比如,旅游推荐平台TripAdvisor邀请用户打分的时候,**先让用户点击“你给几星?”,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份长达三页的调查问卷。

 

原文地址:https://journal.thriveglobal.com/how-technology-hijacks-peoples-minds-from-a-magician-and-google-s-design-ethicist-56d62ef5edf3

译者:Eddie,由36氪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译文地址:http://36kr.com/p/5127533.html?ktm_source=feed

本文由 @郝鹏程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蛙鱼源码WAYUYM.COM---专业提供网站模板,网站源码下载,教程培训,程序插件,网站素材等建站资源,主要收集各类精品源码资源,包含CMS程序模板、网站源码、游戏源码、APP源码等 ,所有资源都没有水印适合搬运,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优秀的建站资源共享学习平台!

专业厂家,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自动化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价格合理,https://www.69shenlan.com/,具有质量保证,生产及时,交货快捷的特点。 我们的宗旨:做我们擅长的事,希望用我们的创意和创意为客户实现战略定位,塑造品牌,强化形象!
我们的要求:坚持“优质产品、优质服务、优惠价格、快速交货”的经营方针,努力开拓市场,真诚为客户服务! 我们的发展:以独特的专业和专业精神,https://www.69shenlan.com/1:1--

3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