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8-03 09:46:53 人气: 10 评论: 0
有些问题,并非我们无法领**,而是因为你身陷其中。
就像在公开课 Pro 的现场,张小龙与上千名观众一起玩「跳一跳」,轻松秒杀众人一样。他的演讲虽然句句金句、大爆猛料,但听完,却让人陷入了更深的困惑。
「微信是一个工具」;「去中心化是一种观念」;微信不做「故意感动用户」的事;微信要探索线下生活,「让人不再沉迷手机」。这些看似无比正确的产品哲学,到底要将我们引向何方?又如何实现?所有人都在寻找答案。
但有些问题的答案,有时候并非我们无法领**,而是因为你早已深陷其中,也是张小龙不方便告诉你的。
微信的去中心化是始终坚持的产品价值观,这个没有错,至少在微信这个 App 内部一直如此。
但微信本身,是不是一个中心呢?毫无疑问,必须是的。
事实上,从企业微信的剥离,以及微信要做订阅号 App 这个重磅消息的公布,已经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微信一个重大战略方向。就是围绕微信这个中心,在线上,微信**将服务和内容以新开 App 的方式进行分散,从而围绕微信主 App ,形成一个 App 应用的矩阵。在矩阵的外围,当然还可以包括**系,以及**投资企业的 App,从而完整构建互联网在线生活服务圈。
而在线下,小程序的出现,已经是微信的一种应用分离,既将线下纳入微信,又不让平台承载过重。以去中心化为形态,以回归微信中心为路径,展现无比庞大的生态图景。
接下来,微信**变成一个「广场」。无论是内容,还是办公,都**有各自专属的领地,但内容的投放以及企业外部关系的获取仍可以在微信上实现。举个例子,你可以在这个广场上面跳广场舞,向更多人展示,但练舞的场地却变了。
其实,微信早就被各种 App 应用作为了广场在使用。内容、电商、其它社交软件,无不想在微信上露出信息、卷走用户、引去流量。与其这样,却又因为逼仄的空间影响了自身其它应用的发展,微信不如采取更为开放的方式,把自身需要做重度生产、体验的部分全部拆分出去,微信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社交中心、应用中心。
微信自身变得工具化,也让衍生的 App 变成纯粹的工具。
有了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双线思路之后,微信的工具化就非常好理解了。
微信的工具化,**让微信中的应用和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分享变得更为活跃,但整体的应用体验却非常轻。
因为办公不在微信上面了,大量的内容获取不在微信上面,微信重归社交的纯净。同时,可以为社交所使用的工具却变得异常的多,比如小程序服务分享、内容分享、购物信息分享、小游戏分享等等。这些应用都以轻量化、阅后/用完即被覆盖为特征,所以才能真正做到用完即走。
同时,用户使用微信的负担也**变轻。
微信中的应用更多地指向了生活服务,指向不确定性的应用获得。用户不用考虑留存,不用考虑收藏,获得应用的单次满足即可。如果需要更深度的垂直服务,可以转移到微信的其它 App 去完成。
微信的娱乐化属性也**加强,非工作社交让人放松、购物让人放松、小程序服务让人放松,还有小游戏的加入更**让人放松。张小龙说小游戏可以让他心态平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毕竟,到那时候微信不再有那么多严谨、严肃的使命了。那时候,在微信上简单沟通才是正经事,购物休闲才是正经事,玩一个小游戏才是正经事。
所以,基于此,接下来微信中的社交、分享、裂变还**有大机**。怎样在这方面脑洞大开,是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微信下拉任务栏的出现,一度让人理解为这是微信的中心化入口。
这次,张小龙索性兜了底,他让人们不断地下拉,不断下拉,最后所有人都看到了这句令人疑虑重重的话,「这不是入口」。
下拉任务不是入口?那**是什么。
对此张小龙的解释是这样的:「它是一个任务栏,一个快捷方式,是我们对于小程序的一种切换快捷方式。如果大家用过 Windows 或者别的操作系统,你可以回想起来在不同应用间是怎么做切换的。」
换句话来解释,就是说,下拉任务栏是微信「操作系统化」的一个独特设计。通过这个区域,用户可以找到原先使用过的小程序,进行多任务的切换。张小龙补充微信「用完即走」的下一句话「走了还**再回来」,在这里可以得到体现。
但既然是操作系统,是否还可以做这样的设想呢?接下来,下拉任务栏不仅仅可以留存近期使用的小程序,还可以暂时性保留用户打开的公众号文章、朋友圈浏览位置、支付账单页面,以及其它服务界面?
在此之前,其实大量用户的确遇到了类似的困扰,比如一篇未被看完的公众号文章,或者未完成支付页面,很难被二次找到。接下来,下拉任务栏应该承担除小程序之外更多的任务处理能力才对。
甚至,我们想法还可以再大胆一点。以后,用户最新打开的企业微信 App 、订阅号 App 等,也可以被保留在这个区域,以供用户从这里打开,并跳回各自 App。
人们沉迷于手机,沉迷于微信。对于如此严峻的网瘾问题,张小龙已经开始关心了。
所为,微信接下来**做与线上相反的事情,探索线下。
这个事情看似极为振奋,但好像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难道线下我们就能离得开微信吗?我们不一样是在用微信支付,用微信扫码,用微信点单吗?离不开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离开。
然而,微信却极有可能将它变为现实。
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特别是在线下高频的零售购物等场景,因为微信对于用户信息的获取之后,用户实际上变成了一个移动的 ID、一组数字。于是,用户原则上已经不再需要手机的帮助,就可以被商家所记忆,通过人脸识别+免密支付,就可以轻松进行几乎所有的线下活动。
其实,微信已经逐步底层化了,微信支付、小程序虽然还是新生,但已经变成了微信的一个基础功能,这些功能**慢慢幻化于无形,与用户活体,变成了系统与数据的关系。它们的功能拉起与使用都**在微信的后端完成,而用户只需要在场就行。
我们只要对比 PC 电脑与移动手机的关系就可以发现,接下来,移动互联网的轻量化方向,必然是告别手机。就像电脑用于处理更为重度的工作一样,以后,智能手机**变成更重的实体存在,至少在线下,用户可以做到有微信,而无手机了。
张小龙说,「故意感动一个人是很不尊重对方」的行为,此言一出,**议现场哄堂大笑。
没错,你可能也想到了某些平台的做法。但这并不是重点。
张小龙实际上是在为一种平台化的产品思维做诠释。因为作为平台,它是一种基础设施,它必然应该是客观的,是一个不偏不倚的存在。所有讨好用户或是客户,迎合对方或是拒绝对方,都是这个平台价值观的塌陷。它**影响产品理性,制造不平等,也**受限格局。
张小龙这是在代表平台表态,广布微信哲学的大道。但对于商家而言,真的不应该感动用户吗?恐怕不然。
事实上,微信就像一条商业街。街道本身是不需要感动用户的,但街上的每一家店可以感动用户。因为街道不需要和用户去做情感联系,它的使命是让街道更干净、设施更完整、公共体验更好,而商家却不同。
商家就是应该感动用户,因为商家需要让用户与你的产品建立信任、产生热情,直至出手买单。微信所修炼的是让用户忘记微信,商家所要追求的则应该是让用户永远记住自己。
当然,对于商家而言,动感情可以;微信允许你感动用户,不过底线是不能过分煽动用户,更不能欺骗用户。
作者:尹非凡
来源:http://www.ifanr.com/minapp/970329
本文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爱范儿,作者@尹非凡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